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878年的保良局,如今迎来了在香港的第145周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为庇护妇孺所设的保良局,如今依然坚守著“保赤安良”的立局初衷,并不断拓展出新的社福服务:从为儿童办学到支持青年创业,再到提供社区安老服务,保良局积极跟随时代变迁和居民实际需求,将服务落到实处。这一“百年老字号”是如何薪火相传、逐渐壮大的?迎来成立145周年,保良局又有何新的规划?为此,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保良局主席陈黎惠莲女士。
文|本刊记者 黎知明 实习记者 黄钰洁
坐落在香港铜锣湾礼顿道66号的保良局中座大楼,是最能够直观体现保良局独特气质的建筑。大楼建于1932年,以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西式建筑为主,门廊支柱又具有传统中式特色。楼前绿树成荫,草地上设有供孩童玩耍的五彩游乐设施,米白色的大楼外观更令人感到亲切柔和。步入堂内,入目的一幅幅石刻对联、碑文和烫金牌匾,庄严的关帝厅陈设,墙上所悬挂的一届届慈善绅商黑白瓷器照片,仿佛向每一位来客诉说著保良局的深厚历史,和他们代代相传、如磐石般坚定、从未动摇的初心与使命。大楼的一侧,为保良局的历史博物馆,静静陈列著记录了保良局发展历史的珍贵文物,另一侧则是供保良局收容儿童居住的家舍,不断传来阵阵孩童们热闹的欢声笑语——这栋楼不仅是沉淀了近百年历史的博物馆与保良局的办公总部,更是一间温暖的大家庭,承载了一代代人从未断止过的守护与传承。
正是这代代传承的赤诚之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新保良局人的启航。保良局主席陈黎惠莲向记者介绍道,今年是保良局成立的145周年,也是自己认识保良局的第20周年。当初认识保良局源于丈夫担任当时的保良局总理,自己伴随他到访不同单位,对保良局同事的热心和投入印象深刻,受此感染,于是在2011年决定加入保良局董事会,并担任总理。历经时代变迁,保良局较之设立初期的防止诱拐、保护无依妇孺、协助华民政务司调解家庭与婚姻纠纷职能(即“保赤安良”),已发展出了更为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今的保良局,已成为一家提供儿童扶助、教育办学、青年创业、社区安老、医疗康复等多元服务的庞大慈善机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保良局今年的主题即为“惠泽社群传经典,迈步千里心相连”,重视与各界连系,促进跨服务协作,将聚焦于青年工作的同时,也让公众更多认识保良局的其他服务。
青年兴,则香港兴
青年是香港的未来。2022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香港指出,要特别关心关爱青年人,“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
一年来,保良局紧紧抓住青年的实际需求,开展青年服务工作。恰逢成立145周年,保良局今年更是将青年工作设为工作重点,将青少年事务部从社福服务部门中独立出来,成立青年委员会,专责策划及推动青年服务,设立多个针对青少年的服务项目,致力于为青少年解决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并为青少年个人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为解决在职青年的“租房贵、找房难”问题,保良局响应特区政府“青年宿舍计划”,并获李兆基基金捐赠的土地,建设完成“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绿洲”。这一于元朗兴建的全港最大型的青年宿舍,已于今年3月开放1,680个宿位接受报名,以市场值半价的租金出租给18至30岁的青年,并基本完成入住。
在提及青年绿洲的创办初衷时,陈黎惠莲表示,青年绿洲的设立,不仅仅止步于为青年提供房租上的优惠,更是希望通过提供多个大型活动室、共享工作空间、煮食及联谊空间等公共区域的形式,为青年提供一个能够交流理想与事业、相互帮扶、建立人际网络的平台,正如青年绿洲的创办理念——共享现在,成就未来。此外,保良局也为青年提供了多项生涯规划及理财教育培训、义工服务和社交活动,积极促成青年的个人发展,从而使青年宿舍真正成为一个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滋养青年人成长的“绿洲”。
在青年绿洲第一批租客入住的当日,陈黎惠莲见证了一对年轻夫妇首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居住空间。这一官商民多年通力合作的成果,终于化作了派发给年轻夫妇的这把钥匙,钥匙被他们握在手中,令她感到十分欣慰。
除了为青年提供后援支持外,保良局也致力于激发青年活力,助力青年的未来发展。响应香港特区政府推动青年创业的政策方针,保良局获青年发展委员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资助,推出了“创业经理人”项目,协助青年发掘香港或其他大湾区城巿的创业新商机。目前已与包括深圳、广州在内的5个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合作,协助创业团队于内地落户,推动两地创业者交流,介绍创业比赛及联系投资人,为创业者寻找资源。目前已批出22队申请者的资助,资助总额超过750万港元,受资助队伍创业方向涉及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医护用品、游戏设计、教育、文创及艺术、资讯科技等多个领域。截至2023年2月,已举办的活动和提供的服务超过1,100场次,包括师友导航、私人创业教练支援、营商专题工作坊或分享等。
“共创明Teen”计划,则聚焦于弱势社群,尤其是为居于“㓥房”的中一至中三学生提供一对一师友配对、个人发展规划和财政支援,帮助学员订定人生发展规划和目标。陈黎惠莲介绍到:“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一计划,为基层的孩子提供机会,开阔眼界、接触不同的事务,给他们以人生的启发。”每名学员将获发5,000港元的启动资金,并在友师的指导下使用资金实践个人发展规划,计划完成后,将另发5,000港元的奖学金,供学员依据所学的理财观念,自行决定用途。这一活动由政务司司长领导跨部门行动小组开展,是官、商、民三方的协作成果。保良局作为该计划在新界东的唯一地区营办机构,已为合计超过1,500位学员、学员家长及友师提供了协调与支援服务。
用生命影响生命
幼有所育,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依,贫寡孤困残病者皆有所望,是保良局的愿景。正如陈黎惠莲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的服务范围是0岁至超过100岁”。
保良局的儿童住宿服务工作自立局之初以来就从未停止,通过设立家舍的方式,为缺乏家庭妥善照顾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24小时的住宿服务,提供医疗教育、社工辅导、康乐等活动,当中儿童之家更有家舍家长任职,与住宿儿童共同居住,担任“爸爸”“妈妈”的角色。陈黎惠莲提到,“目前保良局有500多个长期居住的孩子,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他们建造一个温暖的家庭形象,让他们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最终目标是使孩子们能够重返家庭及社会。在向记者介绍儿童工作时,陈黎惠莲颇有感触,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曾有些在保良局住到18岁的孩子,在接受保良局对他们成长上的帮助以后,选择在完成学业后回到保良局做老师,将培养更多的孩子作为自己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保良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在学生教育方面,保良局也紧跟时代发展,积极融入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形式多样化,与北京、上海及珠海等相关部门签订交流合作备忘,属校小学及特殊学校大湾区考察交流团也曾前往深圳、东莞考察。目前,保良局属校已与内地超过170所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定期举办交流会,推动两地学校交流教学经验,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到不同城市考察交流的机会。今年亦于香港各区建立属下幼稚园及小学的幼小同盟,加强联系及资源共享。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强化国民及国情教育,提升学生国民身分认同,培养学生爱国心。陈黎惠莲介绍,6月保良局董事会刚刚完成访京行程,拜访了国务院港澳办、中央统战部、国家教育部及国家民政部,在访京期间,就两地交流、国民国安教育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希望能顾紧抓国家发展机遇。随著疫情后恢复通关,她期望未来能与内地城市有更多交流。此外,陈黎惠莲也关注到了今年内地优秀人才来港后的子女教育问题,希望未来更能切实解决他们的需求。
在安老服务上,除了为老人提供院舍照顾、社区支援、家居照顾这三大类别的服务外,保良局还关怀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兴趣发展,邀请并集结了拥有各类技能知识的老人成立“人才库”,为退休后的老人搭设继续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邀请他们到香港各区,为各类型服务机构、学校、教会等教授技能。而针对年纪较大、可能有吞食困难问题的老人,保良局在各院舍为老人制作“一点回味”软餐,今年更于柴湾开设软餐厨房,为社区提供有关服务。陈黎惠莲说:“以前,老人家因为吞食不便的问题,只能吃一些食物糊,一旦遇到像中秋节、冬至这样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享用月饼、盆菜等节日食品,老人家们却因为咬不动而无法参与,心里还是会难受的。我们的同事就实地去日本学习软餐制作技术,将食物做成色香味形均模仿菜肴本身的软餐,让老人也可以和大家一起真正享受节日。”
145周年,“百年老字号”迎来变与不变
145周年之际,保良局也将举办更多活动。5月,保良局已举办了“保良教育‘绳’就未来”大汇演,19所属校超过200名学生进行花式跳绳,并与保良局董事会成员、属校校长、师生及校友等嘉宾一同合作跳绳145次。全年开展的“保良局ONE23舞团表演”,则由保良局属下中、小学及特殊学校学生组成的共融舞团“保良局ONE23 舞团”进行表演。在陈黎惠莲看来,这个活动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是中小学孩子们与特殊儿童之间自发的互助学习、不断成长进步,并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目标。10月,将于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为期约4个月的“保赤安良145 年——以善心建善业”展览,并出版145周年特辑《善心相连:145年的保良故事》,让公众对保良局的历史及服务发展加深认识。此外,还将举办“共创辉煌145——保良局残疾人士新兴运动日”、邀请住宿儿童以“爱的印记”作为主题,于小石头上画出自己被爱及爱他人的经历,并向公众展出等活动。
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当前的香港,已非保良局成立之初19世纪末那个诱拐妇孺、逼良为娼、贩卖人口等事件时常发生的香港,华人自强以筹集资金、缉拿拐匪、保护无依妇孺,维护稳定,艰辛向当局请准设立的保良公局,也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回看保良局的发展历程,跟随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需要,为香港当前青年迫切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用发展教育共同探讨香港社会的未来走向,照顾老人、救助孩童让香港的现在和明天变得更好。一代代人的温暖守护、用生命影响生命,换来了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对“保赤安良”宗旨的坚守。紧抓时代所需、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又坚守自身使命、百年如一日地向著共同愿景而竭诚奉献,正是在这变与不变之中,保良局得以历久而弥新。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保良局供图,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8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30/8dv9u7PnMLsY5aK9JE70k60IXp4gLjXdIOF.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成立于1878年的保良局,如今迎来了在香港的第145周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为庇护妇孺所设的保良局,如今依然坚守著“保赤安良”的立局初衷,并不断拓展出新的社福服务:从为儿童办学到支持青年创业,再到提供社区安老服务,保良局积极跟随时代变迁和居民实际需求,将服务落到实处。这一“百年老字号”是如何薪火相传、逐渐壮大的?迎来成立145周年,保良局又有何新的规划?为此,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保良局主席陈黎惠莲女士。
文|本刊记者 黎知明 实习记者 黄钰洁
坐落在香港铜锣湾礼顿道66号的保良局中座大楼,是最能够直观体现保良局独特气质的建筑。大楼建于1932年,以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西式建筑为主,门廊支柱又具有传统中式特色。楼前绿树成荫,草地上设有供孩童玩耍的五彩游乐设施,米白色的大楼外观更令人感到亲切柔和。步入堂内,入目的一幅幅石刻对联、碑文和烫金牌匾,庄严的关帝厅陈设,墙上所悬挂的一届届慈善绅商黑白瓷器照片,仿佛向每一位来客诉说著保良局的深厚历史,和他们代代相传、如磐石般坚定、从未动摇的初心与使命。大楼的一侧,为保良局的历史博物馆,静静陈列著记录了保良局发展历史的珍贵文物,另一侧则是供保良局收容儿童居住的家舍,不断传来阵阵孩童们热闹的欢声笑语——这栋楼不仅是沉淀了近百年历史的博物馆与保良局的办公总部,更是一间温暖的大家庭,承载了一代代人从未断止过的守护与传承。
正是这代代传承的赤诚之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新保良局人的启航。保良局主席陈黎惠莲向记者介绍道,今年是保良局成立的145周年,也是自己认识保良局的第20周年。当初认识保良局源于丈夫担任当时的保良局总理,自己伴随他到访不同单位,对保良局同事的热心和投入印象深刻,受此感染,于是在2011年决定加入保良局董事会,并担任总理。历经时代变迁,保良局较之设立初期的防止诱拐、保护无依妇孺、协助华民政务司调解家庭与婚姻纠纷职能(即“保赤安良”),已发展出了更为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今的保良局,已成为一家提供儿童扶助、教育办学、青年创业、社区安老、医疗康复等多元服务的庞大慈善机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保良局今年的主题即为“惠泽社群传经典,迈步千里心相连”,重视与各界连系,促进跨服务协作,将聚焦于青年工作的同时,也让公众更多认识保良局的其他服务。
青年兴,则香港兴
青年是香港的未来。2022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香港指出,要特别关心关爱青年人,“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
一年来,保良局紧紧抓住青年的实际需求,开展青年服务工作。恰逢成立145周年,保良局今年更是将青年工作设为工作重点,将青少年事务部从社福服务部门中独立出来,成立青年委员会,专责策划及推动青年服务,设立多个针对青少年的服务项目,致力于为青少年解决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并为青少年个人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为解决在职青年的“租房贵、找房难”问题,保良局响应特区政府“青年宿舍计划”,并获李兆基基金捐赠的土地,建设完成“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绿洲”。这一于元朗兴建的全港最大型的青年宿舍,已于今年3月开放1,680个宿位接受报名,以市场值半价的租金出租给18至30岁的青年,并基本完成入住。
在提及青年绿洲的创办初衷时,陈黎惠莲表示,青年绿洲的设立,不仅仅止步于为青年提供房租上的优惠,更是希望通过提供多个大型活动室、共享工作空间、煮食及联谊空间等公共区域的形式,为青年提供一个能够交流理想与事业、相互帮扶、建立人际网络的平台,正如青年绿洲的创办理念——共享现在,成就未来。此外,保良局也为青年提供了多项生涯规划及理财教育培训、义工服务和社交活动,积极促成青年的个人发展,从而使青年宿舍真正成为一个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滋养青年人成长的“绿洲”。
在青年绿洲第一批租客入住的当日,陈黎惠莲见证了一对年轻夫妇首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居住空间。这一官商民多年通力合作的成果,终于化作了派发给年轻夫妇的这把钥匙,钥匙被他们握在手中,令她感到十分欣慰。
除了为青年提供后援支持外,保良局也致力于激发青年活力,助力青年的未来发展。响应香港特区政府推动青年创业的政策方针,保良局获青年发展委员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资助,推出了“创业经理人”项目,协助青年发掘香港或其他大湾区城巿的创业新商机。目前已与包括深圳、广州在内的5个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合作,协助创业团队于内地落户,推动两地创业者交流,介绍创业比赛及联系投资人,为创业者寻找资源。目前已批出22队申请者的资助,资助总额超过750万港元,受资助队伍创业方向涉及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医护用品、游戏设计、教育、文创及艺术、资讯科技等多个领域。截至2023年2月,已举办的活动和提供的服务超过1,100场次,包括师友导航、私人创业教练支援、营商专题工作坊或分享等。
“共创明Teen”计划,则聚焦于弱势社群,尤其是为居于“㓥房”的中一至中三学生提供一对一师友配对、个人发展规划和财政支援,帮助学员订定人生发展规划和目标。陈黎惠莲介绍到:“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一计划,为基层的孩子提供机会,开阔眼界、接触不同的事务,给他们以人生的启发。”每名学员将获发5,000港元的启动资金,并在友师的指导下使用资金实践个人发展规划,计划完成后,将另发5,000港元的奖学金,供学员依据所学的理财观念,自行决定用途。这一活动由政务司司长领导跨部门行动小组开展,是官、商、民三方的协作成果。保良局作为该计划在新界东的唯一地区营办机构,已为合计超过1,500位学员、学员家长及友师提供了协调与支援服务。
用生命影响生命
幼有所育,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依,贫寡孤困残病者皆有所望,是保良局的愿景。正如陈黎惠莲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的服务范围是0岁至超过100岁”。
保良局的儿童住宿服务工作自立局之初以来就从未停止,通过设立家舍的方式,为缺乏家庭妥善照顾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24小时的住宿服务,提供医疗教育、社工辅导、康乐等活动,当中儿童之家更有家舍家长任职,与住宿儿童共同居住,担任“爸爸”“妈妈”的角色。陈黎惠莲提到,“目前保良局有500多个长期居住的孩子,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他们建造一个温暖的家庭形象,让他们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最终目标是使孩子们能够重返家庭及社会。在向记者介绍儿童工作时,陈黎惠莲颇有感触,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曾有些在保良局住到18岁的孩子,在接受保良局对他们成长上的帮助以后,选择在完成学业后回到保良局做老师,将培养更多的孩子作为自己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保良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在学生教育方面,保良局也紧跟时代发展,积极融入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形式多样化,与北京、上海及珠海等相关部门签订交流合作备忘,属校小学及特殊学校大湾区考察交流团也曾前往深圳、东莞考察。目前,保良局属校已与内地超过170所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定期举办交流会,推动两地学校交流教学经验,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到不同城市考察交流的机会。今年亦于香港各区建立属下幼稚园及小学的幼小同盟,加强联系及资源共享。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强化国民及国情教育,提升学生国民身分认同,培养学生爱国心。陈黎惠莲介绍,6月保良局董事会刚刚完成访京行程,拜访了国务院港澳办、中央统战部、国家教育部及国家民政部,在访京期间,就两地交流、国民国安教育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希望能顾紧抓国家发展机遇。随著疫情后恢复通关,她期望未来能与内地城市有更多交流。此外,陈黎惠莲也关注到了今年内地优秀人才来港后的子女教育问题,希望未来更能切实解决他们的需求。
在安老服务上,除了为老人提供院舍照顾、社区支援、家居照顾这三大类别的服务外,保良局还关怀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兴趣发展,邀请并集结了拥有各类技能知识的老人成立“人才库”,为退休后的老人搭设继续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邀请他们到香港各区,为各类型服务机构、学校、教会等教授技能。而针对年纪较大、可能有吞食困难问题的老人,保良局在各院舍为老人制作“一点回味”软餐,今年更于柴湾开设软餐厨房,为社区提供有关服务。陈黎惠莲说:“以前,老人家因为吞食不便的问题,只能吃一些食物糊,一旦遇到像中秋节、冬至这样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享用月饼、盆菜等节日食品,老人家们却因为咬不动而无法参与,心里还是会难受的。我们的同事就实地去日本学习软餐制作技术,将食物做成色香味形均模仿菜肴本身的软餐,让老人也可以和大家一起真正享受节日。”
145周年,“百年老字号”迎来变与不变
145周年之际,保良局也将举办更多活动。5月,保良局已举办了“保良教育‘绳’就未来”大汇演,19所属校超过200名学生进行花式跳绳,并与保良局董事会成员、属校校长、师生及校友等嘉宾一同合作跳绳145次。全年开展的“保良局ONE23舞团表演”,则由保良局属下中、小学及特殊学校学生组成的共融舞团“保良局ONE23 舞团”进行表演。在陈黎惠莲看来,这个活动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是中小学孩子们与特殊儿童之间自发的互助学习、不断成长进步,并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目标。10月,将于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为期约4个月的“保赤安良145 年——以善心建善业”展览,并出版145周年特辑《善心相连:145年的保良故事》,让公众对保良局的历史及服务发展加深认识。此外,还将举办“共创辉煌145——保良局残疾人士新兴运动日”、邀请住宿儿童以“爱的印记”作为主题,于小石头上画出自己被爱及爱他人的经历,并向公众展出等活动。
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当前的香港,已非保良局成立之初19世纪末那个诱拐妇孺、逼良为娼、贩卖人口等事件时常发生的香港,华人自强以筹集资金、缉拿拐匪、保护无依妇孺,维护稳定,艰辛向当局请准设立的保良公局,也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回看保良局的发展历程,跟随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需要,为香港当前青年迫切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用发展教育共同探讨香港社会的未来走向,照顾老人、救助孩童让香港的现在和明天变得更好。一代代人的温暖守护、用生命影响生命,换来了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对“保赤安良”宗旨的坚守。紧抓时代所需、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又坚守自身使命、百年如一日地向著共同愿景而竭诚奉献,正是在这变与不变之中,保良局得以历久而弥新。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保良局供图,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8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30/8dv9u7PnMLsY5aK9JE70k60IXp4gLjXdIO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