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来论|林尚宏:一封回信给予香港的启示
文|林尚宏
据新华社7月25日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给香港培侨中学中四年级全体学生回信。信中内容清晰扼要,提及了主席对于培侨中学学生参与有关爱国主题活动感欣慰,并勉励相关同学继续保持爱国爱港精神。
仔细阅读,这封信其实不仅仅回复培侨中学的学生,这封信更是给香港社会各界释放出若干信号。
信号一:香港青年是栋梁不是“弃子”
近年,“废青”被常常用于描述香港年轻一代,“废青”往往与“一事无成”,”不思进取”等形容词相关联。笔者认为,与其一昧地指责抱怨“废青”,何不正确引导他们,把他们培养成为香港社会作贡献,为国家作贡献的“港青”呢?习近平主席的回信透露了国家中央领导层是关心香港青少年的发展。特区政府乃至社会各界应深思,现时的青年事务工作,是否已经做好?是否仍有不足之处?
信号二:为香港青年提供多元化的认识国家活动
习主席的回信首先提及他知悉培侨中学学生曾参与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仪式以及与“天宫”航天员互动等活动,并予以肯定。这说明中央是希望鼓励“港青”有更多机会参与认识国情、认识国家历史的主题活动。对此,香港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学校管理层,在与内地对口单位协商后,应积极组织更多的港生回内地考察的交流团,让香港学生可以通过到访内地,认识更多国家历史,了解风土人情,培养国民身份意识。
信号三:爱国青年与巩固“一国两制”息息相关
习主席的回信提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广大香港同胞素有爱国爱港光荣传统,这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事实上,香港青年是香港未来长远发展的新力军,他们当中有机会有人成为政务官,成为各界见习行政人员,并逐步参与治理香港的过程中。要想新力军爱护守护香港,拥护“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那么国民身份认同,爱国主题教育就必不可少。事实上,2019年“修例风波”发生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参与暴动的人士没有“国家归属感”,没有“国民认同感”。因此,爱国主题教育课程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时一项关键的教育。试问,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会教育自己的国民,自己的青年不爱国。
笔者认为,主席回信是提醒香港各界,青年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想香港得到良性自治,青年的爱国教育工作不可或缺。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26/NVnx7arpDUiVr0DBSJUmkExMet5wbkZqhtS.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