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屠海鸣
自从今年3月16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以来,港澳各界对中央港澳办新班子充满期待。经过3个月的筹备,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日前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主任夏宝龙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周霁(常务,正部长级)、郑雁雄、郑新聪、杨万明、王灵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纪检监察组组长施克辉、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室务会成员向斌出席会议。
这则字数不长的消息,引发香港各界热议,新班子有些成员在预料之中,有些成员则在预料之外。重要机构的人事变动,历来是敏感话题,在香港,一些人喜欢从人际关系解读人事变动,其实这是十分狭隘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共是一个大党,中央总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绝非如一般人猜测那般,因此应以宏阔视野,看待中央的用人之道,厘清中央选人用人的大逻辑。
那么,透过中央港澳办新班子,可以看出甚么呢?
从一国两制事业 看港澳办职责
一国两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正因为“前无古人”,人们对这项伟大事业的认识总有不到位、不充分、不透彻的现象,包括作为一国两制实践者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同时,一国两制的实践,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对一国两制实践规律的认识、对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但不管怎么说,一国两制最基本的原则不能变。哪些是最基本的原则呢?基本法早已订明。例如基本法订明,香港属于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这体现了中央对特区拥有全面管治权;基本法订明,特区应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这表明了维护国家安全是特区的宪制责任。
综合分析基本法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香港实行“三权分置,行政主导,司法独立,行政长官代表特区向中央负总责”的政治体制,这表明了特区的“三权”之上,还有中央权力,特区的“三权分置”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制衡”有本质区别,决不能画等号。
基本法在香港具有宪制地位,基本法规定的最基本原则,必须坚决落实。但回归以来,中央基于对香港管治团队的信任,并没有在监督上用力,直到2003年,中央才把1978年成立的“中央港澳小组”改为“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至2020年2月,才将之改为“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变“协调”为“领导”。
回归前,香港无民主可言;回归后,香港才真正实现“港人治港”,民主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一些人以“民主”之名,利用了国家安全不设防的空隙,大搞“港独”,发动了一场“颜色革命”,令香港陷入动乱深渊。
基于这一严峻现实,中央下决心要加强对两个特区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监督工作。为此,《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中央港澳办承担在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民生福祉、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之职责。
由此观之,因一国两制事业的需要,中央港澳办承担3大职责:调查研究、统筹协调、督促落实。
从港澳办职责 看选人标准
与之前的“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相比,中央港澳办的职责在“统筹协调”之外,明确了“调查研究”和“督促落实”,这说明在中央看来,过往的信息传递不畅通、不全面、不准确、不充分,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过往中央对港澳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监督不到位,必须加强“督促落实”。
怎么加强“调查研究”呢?必须形成“短、平、快”的工作机制,畅通沟通渠道。中央涉及港澳工作的部门较多,有国务院港澳办、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香港中联办、澳门中联办、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中央政府驻香港国安公署等,必须把各个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构建港澳工作的大格局。
怎么加强“督促落实”呢?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2020年2月13日,中央任命已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夏宝龙,为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全面执掌港澳工作。在他的主持下,中央港澳工作系统迅速形成了“前后贯通、左右配合、无缝衔接”的工作格局,队形整齐,如臂使指,运作高效,中央的决策部署迅速得到落实。
过去3年间,中央坚定支持香港止暴制乱,恢复秩序,迅速平息了“修例风波”引发的动荡、混乱;在中央推动下,顺利完成了新选制下的3场重要选举,令“爱国者治港”落到实处;中央援港抗疫,支持香港战胜了第5波疫情;中央支持香港妥善处理国安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化解纷争。3年间,香港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由此观之,因中央港澳工作机构的职责比以往更加重大,必须选用善于“调查研究”和“督促落实”的领导人担纲。
香港于2019年发生持续7个多月的暴乱,严重践踏法治和社会秩序、严重破坏香港繁荣稳定、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这一切令中央高层深刻认识到,在强调“特区政府是特区管治第一责任人”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港澳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加强领导和监督,关键在于干部,选用中央港澳机构“一把手”,不能局限于外交、外贸系统,而应选用基层工作履历丰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能够驾驭全局的干部。
从新班子构成 看用人导向
夏宝龙长期担任地方“一把手”,在改革发展的一线,锤炼出过硬的工作能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执掌港澳工作3年来,坚决贯彻执行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治港思想和方略,面对香港的复杂局面,条分缕析、对症下药、抓住要害、各个击破,是解决矛盾的高手,显示出驾驭复杂局面的超高能力,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堪称香港由乱到治的“功臣”。如今夏宝龙已年过七旬,但中央不拘一格选贤用能,仍然任命他为新组建的中央港澳办主任,继续执掌港澳工作,这说明中央对他高度肯定、信任和期待,也可以看出中央选人用人“不唯年龄”,而是更加注重实干、实战、实绩。
中央港澳办新班子当中,排名第一副主任的周霁值得关注,他的名字后面特别注明“常务,正部长级”。周霁曾在湖北担任地方“一把手”多年,后调任河南省,跻身省部级领导,由河南省委副书记兼任省委政法委书记的岗位上,调中央港澳办任职。生于1964年的周霁,比夏宝龙小12岁,同样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转战港澳系统,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郑雁雄是香港中联办主任,郑新聪则是澳门中联办主任,两位中联办主任出任中央港澳办副主任,说明中央对他们的大局意识、工作能力、踏实作风之充分肯定,并希望他们两人继续发挥联系港澳各界的优势,在履行“调查研究”职责方面有更大作为。
杨万明是外交官出身,王灵桂是学者出身,此前二人均为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施克辉多年在纪委系统工作,向斌多年在港澳系统工作;在中央港澳办领导班子会议的新闻照片中,还看到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港澳办原副主任宋哲、邓中华之身影。
由此观之,中央在给港澳办“搭班子”时,考虑了3个重点:一是注重实干,在一线选人;二是“一把手”履历丰富、能力全面;三是整个班子“五湖四海”、优势互补。这揭示了港澳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用人导向。
时下,中央港澳办在新班子带领下,已经开始全面运行;港澳民众期盼在新工作格局下,港澳发展得更好更快,对港澳未来充满期待。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