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七一”视察香港时提出“四点希望”,香港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习主席‘四点希望’就是我们的(施政)目标,我们一直朝着这目标前进。”在提升治理水平方面,局方完善制度、拆墙松绑;在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方面,局方有信心10年之内推出3200公顷“熟地”;在维护和谐稳定方面,局方亦处理好一系列争议性项目,包括建造业输入劳工等。
对于北部都会区这一香港未来最受瞩目的发展大计,宁汉豪称不排除参考内地“片区开发”做法。而关于沙头角发展,特别是有关中英街开放方面,她表示,欢迎及感谢深圳方面的有关构思。
回望过去一年多的工作,宁汉豪以“披荆斩棘、追赶时间”来总结。发展局的工作总是有争议,她打趣地说,“我已彻底放弃工作没有争议的念头。”她时刻提醒自己,担任公职人员,不可以停下来,要将每件事都要当成一场仗去打。“香港已完善选举制度,亦有香港国安法,在这情况下政府出台每一个政策时,都要拿捏正确的位置,与持份者多做沟通、互动。”
有信心10年推出3200公顷熟地
“习主席对特区政府提出‘四点希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宁汉豪表示,“发展局一直朝着这目标前进”。在提升治理水平方面,局方做发展工作时,首先是完善各种制度,提升治理能力。过去一年,局方在短时间推动精简法定审批程序,就北部都会区发展先后成立了筹备办公室和正式的办公室,并做了许多精简行政程序的工作。“这几方面都与治理能力有关,当这些工作有进度时,我都感到鼓舞。”
对于香港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宁汉豪最先想到的就是“造地”工作。“为香港发展,为市民解忧,我们都是朝这两个目标去做。”她指,将土地造出,做出产业,与发展动能有关;而推出更多住房,让市民住大一些,就是排解民生忧难。回首一年,个别项目进度比想像中慢,但有不少项目还是比想像中快。“平均而言,我有信心局方可在10年内推出3200公顷‘熟地’!”
宁汉豪还希望做好市区更新工作,形容“这是一场几大的仗”,因为市区更新影响到不同利益,包括发展商、基层市民等;而本港楼宇老化也是迫切的问题,“局方会着力去做,将有不同措施出台”。
和谐处理好一系列争议性项目
至于共同维护和谐稳定方面,推出更多土地,改善居住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关系。宁汉豪指,回想过去一年,本来有争议的项目,通过努力沟通,最终都取得共识。她说,现在香港进入由治及兴的关键时刻,有许多爱国爱港议员、朋友和市民帮忙,以下一些棘手问题最后都处理得到。
首先是输入劳工。建造业输入劳工政策未推之前,局方难免有忐忑,曾想到若输入劳工,劳工界、建造业界及商会之间会否“反面”?不过,最后是大家短时间内取得共识。宁汉豪举例说,劳工界提出输入劳工只在公营项目输入,当局加以采纳;之后局方跟建造商会谈及劳工界要求,希望一人让一步,大家都爽快答应。“这是很好的经验,劳工界、商界彼此可以互谅互让,保住和谐气氛。”
其次是保护海港条例。以往一提出有关修订,往往就会有人“反枱”。今次局方介绍构思,修例并非要“填维港起高楼”,而是希望做好海滨,让市民更享受;希望好好利用海港,将码头做好。“今次讨论很聚焦,海滨事务委员会都支持,市民反应也很好,局方对此很感恩。”
还有就是涉及加快收地的精简发展审批程序。“这是很有争议的项目,而社会有一段时间习惯于城规会冗长的申述程序。”宁汉豪说,今次局方做好解说,亦印证立法会并不是橡皮图章,审批法例过程中议员问了许多刁钻的问题,并提醒局方如何取得平衡,为法例做好调校。她欣慰最终大家都取得共识,令条例得以通过,“只用了6个月时间,过程大体是和谐的”。
欢迎深圳开放中英街构思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数十年最令人瞩目的发展大计。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表示,北部都会区不排除会参考内地“片区开发”的做法,即让企业参与收地,让业主可得到日后发展项目的分红,惟须就制度等因素作出考量。
宁汉豪提到,今年6月曾去深圳市南山区参观,当时该区正实行把整个片区开发交由一家企业进行。她了解到,“片区开发”下,企业不只开发土地,还要负责整个片区管理,在需要收地时更可视为代表政府,当中有部分业主经真金白银赔偿后离场,其余业主则可获得将来落成商业大厦等的分红。“在这方法下,政府可安心交由企业收地,对业主来说或会高兴,因自己不懂开发,现时却可参与开发并分到红利。”
宁汉豪说,不排除北部都会区发展会参考上述做法,特别是在企业园开发或私楼群开发上值得思考,惟香港在实行片区开发时或会有较大挑战。因香港以往进行发展的企业大多属于私营,缺乏与政府很有关系的企业,不如内地般有国企或央企,本身已有国家监察,社会很安心。“我们未来参考有关模式时,须思考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宁汉豪指,北部都会区幅员广阔,要完成整个发展工程需约20年。在粤港、港深合作机制下,港深两地政府成立了“对接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专班”,到目前为止,专班已举行两次会议,就前海发展、河套区建设、跨境交通、口岸规划、沙头角合作等范畴交换意见。前不久,双方代表团还前往落马洲考察河套区和新田科技城一带,并到古洞北新发展区了解工程进展。
她介绍,在北部都会区专班下,深圳方面提出沙头角发展可以更进取,特别是有关中英街开放的构思。她说,“我们感谢和欢迎深圳方面的构思,行政长官李家超已要求文体旅游局深入探讨跟进。”
欢迎海外企业参与建设北都会
宁汉豪又提及,不少海外驻港领事和企业对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会发展十分关注。最近行政长官率领政府和商贸代表团访问东南亚,亦大力介绍了香港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为此,发展局已安排相关人员,加上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向海外机构、企业讲解香港有关造地项目与香港招标制度,同时也正构思不同以往的招商引资方式,脱离只靠卖地的方式,“我们欢迎海外工程、顾问公司参与造地项目工程,亦相信海外公司会有相关部署。”
加强执管提供支援促市区更新
香港近期发生多宗石屎、簷篷剥落事件,引发各界关注。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表示,屋宇署已识别出约1000幢需要由署方进场修缮的楼宇,部分工程已展开,事后会由业主负担费用。同时,屋宇署会适时向公众汇报进展。
宁汉豪指,政府会循两个方向促进楼宇维修,一是屋宇署加强执管,促使业主履行维修责任和做好修缮;二是向业主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援。发展局会与民政事务总署、市区重建局、屋宇署加强协作,更有系统地分享资料,聚焦需要政府帮助展开维修的楼宇。“目前强制验楼通知期限已届满而尚未遵办的楼宇约2700幢,其中约1800幢已委任检验人员。”她指,屋宇署会催促负责人尽快开始工程,如有不从,署方年底会考虑提出检控。至于余下尚未委聘注册检验人员的900幢楼宇,屋宇署会陆续发出警告信,也会主动巡查,判断是否有楼宇需要介入修缮。
“维修及更新楼宇方面,局方既要推动也要加强执管。”宁汉豪说,局方会与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等沟通,加强支援“三无大厦”,在维修楼宇问题上协助小业主做好组织、招标等工作,当中涉及修改楼宇管理法例时,期望做到“拆墙松绑”。在不动“七年楼龄基准”情况下,可以做一系列工作去改善市建局的现金流,包括提高借贷上限、以土地作资助等。她坦言,不希望出现“业主等人收购而不做维修”的情况。
进一步改善市建局现金流
根据现行规定,市建局在收购业主自住住宅物业时,除了给予业主其物业的市值交吉价外,同时会加上一笔自置居所津贴。而自置居所津贴的计算,是以同地区中七年楼龄的楼宇价格作为补偿基准。
对于“七年楼龄基准”是否需要检讨,宁汉豪说,出发点是要改善市建局的现金流。她指,在不动“七年楼龄基准”情况下,其实可做一系列工作,帮助改善市建局资金流,一是市建局提高借贷上限,由60亿元上升到250亿元;二是在土地上资助,如某些计划本身不是市建局自己收购,但政府仍会将用地给予市建局。另外,她希望私人市场可参与市区更新。她举例,交椅洲的土地可鼓励私人市场参与,市区重建应该都可以,惟政府仍未有具体做法,希望社会对此有所讨论。
来源:香港商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31/QKXHTe4udtpOE2xz7HXF3H3ds5lSHLxcNj8.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七一”视察香港时提出“四点希望”,香港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习主席‘四点希望’就是我们的(施政)目标,我们一直朝着这目标前进。”在提升治理水平方面,局方完善制度、拆墙松绑;在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方面,局方有信心10年之内推出3200公顷“熟地”;在维护和谐稳定方面,局方亦处理好一系列争议性项目,包括建造业输入劳工等。
对于北部都会区这一香港未来最受瞩目的发展大计,宁汉豪称不排除参考内地“片区开发”做法。而关于沙头角发展,特别是有关中英街开放方面,她表示,欢迎及感谢深圳方面的有关构思。
回望过去一年多的工作,宁汉豪以“披荆斩棘、追赶时间”来总结。发展局的工作总是有争议,她打趣地说,“我已彻底放弃工作没有争议的念头。”她时刻提醒自己,担任公职人员,不可以停下来,要将每件事都要当成一场仗去打。“香港已完善选举制度,亦有香港国安法,在这情况下政府出台每一个政策时,都要拿捏正确的位置,与持份者多做沟通、互动。”
有信心10年推出3200公顷熟地
“习主席对特区政府提出‘四点希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宁汉豪表示,“发展局一直朝着这目标前进”。在提升治理水平方面,局方做发展工作时,首先是完善各种制度,提升治理能力。过去一年,局方在短时间推动精简法定审批程序,就北部都会区发展先后成立了筹备办公室和正式的办公室,并做了许多精简行政程序的工作。“这几方面都与治理能力有关,当这些工作有进度时,我都感到鼓舞。”
对于香港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宁汉豪最先想到的就是“造地”工作。“为香港发展,为市民解忧,我们都是朝这两个目标去做。”她指,将土地造出,做出产业,与发展动能有关;而推出更多住房,让市民住大一些,就是排解民生忧难。回首一年,个别项目进度比想像中慢,但有不少项目还是比想像中快。“平均而言,我有信心局方可在10年内推出3200公顷‘熟地’!”
宁汉豪还希望做好市区更新工作,形容“这是一场几大的仗”,因为市区更新影响到不同利益,包括发展商、基层市民等;而本港楼宇老化也是迫切的问题,“局方会着力去做,将有不同措施出台”。
和谐处理好一系列争议性项目
至于共同维护和谐稳定方面,推出更多土地,改善居住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关系。宁汉豪指,回想过去一年,本来有争议的项目,通过努力沟通,最终都取得共识。她说,现在香港进入由治及兴的关键时刻,有许多爱国爱港议员、朋友和市民帮忙,以下一些棘手问题最后都处理得到。
首先是输入劳工。建造业输入劳工政策未推之前,局方难免有忐忑,曾想到若输入劳工,劳工界、建造业界及商会之间会否“反面”?不过,最后是大家短时间内取得共识。宁汉豪举例说,劳工界提出输入劳工只在公营项目输入,当局加以采纳;之后局方跟建造商会谈及劳工界要求,希望一人让一步,大家都爽快答应。“这是很好的经验,劳工界、商界彼此可以互谅互让,保住和谐气氛。”
其次是保护海港条例。以往一提出有关修订,往往就会有人“反枱”。今次局方介绍构思,修例并非要“填维港起高楼”,而是希望做好海滨,让市民更享受;希望好好利用海港,将码头做好。“今次讨论很聚焦,海滨事务委员会都支持,市民反应也很好,局方对此很感恩。”
还有就是涉及加快收地的精简发展审批程序。“这是很有争议的项目,而社会有一段时间习惯于城规会冗长的申述程序。”宁汉豪说,今次局方做好解说,亦印证立法会并不是橡皮图章,审批法例过程中议员问了许多刁钻的问题,并提醒局方如何取得平衡,为法例做好调校。她欣慰最终大家都取得共识,令条例得以通过,“只用了6个月时间,过程大体是和谐的”。
欢迎深圳开放中英街构思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数十年最令人瞩目的发展大计。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表示,北部都会区不排除会参考内地“片区开发”的做法,即让企业参与收地,让业主可得到日后发展项目的分红,惟须就制度等因素作出考量。
宁汉豪提到,今年6月曾去深圳市南山区参观,当时该区正实行把整个片区开发交由一家企业进行。她了解到,“片区开发”下,企业不只开发土地,还要负责整个片区管理,在需要收地时更可视为代表政府,当中有部分业主经真金白银赔偿后离场,其余业主则可获得将来落成商业大厦等的分红。“在这方法下,政府可安心交由企业收地,对业主来说或会高兴,因自己不懂开发,现时却可参与开发并分到红利。”
宁汉豪说,不排除北部都会区发展会参考上述做法,特别是在企业园开发或私楼群开发上值得思考,惟香港在实行片区开发时或会有较大挑战。因香港以往进行发展的企业大多属于私营,缺乏与政府很有关系的企业,不如内地般有国企或央企,本身已有国家监察,社会很安心。“我们未来参考有关模式时,须思考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宁汉豪指,北部都会区幅员广阔,要完成整个发展工程需约20年。在粤港、港深合作机制下,港深两地政府成立了“对接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专班”,到目前为止,专班已举行两次会议,就前海发展、河套区建设、跨境交通、口岸规划、沙头角合作等范畴交换意见。前不久,双方代表团还前往落马洲考察河套区和新田科技城一带,并到古洞北新发展区了解工程进展。
她介绍,在北部都会区专班下,深圳方面提出沙头角发展可以更进取,特别是有关中英街开放的构思。她说,“我们感谢和欢迎深圳方面的构思,行政长官李家超已要求文体旅游局深入探讨跟进。”
欢迎海外企业参与建设北都会
宁汉豪又提及,不少海外驻港领事和企业对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会发展十分关注。最近行政长官率领政府和商贸代表团访问东南亚,亦大力介绍了香港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为此,发展局已安排相关人员,加上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向海外机构、企业讲解香港有关造地项目与香港招标制度,同时也正构思不同以往的招商引资方式,脱离只靠卖地的方式,“我们欢迎海外工程、顾问公司参与造地项目工程,亦相信海外公司会有相关部署。”
加强执管提供支援促市区更新
香港近期发生多宗石屎、簷篷剥落事件,引发各界关注。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表示,屋宇署已识别出约1000幢需要由署方进场修缮的楼宇,部分工程已展开,事后会由业主负担费用。同时,屋宇署会适时向公众汇报进展。
宁汉豪指,政府会循两个方向促进楼宇维修,一是屋宇署加强执管,促使业主履行维修责任和做好修缮;二是向业主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援。发展局会与民政事务总署、市区重建局、屋宇署加强协作,更有系统地分享资料,聚焦需要政府帮助展开维修的楼宇。“目前强制验楼通知期限已届满而尚未遵办的楼宇约2700幢,其中约1800幢已委任检验人员。”她指,屋宇署会催促负责人尽快开始工程,如有不从,署方年底会考虑提出检控。至于余下尚未委聘注册检验人员的900幢楼宇,屋宇署会陆续发出警告信,也会主动巡查,判断是否有楼宇需要介入修缮。
“维修及更新楼宇方面,局方既要推动也要加强执管。”宁汉豪说,局方会与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等沟通,加强支援“三无大厦”,在维修楼宇问题上协助小业主做好组织、招标等工作,当中涉及修改楼宇管理法例时,期望做到“拆墙松绑”。在不动“七年楼龄基准”情况下,可以做一系列工作去改善市建局的现金流,包括提高借贷上限、以土地作资助等。她坦言,不希望出现“业主等人收购而不做维修”的情况。
进一步改善市建局现金流
根据现行规定,市建局在收购业主自住住宅物业时,除了给予业主其物业的市值交吉价外,同时会加上一笔自置居所津贴。而自置居所津贴的计算,是以同地区中七年楼龄的楼宇价格作为补偿基准。
对于“七年楼龄基准”是否需要检讨,宁汉豪说,出发点是要改善市建局的现金流。她指,在不动“七年楼龄基准”情况下,其实可做一系列工作,帮助改善市建局资金流,一是市建局提高借贷上限,由60亿元上升到250亿元;二是在土地上资助,如某些计划本身不是市建局自己收购,但政府仍会将用地给予市建局。另外,她希望私人市场可参与市区更新。她举例,交椅洲的土地可鼓励私人市场参与,市区重建应该都可以,惟政府仍未有具体做法,希望社会对此有所讨论。
来源:香港商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31/QKXHTe4udtpOE2xz7HXF3H3ds5lSHLxcNj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