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地,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发展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的文化建设,必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有利于推动香港文化建设,有利于香港融入大湾区文化的广阔港湾,使这颗曾经蒙尘、具有丰富东西文化涵养的东方之珠大放光明。
文|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潘耀明
今年是光纤之父高锟逝世五周年、诞生九十周年纪念。这使人想起他的一段关于文学的话。
2006年12月1日,我与曾敏之先生、刘以鬯先生等人,在香港筹组“世界华文文学联会”,筹委会想找一位有份量的文化人当主礼嘉宾,我首先想起在香港中文大学当校长的高锟教授,向他发出邀请,他很快便答应出席,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觉得文学是包括科学等领域的心灵之窗,人们缺乏这一扇窗子,将会在功利社会迷失,缺乏精神的支柱。
他表示,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文学如果从商品价值去衡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文学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包括修养、气质,是不可或缺的。
换言之,文学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精神粮食,是灵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目下高唱入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是以经济发端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学是文化的精灵。正如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所以今天提出文化大湾区的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
7月19日,第33届香港书展开幕,今年的年度主题为“儿童及青少年文学”。图为书展现场的宣传海报(图:新华社)我曾说过,香港这棵文化大树,如果缺乏文学的滋养,肯定会苍白。然而,作为大湾区的国际文化交流枢纽的香港,过去以迄,大多数文化活动都是在民间进行,政府并没有给予额外的资源并加以推动,我们香港作家联会牵头,于18年前要求在西九文化区建立“香港文学馆”,这个建议一直没被采纳,目下北京有规模宏大的现代文学馆,上海、广州都兴建文学馆,澳门文学馆也建立了,独香港阙如。本人去年4月曾亲自写信给当时的候任特首李家超,重提建设香港文学馆,终于获得新一届政府的正面回应。
历经一年多的努力,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递交申请书,再经繁复的手续、严格的考核,香港文学馆终于有一个落脚点,那是湾仔茂萝街一幢古建筑,虽然只有2,000多呎,终于让香港的写作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家园。
毋庸置疑,香港既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目下国家赋予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重大历史使命,刻意加强香港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地位,对香港文化艺术界是一支强心剂。
2021年12月27日,由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香港紫荆杂志社、联合出版集团举办了“大湾区文化融合与港澳融入论坛”,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原副主任杨健认为粤港澳三地文脉相亲、文明相连、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为三地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在此之前,2019年在广州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出版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期刊。
与此同时,我们于2022年通过香港艺术发展局赞助,筹划了由香港作家联会主办,粤港澳大湾区32个文化社团、单位协办(包括大湾区作家协会、传媒、大学等)的“创建‘文化大湾区’计划”,开辟了“明月湾区”文学园地及举办“大湾区文学征文奖”,开创了整合大湾区文化的先例,意义深远,影响极大。可惜香港艺发局只赞助一年,我们正努力争取继续办下去。
香港新一届政府锐意励精图治,鼎故革新,我觉得,其中主要的一环是加强香港的文化(包括文学)的建设,推广香港的文化特色,加强与内地和海外的文化交流,加强对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香港的力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所有以上这些对粤港澳文化大湾区建设的努力,将有助于推动大湾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大湾区人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相信这一宏大构想,也必将有利于香港融合在大湾区文化的广阔港湾,提升香港作为大湾区文化港口地位和文化桥梁的交流作用,使这颗曾经蒙尘、具有丰富的东西文化涵养的东方之珠大放光明。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