
立法会大会休会后的第一个周六(7月15日),笔者乘上了前往福建的航班,在立法会主席梁君彦的带领下,与32位立法会议员一同展开福建职务考察团的交流学习之旅。
福建是习近平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主席曾在此工作了17年半,期间开创的丰富实践、探索创新是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到福建考察调研,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蓝图,为福建的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今次的考察行程,笔者沿著习主席的足迹,深刻感悟他的思想和工作态度,通过访问福州和厦门两个重要城市,视察当地文化、金融及高新科技等不同领域的发展,并与当地领导、政协代表、港商、退休长者会面,期望如立法会主席所言将第一手见闻带回立法会,向特区政府反映意见,推进两地的交流协作,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福州新区——窥探数字未来的重要窗口

行程的第一站,笔者来到了福州新区,先后参观了滨海新城规划展示区、数字福建云计算运营有限公司及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并拜访了福州新区闽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福州新区是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国务院设立的第十四个新区,2015年至今发展迅速。区内的建设成果不但让人为内地的高质量发展叹为观止,同时“借闽观港”也启发了不少新思维和发展路向。
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数字中国的发展,他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近年来,福州市在实践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经济及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俨然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先锋。数字经济规模从2018年的2800亿元增长到2022年逾6100亿元,GDP占比由36%提升至50%以上;刚刚在福州落幕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圆满成功,也进一步印证了福州在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的丰硕成果,让“有福之州”向著“对话未来”的愿景迈进了一大步。
笔者期望特区政府可与福建在数字经济和智慧政府方面紧密合作,让“数字”渗透本港的各行各业,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万千气象。
一、推动港闽两地数字基础设施的联动
福州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的配套方面,形成了“天上三朵云”(数字福建政务云、商务云和福州政务云)、“地上两条路”(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海峡光缆一号)、“中间两中心”(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福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格局,并引进东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打造“数字福建”的核心底座。
其中,坐落于滨海新城的福建省超算中心,是福建省的“超级大脑”,其运算速度不少于6000万亿次/秒,数据处理能力30PB,为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等项目提供高性能超算服务,也为科研机构成果转移、智慧城市治理体系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特区政府已宣布会就在香港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加速科研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在开展相关研究时,可借鉴福建省超算中心的经验,助力香港在建立超算中心时,厘清自身的需要和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加强相关人才和培训机制,让香港的超算中心可以发挥出更强效用和价值。
二、促进港闽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交流

近年来,福州滨海新城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新区智脑”),使建筑垃圾的资源利用、数字车城的规划应用等数智场景逐步实现,成为了智慧城市的优秀典范。
位于滨海新城核心区的东湖数字小镇,更是“数字中国”面向世界的展示窗口。自2018年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落址东湖后,这里便集聚了900家数字经济企业,注册总资本达700亿元人民币,是数字福建的重要平台。
特区政府在2020年年底发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在6个智慧城市范畴(出行、生活、环境、市民、政府及经济)提出超过130项措施;最新一份的《施政报告》也把建设智慧政府、开放数据及扩展5G网络纳入施政重点。特区政府的不懈努力使本港在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发表的“2023年智慧城市指数”中从2021年的第33位跃升至第19位,然而香港要真正达成全面数字化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可与其他智慧城市示范区例如福州新区加强交流协作,研究各地的制度优势,并结合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因地制宜推出本地化的智慧城市制度模式,在促进数码个人身份的广泛应用、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及鼓励私营机构推出智慧城市项目等方面,继续乘“数”而上、坚定前行。
三、建立香港数据中心灾备和存储基地
随著福州新区闽港IDC产业联盟在今年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正式成立,“港数闽存、港数闽算”逐步成为现实。
香港、福州新区和平潭三地已在福州新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国际数据港”,建设香港数据中心灾备和存储基地。笔者认为此举是香港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突破,也期望香港特区政府继上月底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签署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后,可探索与福建省成立相关机制的可行性,让数据的跨境流动及安全管理有法可依。
笔者相信这不但可发挥福州新区的基建和人才优势,减轻本港的数据基建负担,为本港的数据安全保驾护航,更可拓展福州和平潭的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四、启迪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及发展战略
踏进总面积2400平方米的滨海新城规划展示馆,滨海新城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特色跃然于眼前。
展馆运用了全息投影幻影成像、裸眼3D沉浸式影像等先进技术,生动地展现了福州新区的建设风貌和战略传承,让笔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从滩涂之地转化而来的滨海新城之美、在星罗棋布的沙盘建筑中感悟精妙的规划布局。
看到滨海新城的战略规划,笔者不由想起30多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主席亲自编制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3820”战略工程),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布局,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成就了福州今天的辉煌。
不管是30多年前“3820”战略工程的宏观布局,还是今天滨海新城的发展智慧,对“北部都会区”(北都)的建设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谋一域先谋全局,谋一时必谋万世。特区政府应树立超前意识,以前瞻性的规划发展北都,明确北都的长远发展纲领,让宏伟的规划蓝图能久久为功,为北都未来的跨越发展领航定向。
至于滨海新城智慧、生态和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福州半小时生活圈”的庞大交通体系等发展经验,则是谋划北都发展细化方案时很好的参考范本。
地区发展、基建先行。特区政府在规划北都的发展细节时,不仅要理顺空间布局及基建配套,更须全力提升交通网络体系,便利市民出行,促进产业及商业的发展,为北都的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基建支持。
同时,特区政府也可仿效滨海新城设立一个北都规划展示馆,以崭新互动的方式让市民更加了解北都的发展蓝图和战略目标,为北都的未来提供助力。
小结
数智赋能的福州新区处处可见澎湃的发展动力。然而处一隅而观全局,这座新兴之城只是福建省加速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冰山一角,也因而让笔者对于接下来的旅程更加期待。
https://minio.bau.com.hk/zjsp/zB1K6xxgAJp1Bw6q95VfFIPXqC7ZYHlu.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