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昨日,《信报》举行创刊50周年庆祝活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香港中联办主任郑雁雄出席并致辞。
李家超表示,本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的反应踊跃,截至今年6月底,即计划推出以来的半年,收到的申请已突破10万宗,差不多是每年输入35,000名人才的目标的三倍,充分证明香港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香港中联办主任郑雁雄在致辞中表示,一年来,在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引领下,李家超行政长官带领新一届特区管治团队,团结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全力拚经济、抢人才、惠民生,讲好新阶段香港故事,展现了良政善治、务实有为的施政新气象,经济社会呈现勃勃生机。回顾过去,香港的每次崛起都是在世界变局中实现的,世界有变数、香港有“著数”,世界有变局、香港有新局。香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识变应变求变中实现自我超越的历史。这是对特区政府一年来施政业绩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香港人才流失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本届政府就任后推出了“抢人才”计划。今年1月,香港与内地及海外全面通关,“抢人才”的节奏加快,效果大大出乎预料,令人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那么,透过香港的“抢人才”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不妨从以下角度观察。
香港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减
“高才通”是“抢人才”计划当中的重要项目。截至今年5月底,“高才通”有超过3.2万人申请,其中2.1万多人获批,且超过7,000人已经到港。
从来源地看,来自内地的人才最多;从年龄结构看,18至30岁人群最多;从类别来看,B类人才(全球百强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且5年内至少3年工作经验)最多。
以上讯息说明,香港对人才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香港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很明显。
一是香港国际化氛围浓厚。香港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英人才,在世界500强企业当中,也有很多公司把亚太总部设在香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到香港工作意味著进入了国际一流的创业平台,香港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一个有机会让梦想起飞的地方。
二是香港优越的营商环境。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贸易自由、货币进出自由,实施“零关税”、“低关税”,香港蕴藏的经济活力非一般城市可比。对于许多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来讲,到香港工作意味著未来事业上“没有天花板”。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三是“香港身份”的红利。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免签,子女可降分入读名校;享有高额的医疗补贴;个税封顶15%。这些“身份红利”都是十分诱人的。
有人曾经炒作,国安法实施后香港变得“暗无天日”,香港已经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事实证明,这些说法完全不符合实际的,任何人只要遵纪守法,在香港的工作生活不受任何影响和干扰。
香港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李家超近日透露,特区政府准备进一步放宽人才申请条件,“高才通”不限于世界百强大学毕业生。这说明,尽管今年引进人才情况不错,但香港的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第一,人才需求短时间迅速扩大。在经历3年疫情之后,香港经济复常的步子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一时间,出现了人才短缺,特别是航空业、建造业等,令人措手不及。
第二,“八大中心”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做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建设“八大中心”,总体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具体来说,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不同,有些领域人才的缺口尤其大。
以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中心”为例。香港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超过120家航空公司在此运营,连接全球约220个航点。香港机场计划在大湾区建设30多个城市候机楼,届时旅客可在这里预办登机手续,领取登机证及托运行李,然后乘坐跨境接驳交通,直接前往香港机场。香港通过与大湾区城市合作,从“城市机场”迈进“机场城市”,这样的转型升级需要大批人才支撑。
再以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例。香港在许多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全球领跑位置,但在成果转化上比较薄弱,香港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充实到相关岗位。只有把“成果转化”的功课做好了,“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才会真正有活力。
“引才”之后更要“留才”
不久前,香港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发布的《2023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排名第七,较去年下跌两位。究其原因,香港房价、店舖租金、汽油价格等昂贵,加上去年经历疫情、人才人力减少、失业率上升,都影响竞争力。
香港在“抢人才”的同时,须更加注重“留人才”。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房留人”。香港的房价居全球第一,一些高端人才“来港不难居港难”。为此,本届政府在建设保障用房方面有一些突破性举措,尤其是明年将推出约2000个公营房屋单位,有望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但从现在推进情形看,阻碍公屋建设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收回粉领高尔夫球场建设公屋”一事,引发各方争执,各种反对声音很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住房问题仅靠特区政府努力是不够的,社会各界都要齐心推动,才能彻底解决“住房难”,令“居港难”变为“居港易”。
此外,香港的居住环境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香港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太大,应利用北部都会区建设的契机,分流中心城区人口;香港还须加大与广东省的合作,在建设“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方面有大的突破,按照建设人文湾区的规划,打造更加宜居的共同家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抢企业”“抢人才”齐头并进
去年10月,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报告中宣布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由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挂帅,负责引进全球具有高潜力和代表性的重点企业。特区政府还成立了“共同投资基金”并注资300亿港元,对于最终洽谈成功的企业予以投资支持。此外,特区政府也会在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特区政府的目标是在2023年至2025年间吸引至少1130家企业在港开设或扩展业务。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日前透露,今年以来已达到186家。
香港经济要起飞,人才和企业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没有人才,香港的产业难以振兴;没有优秀的企业,引来的人才无用武之地,人才留不住、干不好、飞不高。因此,“抢企业”与“抢人才”须齐头并进。
最关键的是引进什么样的企业?应该聚焦两个方向:一是引进与“八大中心”相关的企业;二是引进未来产业,比如,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领域。从特区政府正在洽谈的企业看,基本上都是这两个方向。这对于今后用好人才、释放人才红利是有积极作用的。
总体来看,香港“抢人才”的优势明显,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香港现在的人才规模和层次仍满足不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以系统思维谋划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引、育、用、留”的大文章。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对香港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工作十分重视。今年4月中旬,他在香港考察期间,曾到香港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参观了港大医科实验室等,还专程到前海调研,与科技人员面对面地交流。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所做的工作,回应了夏宝龙副主席的要求,也将为香港的发展注入正能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原载于《信报》,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