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博扬 赵欣
李家超(本刊记者 赵欣 摄)香港是可以筑梦、追梦、圆梦的地方,香港如今比以往更加团结,凝聚力更大。欢迎外来人才及企业登上香港这艘“特快号”。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6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一周年的日子。李家超近日在接受本刊等媒体访问时表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最大的优势,而国家“十四五”规划确立了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更为香港提供了新的吸引力。他指出,过去一年来特区政府在“抢人才”“抢企业”以及增强发展动能方面成效显著。李家超说,未来会继续强化香港的独特优势,“每天都补充维他命”,让香港变得更强壮。
增强发展动能 既抢人才也抢企业
李家超从两个方面总结香港“增强发展动能”工作。他说,影响一座城市竞争及发展动能的,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企业。李家超说,人才是发展最重要的元素,有人才,才有发展推动力;而企业则不仅能够提供就业机会,还能增加生产总值。也正因此,他早前已在施政报告中提出,香港要“抢人才”“抢企业”。
在“抢人才”方面,为吸引全球人才来港发展,特区政府已于去年年底推出全新的“高才通”计划,并优化各项输入人才措施。李家超说,今年前5个月已收到8万多份申请,其中约4.9万已获批。远超特区政府早前订立的希望每年引进3.5万人的目标。李家超表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的最大优势。此外,“十四五”规划提出香港“八大中心”地位,又为香港提供新的吸引力。
根据多份独立调查报告显示,香港的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此外,根据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奥纬论坛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香港公共交通系统全球第一,这些都是香港吸引人才的亮点。李家超说,香港不但是一个可以筑梦、追梦、圆梦的地方,也是一个有趣的地方。香港在多方面都有独特吸引力,“只需30分钟,就可从办公室出发去爬山,如此方便、风景又好的地方在世界上不容易找到”。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未来还会继续强化香港的独特优势,“每天都补充维他命,就会变得更强壮,我对香港充满信心”。
而在“抢企业”方面,特区政府设立的“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提供了配套措施和一站式服务,吸引内地和海外的重点企业,特别是对香港长远发展有利、能帮助香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创新科技企业。李家超要求团队转变概念,主动和全球抢企业,“大家有什么条件,我们都可以谈”。
支持青年发展 培养本地人才
李家超说,香港不仅要“抢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本地人才。他认为,培育人才需要配合香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特区政府已推出不同类型的实习计划,让青年人通过实习发掘潜能及兴趣,明晰自己未来学习和事业发展的方向。
李家超曾在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前到访香港不同地区,了解各阶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其中㓥房户家庭的生活环境令他颇为触动。他表示,跨代贫穷造成出身自基层家庭的青年人难以得到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于是李家超早前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共创明‘Teen’计划”,希望通过政、商、民合作,扶助来自弱势社群家庭的初中学生,协助他们摆脱跨代贫穷问题。为参与计划的学员配对义务导师,与学员分享人生经验,帮助学员加强自信,以积极正向的态度健康成长。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计划,帮助青少年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涯规划,激发潜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李家超说,计划订立时的目标是帮助2,000名学生,最终有2,800人参加。看到计划如此受欢迎,他感到非常鼓舞。待第一阶段完成后,特区政府将进行总结并继续推进相关计划。
住房问题是香港一大民生痛点。李家超表示,香港长期以来累积的房屋问题必须解决,这事关市民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香港未来10年约有30万个公屋需求,而特区政府已觅得足够土地,可兴建约36万个公屋此外,住房问题是香港一大民生痛点。李家超说,香港长期以来累积的房屋问题必须解决,这事关市民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香港未来10年约有30万个公屋需求,而特区政府已觅得足够土地,可兴建约36万个公屋。为因应香港青年住房问题,特区政府再度推出“首置”项目,并扩大“青年宿舍计划”,目标在五年内提供额外约3,000个宿位。李家超表示,尽管香港面临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但特区政府仍希望打破这一瓶颈,解决青年们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李家超表示,青年是香港的未来,特区政府非常重视香港青年的发展。特区政府于去年12月公布了《青年发展蓝图》,勾画了青年发展工作未来长期的理念和方针。蓝图还在首阶段提出了超过160项支持青年发展的具体行动及措施。
把握湾区机遇 开展城市合作
为了让年轻人的视野不仅局限在香港,也要把握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庞大机遇,特区政府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聘请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并派驻他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职培训。
特区政府还积极与大湾区各城市紧密合作,设立双创中心,为香港青年提供发展机会,并积极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保持沟通,对于当地发展的香港青年在居住、环境、硬件等方面提供帮助。
李家超表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任务,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空间无限,希望大湾区所有城市将自己城市的优势与其他城市分享;面对自己城市的不足,也可与其他城市寻求合作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家超积极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开展交流合作,如在今年4月率领香港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到多个城市访问。香港与广州的合作就是两地实现优势互补的一个很好例子。早前,香港交易所就已入股广州期货交易所,透过招商引资帮助广州的企业“走出去”,亦帮助广州引入外国企业。而在创科方面,南沙有不少香港创科企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亦坐落于此,反映了穗港有多方面融合。
行政长官李家超(左五)在采访后与记者合影留念特区政府与深圳市亦有紧密合作,两地设立19个深港合作专班,涵盖北部都会区、创新科技、金融、商贸、青年就业创业、前海等多个重点合作领域。当前,位于河套区的深港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在建设中。另外,两地在绿色金融、旅游、文化等产业亦有无限合作及发展的空间。此外,特区政府正在研究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交通扩容。李家超说,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大家都认为高铁西九龙站的“一地两检”十分便捷,如果将来每个口岸都能做到“一地两检”,两地往来将更频繁,沟通也将更有效。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