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晓辉
对正在进一步深化为智慧型城市的香港而言,人才是一个重要资源,有了人才,固有产业才能有所提升,新兴产业才能兴起。

最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先后放风,指特区政府正研究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下称“高才通”)扩大吸纳至“非百大”高校(不在世界百强高校名单当中的高校),通过加入这类内地或海外的优秀高校,以扩大吸纳范围,吸引更多人才来港发展。
面对世界各大城市的竞争,为保持自身的竞争力,特区政府也没有怠慢,去年底推出了“高才通”,旨在吸引内地及海外各地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及高学历的高端人才到香港探索机遇。这些高端人才包括高收入人士和世界顶尖大学即全球百强大学的毕业生。
按照现时的排名,内地有九所百强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现时评核世界高校排名的准则,大多是根据学校的学术声望、雇主声誉、师生比例、论文引用率、就业情况等作为评分基准,因此能够榜上有名的高校,都是卓越的综合型大学。然而,现今内地有不少高校,虽然未能挤身世界百大行列,但它们在个别领域却是位列世界前沿,名气和声望不比百大高校差。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工业及航天材料技术等领域研究属世界一流水平,深圳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应用、金融、建筑等领域过去十年迅速冒起。若“高才通”扩大吸纳至“非百大”高校,将有助汇集更多内地杰出人才来港发展,是相当值得去做。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如火如荼,“抢人才”除了为香港未来展作考虑外,更加要为大湾区储备人才。通过扩大“高才通”,让更多了解国家发展的内地人才在香港生活和发展,对未来香港都市和产业发展、湾区融合及助力国家高质景量发展等都极具意义。
因此,“高才通”扩大吸纳至“非百大”高校的构思方向绝对正确,可以说是对“高才通”效益和效能的深化。
扩大“高才通”需设“基准线”
扩大“高才通”对香港未来发展自然有相当多的好处,然而,特区政府也要为此设下“基准线”,就是要做到精准纳才。虽然说是“抢人才”,也不能滥竽充数,例如在考虑吸纳来自“非百大”高校的人才时,可以清晰地规定相关院校某个学系领域的毕业生才能申请,同时特区政府也要制定“先后次序”,急需那类人才便优先扩大相关院校,达至有序纳才。值得注意的是,特区政府需要加通过公关和大众宣传方式,向市民说清楚“抢人才”焦点是聚焦在人才所属领域和能力,让市民了解特区政府“抢人才”的目的,同时让大众了解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始终,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就是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能之士,也是国际大都会的一大特色。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当前著眼于“抢人才”,更要关注未来人才的培育。多年来,香港产业结构相当简单,在部分领域缺乏人才,因而在转型和产业化过程中无人可用,最终只能放眼于外。今次特区政府“抢人才”“抢企业”,不但为新兴产业带来新机遇,而且在高端人才带领下,为香港培育更多相关优秀人才。未来这些人才,既可以继续通过“高才通”吸纳,也可以在本港教育系统中挑选培育,同时考虑增加优惠条件吸引人才申请,达至人才供应的可持续发展。
特区政府推出“高才通”,以现时申请状况可说是成功的,为香港提升固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做好准备,当中关键在于香港是否有足够吸引力让企业和人才留下来。以目前情况来看,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增加优惠条件吸引人才申请,同时再进一步在内地和海外加以宣传“高才通”。
可以说,研究纳入非百强大学人才的构思建议,显示特区政府在“抢人才”上确实愈来愈精准到位,惟时不待我,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特区政府在“抢人才”上必须更积极主动和更快,像今次的“研究”便绝不能拖太久了!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