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内地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失业率连续走高。7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眼下正值毕业季,大量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推高了青年人失业率。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劳动力市场及就业情况却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特征。
老龄化导致香港年轻劳动力在总劳力的比重下降,少子化又令香港青年劳动力补给不足。今年2月,香港建造业议会公布《建造业人力预测报告》,指出香港人力短缺问题持续恶化。熟练及半熟练工人所欠缺的人手最多,今年缺口约1万至1。5万人,预计到2027年缺口将最多扩大至4万人。此外,香港的餐厅、酒楼、食肆及酒店,以及计程车司机、物业管理、养老院护理员等行业及职位,不是工作时间偏长,就是相对工资较低;不是劳动强度较大,就是工作具厌恶性。所以,较多青年人不愿入行。
人才荒 香港职位多缺人
即使是被称为四大专业人士的香港会计师也闹“人才荒”。 香港上市公司审核师协会(PIEAA)7月19日公布会计界人才短缺调查,显示30%受访事务所人手短缺达20%,63%受访事务所正积极招聘。该机构建议企业加强数码化建设及人工智慧(AI)运用,并以输入外劳应对。
同样,据彭博新闻社消息,由于前几年香港人才流失,加上近期来自中国内地的业务激增,香港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发起“抢人”大战,新招员工薪酬上涨幅度可高达30%。虽然投行因为中国内地业务不景气在裁员,但是保险、分行、后台和理财等其他领域却是热火朝天。据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 SA估计,该行业约有4,000个职位没招到人。
输入外劳 劳工团体无理由强力反对
香港的一些行业人手短缺经已多年,为何无法引进外劳?主要的阻力在劳工团体,为的是保护本地就业及保证本地劳工的收入。然而现在面临普遍性的劳动力短缺,劳方的坚持似乎站不住脚。既然一些行业香港年轻人不干,就不存在保护本地就业的问题了,引入内地青年的障碍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根据内地与香港就业市场的差异化,香港应该打破过去保护本地就业的惯常做法,尽快引入内地青年劳动力,创造双赢,既为内地分忧又充实本港的劳动力市场。
吸引内地劳工 两地收入水准有差异
内地青年失业率高企的原因之一是年轻人就业占比较高的第三产业恢复缓慢,制约了青年人就业。而香港年轻人不愿意加入的行业恰恰是一些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那么,香港年轻人不干的活,凭什么说内地青年会干?这里面主要是两地的收入水准有差异。香港的最低月工资为8280港元,而人社部官网曾于今年1月2日发布内地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3年1月1日),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590元(人民币,下同),为全国最高。其次是深圳,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360元,第三名是北京,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320元。内地只有14个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2000元及以上。除此之外,内地其他地区最低工资未到2000元。另一方面,港人的生活费用亦高得多;就住房开支一项就很明显。据统计,2019-20年度全港239.5万个住户,每月平均开支为30230元,当中11865元即近40%用于住屋;住私楼的住房开支更重,每月平均37895元开支中,住房占44%。
香港需要引入的内地年轻人中,大致可分为白领与蓝领两类。对于像会计师之类的专业人士,只要待遇足够,其他的事,资方不用操心。而内地的蓝领来港工作,其收入将不低于香港所在行业平均工资的中位数;然而,要对内地有吸引力,政府及资方必须在为他们减轻在港期间的生活开支提供协助,尤其是住房开支上有应对措施,才能奏效。办法只有两个,要么资方安排的集体宿舍,类似内地多数的工厂一样;要么政府协助。一直以来,较少有香港的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住宿的先例,今时今日,资方为引进外劳是否需要打破惯例,就看资方对劳动力需求的紧迫性及投入与产出的核算了。至于政府的协助,倒是有现成的资源可供挖掘。
释出公共资源 解决部分外劳住宿
笔者以为,政府可尝试利用抗疫时期内地援建及香港自行改建的“方舱医院”(其实是“临时性社区隔离设施”),将其改造成职工宿舍,设施仿照工厂的工人集体宿舍,简易洗手间、单身宿舍配置;附近配套予简易运动场、阅览室、图书馆、小超市、菜市场等生活、娱乐、运动及学习设施;再配套予专线公共交通(政府大可将上述工作的大部分外包,不必亲力亲为)……提供给一些涉及公共事务的行业亟待引进的外劳。
例如,由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一号馆改建的“方舱医院”, 可容纳500张病床。每位病人拥有9平方米左右的独立生活空间,内有一张床、一个储物柜、一张桌、一把椅、一盏台灯。该“方舱医院”还设有31个厕所、5个流动浴室,及2个配有电视的公共活动区。亚博馆的这些床位及附属设施,去除医疗设施外,其他皆可沿用。香港类似这样的内地援建的“方舱医院”还有6间,分别在青衣、前新田购物城、港珠澳大桥、粉岭、洪水桥及元朗潭尾。据统计,上述“方舱医院”所提供的单位超过1万个。
特区有关方面宜主动与内地对接
香港的劳工短缺涉及多个行业,政府在批准引进外劳时只会考虑眼下亟需的行业与职位,如医护人员、建筑工人、汽车司机等等。这方面的工作自然落到了劳工及福利局、相关行业专业协会及用人单位身上。由于本文探讨的主要是本港与内地的青年就业问题,故此香港的青年团体,及各个省市、各个地区在港的众多社团应发挥作用。
譬如,香港青年协会,作为港青的组织,在与内地交流方面行之有年;由于其成员多来自中产以上的家庭,除了父辈有产业外,有的本身就创业有成,有的正在接手家族生意;因此,其中涉及各个行业,也有机会缺少人手,需要从内地引入。根据这种情况,青协可搜集香港劳工市场对青年劳力的缺口资料,并将资料向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汇报,供政府参考;同时,将相关资讯与内地的对口单位,如共青团中央、国家人社部等对接,为缓解内地年轻人失业压力尽一份力!
(作者系香港资深媒体人,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