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也叫「三伏熨」,是一种通过灸治疗、加强体内阳气、驱散寒湿、除去疾病的传统疗法。三伏是夏季的三个节气:小暑(7月7日或8日)、大暑(7月22日或23日)和立秋(8月7日或8日)的三个「伏」期。夏季三伏正值人体阳气盛行的时候,灸疗作用更佳。
三伏灸自古以来就备受民众推崇,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奠定了中医学中温煦宣通、扶正祛邪的基础之一。如今随著生活方式的改变,三伏灸的作用正在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一种绿色、健康、安全、无药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三伏灸采用艾灸或与艾灸相似的温中补气通经的万药之引沉香灸, 结合热疗、药疗、香疗三效合一的立体疗法,将药力迅速渗透至人体病灶部位,通经活络、交通心肾、温肾纳气,「以香养心,以灸养身」,防治各类疾病,实现身体留香、生命流芳、留驻青春、延年益寿的健康理念,符合「上医治未病」的中医精髓典论。

三伏灸的作用
温阳助阳
对于阳气虚弱和阳虚寒湿所致的疾病,三伏灸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灸疗通过激活人体经络的活跃性和血液循环的速度,帮助阳气在全身循环顺畅,从而保证身体的充足供应和正常功能的展现。
调节脏腑
对于胃肠、呼吸、血液等多个系统的失调疾病,有著较为显著的疗效。
镇痛止痒
能够有效缓解头痛、颈肩腰背痛、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各种疼痛症状,同时还能够改善皮肤瘙痒、湿疹、牛皮癣等皮肤病症。
适应人群:
1。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2。颈腰椎病、老寒腿等骨关节病;
3。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疾病;
4。小儿体弱、手脚发凉、抵抗力降低、消化不良等儿科疾病;
5。慢性盆腔炎、宫寒、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畏寒等妇科疾病;
6。心脑血管、糖尿病等疾病。
三伏灸的主穴
大椎
取穴:正坐低头,于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清热解表,截虐止痫。
肺俞
取穴: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温肺润燥,补劳清热,止咳平喘。
脾俞
取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胃俞
取穴:背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外散胃腑之热。
肾俞
取穴: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外散肾脏之热。
「三伏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医学意义和理论依据,现在也在不断试图向现代科技和医学领域发展。在正规医师操作或指导下正确使用三伏灸,可以对许多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温馨提示
1、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头伏」、「中伏」、「末伏」各灸1至3次;
2、施灸顺序: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灸。
3、「三伏灸」一般在午时(下午1点-3点)人体阳气最盛时灸疗效最佳。
4、「三伏灸」期间少食海鲜、鸭、鹅肉类及苦瓜、西瓜等寒凉食品;
施灸前后喝杯温水,有助排毒;避免施灸部位著凉,灸后半小时内不用冷水洗手,2小时内不洗澡;灸后不喝寒凉饮料、不吃水果、海鲜。
注意事项
1、避开脏器:选择灸穴时,一定要避开人体脏器和经络的交汇点。
2、科学掌握火候:灸疗活动的时间越长,等于温度越高,烧伤风险就越高。因此,根据不同的人体情况,灼烧时间、火候以及距离等一定要掌握好。
3、不适宜的人群:孕妇、强过敏体质者、发烧、痰黄、咯血患者、严重心衰者、严重恶性肿瘤患者、精神异常、2岁以下的小孩。
宜灸人群饭后1小时内也不宜灸;过饥、过饱、醉酒、大恐、大怒、大渴状态下不宜灸;
女性经期不宜灸。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21/78WXoxD3iiBfSYnmVgAIli2myO11jtXupd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