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香港有几多个“湾仔”?
“湾仔”,本身有小海湾之意,由于这个定义甚广,因此香港其实不只一个“湾仔”,其中根据香港政府地图记录,香港岛、西贡、梅窝、蒲台岛都有“湾仔”。
不过有别于其他位置偏远、人迹罕至的湾仔,香港岛湾仔属于香港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是香港行政及商业的核心地区,更是“湾仔区”的名称来源,故此对于一般香港市民和境外游客而言,“湾仔”通常便是指香港岛湾仔。实际上,港英政府时期便将香港岛湾仔的官方英文名称改成“Wan Chai”,而其余位置的湾仔则使用“Wan Tsai”,以便识别。
香港岛湾仔之名,源于现今湾仔洪圣庙一带原来的小海湾地貌,故当地村民称呼该海湾为“湾仔”:今皇后大道东、大王东街至大王西街洪圣庙附近一带,便是原来湾仔的所在地。
十九世纪时,湾仔被称为下环,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主要居民是渔民。当时华人对香港岛北岸城区,有四环九约的通俗分区,而现今湾仔到铜锣湾礼顿山以东一带,就被称为下环,属于四环内其中一环。根据晚清桂文灿所编《广东图说》,当中群带路标志,便有上环、中环及下环,与今天湾仔区位置相约。而大王西街洪圣古庙落成后,当地人流开始转多,因近海而生的湾仔之名亦不胫而走。港英政府因而根据民俗,将下环正式命名做湾仔。
星霜荏苒,岁月沉香。昔日的小海湾早已不复见。香港开埠之初,湾仔海岸线仍在皇后大道东一带。其后湾仔进行了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之一,当中填左出的地方被称为海旁东,即现今的庄士敦道、湾仔道及轩尼诗道之间。现时集成中心旁公园中的楼梯有一条金线,据闻便是一九二二年填海前的海岸线。
至二次大战后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湾仔进行第二次大型填海工程,海岸线再次推展至会议道、湾仔码头一带,而新填的地方,大家惯常以告士打道为界,以北的地方通称为湾仔北。九十年代,《湾仔发展计划》展开,第1期工程于1995年完成,现在屹立于海边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及金紫荆广场,便是《湾仔发展计划》兴建落成。
有统计,多次填海后,1842年尖沙咀至湾仔隔离约2.5公里,而现在仅得约1公里。
现时湾仔区全区面积超过一千公顷,常著居住人口十八万,前往湾仔区工作、消遣及享用设施的流动人口超过六十万。湾仔已经不是“小海湾”,而成为了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缩影。
来源:《港纸》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22/ecVdSWvAU6ib2LOrD0AFNzGkUbeTDuhFkTb.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