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香港培侨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回信,习主席在信中对香港青年提出热切期待,希望同学们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

这是习近平主席近年来第二次亲自给香港青少年回信。2018年习主席曾给香港“少年警讯”成员回信。两次回信在主题与思想上可谓一脉相承,都是期望香港青少年能够成长成才,能够心系香港、服务香港,进而报效国家。今次的回信,不仅与习主席去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有关青年发展的论述相呼应,更反映了习主席一直关心香港青年,对青少年发展这个议题的高度重视。
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学生代表陈蔓琳(中)与师生交流感想笔者认为,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不仅表达对香港青少年的期望与祝福,更是为香港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建设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勾勒出了框架与蓝图,对香港青少年成长成才有著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对“培养甚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给出了清晰的方向与答案。
长期以来,香港的教育制度、政策、发展、管理等方面一直以自行制定为主,不可否认在一些教育领域的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系统与发展都离不开现实需要,离不开未来所需,离不开社会发展基础。如果一味满足于国际排名、满足于理想而脱离实际、满足于个别阶层的期盼而脱离社会整体需要,任凭再高的排名、再完美的制度、再华丽的课程体系都不能长远,更不能发挥好教育的作用。
回答“培养甚么人”关键问题
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提出“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这是对青少年成长成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要求,具有普世性,也是香港教育发展中不断探讨的问题。
香港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虽从未停止,但速度却不如邻近地区,例如内地和澳门都将“从做中学”、“知行结合”纳入课程发展与考核的重要元素,内地高考更是从“应试”转为“运用”。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勉励香港青年要“知行合一”,有助香港教育界抓准这个重要要求,使香港的教育在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中,走上优质发展的道路。

习近平主席提出“深刻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这是要求香港青少年要“知世情也要知国情”。社会普遍认为香港的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优势,这一点确实不假。但随著资讯科技的发展,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自由主义风气盛行。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让青少年由权威知识获取,转为因个人喜好推送而被动接收资讯,从而让青少年的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窄。
现代教育学者也普遍认同向学生灌输准确、高质量的知识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而基于片面和不确定的信息只能让人走向更加混沌的深渊,这恰恰是“后真相时代”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准确深刻的认识世界发展,正确的了解国家的过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客观认识国家现实,是让香港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香港教育发展和未来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议题。

习近平主席又对香港青少年提出“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的希望,这是对“知行合一”与“知世情也要知国情”的进一步延伸,更是回应了“知行合一”的教育要求,是为香港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与成才指明方向。
随著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多关注在学生的成绩与升学表现,教育部门的课程督导也多关注在较易收集数据的学科发展上。然而,学生品德一直是不少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焦点,尤其是过去有些教师向学生灌输不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导致部分青少年的家国意识薄弱,甚至在黑暴期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成长成才”与“贡献国家”
毋庸讳言,国情教育过去一段时间曾是香港教育界不愿直面的课题。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香港进入由治及兴新阶段后,如何培养香港青少年家国情怀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议题,更成为一个教育研究议题,且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不仅需要社会有识之士不断关注、监督,更需要特区政府拿出魄力与实际行动,还需要社会各界一同参与。
我们始终要争取的是青少年的心,需要用生命去影响生命。众所周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才能“锤炼过硬本领”。而远大理想的确立是基于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如果只有“过硬本领”而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护航,青少年往往容易走上歪路。“锤炼过硬本领”包含习近平主席对香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形塑良好品格与坚定意志力的期盼,也包含了对香港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与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有人认为香港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也有人认为教育问题的本质还是经济问题。教育有一个特点就是“润物细无声”,解决香港问题,确实需要大思想、大战略,但也需要教育参与从小处著手。用教育解决教育问题,是香港教育的出路,用教育改造社会问题,也许是香港问题的一种解题方法。只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成长成才,香港的社会问题才能从根处得以解决,深层次矛盾才能根本化解,成长成才与贡献国家才能得以真正结合。
建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不可急,但也不可等,需要动能,也需要魄力,更需要经济支撑。爱国主义教育是解决香港教育问题中疑难杂症的有效方法,其目的还是为了人心回归这个大目标。在奋进与积累中,相信特区政府、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能不负习近平主席的嘱咐,帮助香港青少年成长成才,建设美好的香港。
(本文作者为香港未来教育协会总干事,原文载于《大公报》7月28日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