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象思维」来拜读道家的《易经》、《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三部医道同源的经典,可分别提成三句名言:「圣人立象以尽意」,「大象无形」,「平人气象」。就生命之人的形象角度来研究这三部经典,《黄帝内经》占其首位。而最具有形象代表性的篇幅,是在灵枢第六十四篇「阴阳二十五人」。
经文「阴阳二十五人」属于中医的望诊内容,具体落在观察形象。有曰:「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在木火土金水五形人中,每形里又有五种人,故有五五二十五种不同形象之人。气血在人身经络中的运行规律,决定了人的形象生成。在不受年龄局限的条件下,分析气血在经络中循行的现象,这是「从外知内」的原理。简言之,通过观察人的形态特征,可以判别其气质特性(注:这里的「气质」不是西方心理学的气质temperament)。
真正「观」「察」人,是「道」与「术」地结合。「观」是观形象之道,不仅包括人们听和看等的感知,也包括运用超过第六感的知觉,来采集有关的形象信息;「察」是察形象之术,细察感知和知觉获取来的信息,进行辨析考证,得出对形象的判断。人的生命形象是由气所决定,由于自然现象是无数的万千气象,单独的「观」形象之道,文字描述极为有限,故而须要结合「察」形象之术来形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黄帝内经》的「从外知内」,是观察人形象的望诊,不是人们常说算命的看相。
· 从人们常用语言的文字来审视归纳,「象」与「相」是有区别的。
「象」 侧重在于动态,常有隐性的含义。如「气象」、「形象」、「天象」、「现象」、「印象」、「想象」、 「意象」、「抽象」、「景象」 、「表象」、 「象征」......等。
「相」 侧重在于静态,常有显性的含义。如「相面」、「相貌」、「相术」、「长相」、「面相」、「手相」、「坐相」、「站相」、「色相」、「凶相」、「相机」、「相纸」等。
· 从道佛两家不同语境来看,在对人观察的时候,「象」与「相」也是有区别的。
道家以气论「象」。《黄帝内经》论述的五形人理论,讲明了「象由气生」,揭示了「气」在藏府经络循行路线中的强弱与形象有关,不仅决定外在形态,还决定内在的气质。
佛家以心论「相」。佛家的「相由心生」,说明了人的面相是由内在心境所决定。这遵循著佛家著名的因果关系定律。既包含「种因得果」的关系,也包含「双重因果」和「无尽重叠」的因果关系。
· 从道家「生象」与佛家「生相」来看,观察人的「象」与「相」还存在著统一。
道家的「象由气生」与佛家的「相由心生」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遵循因果关系定律。两者之间还存在著前后的过程联系。佛家的「心生」是道家的「气生」源头,佛家的「相」是道家「象」的结尾。即:心生气;气生象;象生相。
通过「生气」,来调节不同循行路线中气的强弱,可以让人定向的生象,实现改造人相。这个有效途径的前提,是被调者必须心生想法,再顺「气」自然地改造。这与人们常言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异曲同工,并不矛盾。
其实,人们说的「难移」问题,是没有发现可以用「气」的功能来解答。中医通过气与味的调理,不仅可以改变体质,也可以改变人的形象,甚至可以定向迁移地改变形象。如采用针灸推拿来调节某些经脉气血的强弱,或者依靠饮食药物来调理藏府功能的强弱,都可以改造人,让人达到自己想要的形象。只要心生因的想法,通过调气实施,就可以获得相应之果的相。
笔者认识一位中医人,在听过我《黄帝内经》五形人的讲座后,知道调理经脉气血可以改变人的形态与气质,就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尝试,对胆经气血进行了调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发现自己原本土形人的圆脸,被调理成木形人的长脸了。不仅形态特征改变了,气质特性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原来喜欢通过与人沟通,从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改变后,乐意阅读书籍,思考问题,自我修行,获取智慧。于是得到了原来心里期望的相,自己非常满意。
上例证实了道家「象由气生」,是佛家「相由心生」前因后果中的过程。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11/PVeF4E1UuiawFrhQ9TBEum0I1ckbeJAtz3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