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病毒学家何大一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7月14日宣布,将联手成立全球“大流行病研究联盟”,共同开展新发传染病研究,重点关注可人传人的病毒。后疫情时代,这些科学家们如何溯源究因、未雨绸缪,为拯救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而踏上国际合作之旅?为此,记者采访了何大一、袁国勇及发起人之一的香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陈志伟,听听他们对新发传染病的前瞻观察。
文|特约记者 崔可君
源起:“全球应警惕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
“大流行病研究联盟”的成立,是科学家们向世界发出的预警,也是他们向传染病所发出的宣战书。在拯救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的路途上,他们从不懈怠研究,积极推动合作、培养人才,脚步不停。
何大一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美籍华裔教授。他是亚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创始人,曾在上世纪90年代发明“鸡尾酒疗法”治疗爱滋病。1996年底,他被评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何大一与袁国勇的团队早在2003年SARS疫情期间就开始合作,之后一直保持密切联络。迈入古稀的他本到退休年纪,但一场新冠疫情赋予他重要使命。疫情三年,他领导哥伦比亚大学团队研发抗新冠病毒的药物,并与各地科学家定期举行线上会议交流研发工作,毫不懈怠。随著全球各国逐步复常,新冠病毒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他们却在警惕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的发生。
他认为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一定会到来,全球各国应该为此做好充分准备。过去20年中,人类曾经历三次冠状病毒的感染,包括SARS、中东呼吸综合症及新型冠状病毒病。新冠病毒或将继续变异,换个面目卷土重来,持续造成威胁。此外,流感病毒也是人类面对的主要威胁,比如常见在鸟类传播的禽流感病毒,也许会在某一天变异到可以人传人。联盟将对不同病毒展开研究,并研究相应药物、疫苗或抗体,当其中一种病毒疫情暴发,科学家们便可以快速作出应对。
与何大一意见相似,袁国勇对于近年来传染病的发生有所总结和预测。
抗疫三年多,香港市民早已对特区政府专家顾问、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的名字耳熟能详。1997年,香港暴发H5N1禽流感病毒疫情,他的团队成功推出快速核酸测试,并在《刺针》上发表论文。2003年SARS疫情期间,他的团队成功追查到SARS的病原冠状病毒。
在2020年初,袁国勇就曾预计新冠疫情将持续两三年。本次采访中他也断言,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可能很快到来,“我今年67岁,也许在我70岁退休前再见到一次”。意味著是3年内可能再发生吗?我们追问,他点头。
他强调对于近年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有两点观察,一是大型传染病发生得越来越频繁。从上个世纪几十年一次,到近年几年就遇上一次,他认为这是由于人口增多,随之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越来越多,加上全球化人口流动增加,本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更容易传播到世界各地。二是不少病毒的发源地都是环太平洋地区,本次成立联盟希望纳入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机构,认为是具有战略性的选择。未来也希望拓展欧洲、中东等地区的合作伙伴。
对策: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联盟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
为与联盟各方代表讨论合作细节,何大一于今年夏天展开亚洲之旅,香港是他此行的最后一站。他透露,本次的合作伙伴包括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及墨尔本大学多尔蒂研究所,希望能在今年底签署协议。
中美关系的冷暖,影响著世界的未来。何大一坦言,希望藉联盟的工作推动国际社会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他以“乒乓外交”做类比:“如果乒乓球比赛在几十年前可以改善中美关系,我们当然也可以通过非常重要的议题来改善这一点,比如公共卫生、气候问题等。”他呼吁中美应以人类的利益为共同目标进行科学合作。当疫情发生时,虽然各国政策和社会层面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但联盟希望著重于科学层面的研究,及早制定针对新发传染病的干预措施。
袁国勇认为,联盟的合作伙伴都具有独特优势。香港大学团队在发现新病毒方面较有经验,在过去20年研究工作中,团队在人类及动物组织中发现超过80种新病毒,并有能力用动物细胞去制造动物类器官,将动物体内的病毒进行繁殖后移入人类呼吸道等类器官中,研究是否会感染人类类器官,及其病变机制、相应的抗病毒药等。团队希望继续做好动物与人类的病毒监测,在日常研究中预先发现有威胁的病毒,并研究其致病机制。在病毒真正发生传播后,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设计出相应的快速测试剂等。
“大流行病研究联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香港大学爱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认为,成立联盟的意义即在于,联盟各机构可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互补。香港大学在SARS疫情后成立国家新发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在能力建设、实验室条件、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培养方面,在应对新发传染病方面都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联盟合作伙伴清华大学也已向非洲引进猴痘的毒种,展开病原学的研究工作。希望未来遇到新发传染病时,联盟可以在材料共享、研究优势互补等多方面快速展开工作。
反思:针对性推动改进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2003年SARS一疫,是港人的深刻一课。三年前,新冠疫情又如海啸般冲击香港医疗系统,大部分安老及残疾院舍相继爆疫,夺走逾1.3万港人性命。袁国勇认为香港必须就本次处理新冠疫情展开详细全面检讨,以助香港更好应对下次疫情。他指出,目前有许多问题值得社会注意,比如政府对于疫苗安全性的公共传播不足;负责公共卫生及长者院舍的政府部门缺乏协调;疫情高峰期公立医院收治能力不足及私家医院拒收新冠病人等问题;以及检测、感染追踪能力和隔离设施显著不足等等。
他也再次强调动物监察的重要性,认为必须严格禁止野生动物在市场贩售。总结过去经验,袁国勇指SARS、新冠病毒、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埃博拉和其他新发传染病等病毒,约有75%都来自野生动物,如蝙蝠和鸟类等。病毒可能会跳到中间宿主,譬如果子狸、家禽、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和骆驼等动物身上,进一步扩大病毒量和基因变异后,再跳到人类身上,随著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导致大规模疫情暴发。他表示,港人必须铭记新冠疫情的教训,保护动物自然栖息地,并要准备好应对疫症的基础设施等,以减少下次疫情的死亡率及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袁国勇认为,在新冠疫情时,全球科学家已较过去更快开发疫苗,但他希望下一次病毒暴发时,研发速度可以更快,“这次新冠疫情,疫苗要一年才面世,抗病毒药要一年半到两年才面世,我们的做法能不能更快一些?希望可以做到疫苗半年面世,抗病毒药9个月面世。”
陈志伟认为联盟的成立对今后新发传染病研究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就新冠病毒而言,他认为香港人尽管有配戴口罩、接种疫苗的良好习惯,但随著新冠病毒的持续变异仍造成一波又一波传染,显示病毒自身特性、变异方向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亟待解决。社会活动虽然复常,但对重症病人所携带病毒的特性、病毒在动物模型中的致病能力是否改变等仍要进行长期监测。
展望:通过联盟做好新一代科学家的培养整合
陈志伟从基金支持及科学家积极性两方面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提到,美国国家卫生院(NIH)对科研项目的支持空间较为宽松,即使在SARS疫情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可批准关于SARS致病机理研究的基金,而香港在中东冠状病毒出现后才重拾对冠状病毒的重视。他也呼吁科学家完善对病毒研究的知识积累,保持基础研究的连续性。
何大一提到,新冠疫情也凸显公共卫生领域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联盟的另一作用是培训新一代科学人才。在采访中他感叹,自己与其他机构的一些代表都已上了年纪,但联盟有很多新一代科学家参与其中,通过联盟联系在一起。“他们将接受培训,并且已经准备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为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努力。”
(作者系凤凰卫视香港采访中心记者,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8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27/BOAvBYSJzUOkWZQeW23MC95ZmvRNgCJbGl1.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病毒学家何大一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7月14日宣布,将联手成立全球“大流行病研究联盟”,共同开展新发传染病研究,重点关注可人传人的病毒。后疫情时代,这些科学家们如何溯源究因、未雨绸缪,为拯救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而踏上国际合作之旅?为此,记者采访了何大一、袁国勇及发起人之一的香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陈志伟,听听他们对新发传染病的前瞻观察。
文|特约记者 崔可君
源起:“全球应警惕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
“大流行病研究联盟”的成立,是科学家们向世界发出的预警,也是他们向传染病所发出的宣战书。在拯救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的路途上,他们从不懈怠研究,积极推动合作、培养人才,脚步不停。
何大一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美籍华裔教授。他是亚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创始人,曾在上世纪90年代发明“鸡尾酒疗法”治疗爱滋病。1996年底,他被评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何大一与袁国勇的团队早在2003年SARS疫情期间就开始合作,之后一直保持密切联络。迈入古稀的他本到退休年纪,但一场新冠疫情赋予他重要使命。疫情三年,他领导哥伦比亚大学团队研发抗新冠病毒的药物,并与各地科学家定期举行线上会议交流研发工作,毫不懈怠。随著全球各国逐步复常,新冠病毒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他们却在警惕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的发生。
他认为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一定会到来,全球各国应该为此做好充分准备。过去20年中,人类曾经历三次冠状病毒的感染,包括SARS、中东呼吸综合症及新型冠状病毒病。新冠病毒或将继续变异,换个面目卷土重来,持续造成威胁。此外,流感病毒也是人类面对的主要威胁,比如常见在鸟类传播的禽流感病毒,也许会在某一天变异到可以人传人。联盟将对不同病毒展开研究,并研究相应药物、疫苗或抗体,当其中一种病毒疫情暴发,科学家们便可以快速作出应对。
与何大一意见相似,袁国勇对于近年来传染病的发生有所总结和预测。
抗疫三年多,香港市民早已对特区政府专家顾问、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的名字耳熟能详。1997年,香港暴发H5N1禽流感病毒疫情,他的团队成功推出快速核酸测试,并在《刺针》上发表论文。2003年SARS疫情期间,他的团队成功追查到SARS的病原冠状病毒。
在2020年初,袁国勇就曾预计新冠疫情将持续两三年。本次采访中他也断言,下一次大流行传染病可能很快到来,“我今年67岁,也许在我70岁退休前再见到一次”。意味著是3年内可能再发生吗?我们追问,他点头。
他强调对于近年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有两点观察,一是大型传染病发生得越来越频繁。从上个世纪几十年一次,到近年几年就遇上一次,他认为这是由于人口增多,随之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越来越多,加上全球化人口流动增加,本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更容易传播到世界各地。二是不少病毒的发源地都是环太平洋地区,本次成立联盟希望纳入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机构,认为是具有战略性的选择。未来也希望拓展欧洲、中东等地区的合作伙伴。
对策: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联盟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
为与联盟各方代表讨论合作细节,何大一于今年夏天展开亚洲之旅,香港是他此行的最后一站。他透露,本次的合作伙伴包括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及墨尔本大学多尔蒂研究所,希望能在今年底签署协议。
中美关系的冷暖,影响著世界的未来。何大一坦言,希望藉联盟的工作推动国际社会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他以“乒乓外交”做类比:“如果乒乓球比赛在几十年前可以改善中美关系,我们当然也可以通过非常重要的议题来改善这一点,比如公共卫生、气候问题等。”他呼吁中美应以人类的利益为共同目标进行科学合作。当疫情发生时,虽然各国政策和社会层面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但联盟希望著重于科学层面的研究,及早制定针对新发传染病的干预措施。
袁国勇认为,联盟的合作伙伴都具有独特优势。香港大学团队在发现新病毒方面较有经验,在过去20年研究工作中,团队在人类及动物组织中发现超过80种新病毒,并有能力用动物细胞去制造动物类器官,将动物体内的病毒进行繁殖后移入人类呼吸道等类器官中,研究是否会感染人类类器官,及其病变机制、相应的抗病毒药等。团队希望继续做好动物与人类的病毒监测,在日常研究中预先发现有威胁的病毒,并研究其致病机制。在病毒真正发生传播后,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设计出相应的快速测试剂等。
“大流行病研究联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香港大学爱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认为,成立联盟的意义即在于,联盟各机构可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互补。香港大学在SARS疫情后成立国家新发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在能力建设、实验室条件、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培养方面,在应对新发传染病方面都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联盟合作伙伴清华大学也已向非洲引进猴痘的毒种,展开病原学的研究工作。希望未来遇到新发传染病时,联盟可以在材料共享、研究优势互补等多方面快速展开工作。
反思:针对性推动改进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2003年SARS一疫,是港人的深刻一课。三年前,新冠疫情又如海啸般冲击香港医疗系统,大部分安老及残疾院舍相继爆疫,夺走逾1.3万港人性命。袁国勇认为香港必须就本次处理新冠疫情展开详细全面检讨,以助香港更好应对下次疫情。他指出,目前有许多问题值得社会注意,比如政府对于疫苗安全性的公共传播不足;负责公共卫生及长者院舍的政府部门缺乏协调;疫情高峰期公立医院收治能力不足及私家医院拒收新冠病人等问题;以及检测、感染追踪能力和隔离设施显著不足等等。
他也再次强调动物监察的重要性,认为必须严格禁止野生动物在市场贩售。总结过去经验,袁国勇指SARS、新冠病毒、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埃博拉和其他新发传染病等病毒,约有75%都来自野生动物,如蝙蝠和鸟类等。病毒可能会跳到中间宿主,譬如果子狸、家禽、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和骆驼等动物身上,进一步扩大病毒量和基因变异后,再跳到人类身上,随著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导致大规模疫情暴发。他表示,港人必须铭记新冠疫情的教训,保护动物自然栖息地,并要准备好应对疫症的基础设施等,以减少下次疫情的死亡率及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袁国勇认为,在新冠疫情时,全球科学家已较过去更快开发疫苗,但他希望下一次病毒暴发时,研发速度可以更快,“这次新冠疫情,疫苗要一年才面世,抗病毒药要一年半到两年才面世,我们的做法能不能更快一些?希望可以做到疫苗半年面世,抗病毒药9个月面世。”
陈志伟认为联盟的成立对今后新发传染病研究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就新冠病毒而言,他认为香港人尽管有配戴口罩、接种疫苗的良好习惯,但随著新冠病毒的持续变异仍造成一波又一波传染,显示病毒自身特性、变异方向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亟待解决。社会活动虽然复常,但对重症病人所携带病毒的特性、病毒在动物模型中的致病能力是否改变等仍要进行长期监测。
展望:通过联盟做好新一代科学家的培养整合
陈志伟从基金支持及科学家积极性两方面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提到,美国国家卫生院(NIH)对科研项目的支持空间较为宽松,即使在SARS疫情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可批准关于SARS致病机理研究的基金,而香港在中东冠状病毒出现后才重拾对冠状病毒的重视。他也呼吁科学家完善对病毒研究的知识积累,保持基础研究的连续性。
何大一提到,新冠疫情也凸显公共卫生领域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联盟的另一作用是培训新一代科学人才。在采访中他感叹,自己与其他机构的一些代表都已上了年纪,但联盟有很多新一代科学家参与其中,通过联盟联系在一起。“他们将接受培训,并且已经准备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为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努力。”
(作者系凤凰卫视香港采访中心记者,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8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27/BOAvBYSJzUOkWZQeW23MC95ZmvRNgCJbGl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