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从今年2月“放风”到本月成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终于实现了访华愿望,于上周四(6日)起至昨日(9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
国务院总理李强于上周五(7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耶伦时表示,中美经济利益紧密交融,互利共赢是中美经济关系的本质,加强合作是双方的现实需求和正确选择,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是增益而不是风险,把经济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不利于两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李强指出,双方应通过坦诚、深入、务实交流,就双边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加强沟通、寻求共识,为中美经济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访华期间,耶伦还分别会晤了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和多位中国政府官员,以及国务院前副总理刘鹤,并与在华美国商界人士见面。耶伦此次访华的时间较长、内容颇丰、信息量不少。那么,耶伦访华看到了什么?
终如愿访华 看到了中国的大气
耶伦到达北京下机时,正好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天空,李强在会见耶伦时以此作比,称“中美关系不完全都是风雨,经历过一轮风雨后,一定能够见到更多彩虹。”他还说:“雨天看脚下只看见雨水,抬头看才可看到彩霞。”中美都是大国,大国应有大国的样子,中国的大气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上月访华,话说得很好,但转过身美国对华的打压制裁丝毫无减。就在耶伦访华前夕,白宫透过媒体事先释放信息,美国准备推出多项新措施扩大对中国的制裁,涉及范畴包括人工智能(Al)芯片、云端运算服务,以及限制美国企业投资中国高科技产业等。
尽管美国对华并不友善,但中国同意耶伦访华,恢复与美国的对话,这是从中美两国关系的大局来考虑。首先,美国把中国视为头号竞争对手,民主及共和两党都铁了心要遏制中国,但中国仍然以和为贵,力争把双方的冲突降到最低。对话可以避免误判、避免冲突升级,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事情。
其次,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联系都很紧密,中美两艘巨轮发生冲撞,不仅双方受损,也殃及世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尽最大努力避免冲突升级。
从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中,相信耶伦能看到中国的大气。
耶伦是5年来首次访华的美国财长,她会感受到今天的中国与想像中大不一样,美国一些政客“基于实力地位与中国对话”的姿态已经不管用。
打交道过程 看到了中国的底气
耶伦访华前夕,中方出台了对镓(gallium)及锗(germanium)两种稀有金属的出口管制措施,镓和锗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纤、太阳能电池板等高科技领域,被称为“电子工业脊梁”。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镓和锗生产国,占全球镓产量的98%,以及全球精炼锗产量的68%,而美国在这两种关键矿物上依赖中国,2021年美国使用的镓和锗,有一半以上是从中国进口的。耶伦访华期间,公开表示对中国的这项出口管制措施担忧,说明中国这一招足够“硬核”。
耶伦此次访华,应该看到中国与美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愈来愈有底气。首先,中国更具主动地位,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时,中国选择了增持美债,关键时刻帮了美国一把,当时中国希望依托与美国合作发展自己,多少有“被动出手”的意思;但今天的情形不同了,美元信誉不如从前,而中国与许多国家的贸易采用本国货币结算,对美元的需求量减少,中国可选择余地变大。
其次,中国反制裁的经验更加丰富,如果说2018年美国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发起对华贸易战时,中国的应对还显得措手不及,那么现在中国在应对美国打压时,“工具箱”里的工具不断增多,且足够“硬核”。
续沟通 看到中美重拾信任艰难
耶伦是学者出身,而非一般的政客,她在4月的一次演讲中说:“美中两大经济体完全脱钩,对两国将是灾难性的,也将破坏世界经济的稳定。”可见她是拜登政府班底中为数不多头脑比较清醒的官员。
此次访华,耶伦反复向中国领导人和官员解释,美国并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而是寻求基于对两国都有利的“公平规则”,与中国进行“良性竞争”。尽管中国官员对耶伦有一定好感,但耶伦的这些话很难让中国信任。
首先,类似的话,美国官员说过多次,但话音刚落,对中国的制裁接踵而来。美国不仅制裁中国,近期还向日本和荷兰施压,分别限制23种半导体材料及多款先进光刻机对华出口。美国官员的话有多少可信度?中方需要仔细掂量。
其次,所谓“公平规则”并不能由美国单方面定义,而应由双方共同定义。但事实是美国不断炒作“中国经济胁逼”,要求盟国对华发起科技及贸易战,这些过分的做法,连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都看不下去,领导人纷纷访华,与中国进行沟通。美国自认为盟友实力很强,强大得可以自定规则,让被动中国接受,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再者,在中方看来,耶伦此行多少有“临时抱佛脚”的意思。美国的债务已经达到32万亿美元,危机难以化解,中国是持有美债最多的国家,美国希望中国多购入美债,至少不要抛售美债。有求于人,说点好话,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说的话能不能兑现?中方还须观察。
中国人办事察人,历来讲究“听其言,观其行”,耶伦反复向中国官员讲述美国的意图,但得到的回应是“希望看到具体行动。”保持沟通可以,但要重拾信任很难。
政治人物不能患“妄想症”,经济政策必须基于客观实际而制定,耶伦访华对此应深有感触。
近年中美贸易额屡创新高,2021年突破7,500亿美元,2022年达到约7,600亿美元,美国各界尤其是商界和民间团体,迫切希望中美加强合作,而不是对抗。今年以来,众多美国企业高管来华,包括摩根大通行政总裁戴蒙(Jamie Dimon)、特斯拉行政总裁马斯克(Elon Musk)等,他们在中国有很多业务,都反对美国与中国“脱钩”,耶伦访华期间与商界人士见面,也听到了这种声音。
看到世界期盼中美 扩经济合作
中美两国占全球经济产出的4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中美之间是继续打科技及贸易战,还是互利合作,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巨大。近日世界舆论对耶伦访华高度关注,各国媒体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这说明各国期盼中美两国在经济合作上能实现突破。耶伦访华前,美国财政部前高级官员索贝尔(Mark Sobel)称,在前总统乔治布殊(George Bush)和奥巴马(Barack Obama)执政时期,两国财政部每个层级的官员几乎每天都会进行接触,而现在双方的对话非常有限,他提醒双方,“如果没有更多的合作,美国、中国和世界都将遭受损失”。
耶伦看到了中美经济对抗带来的弊端,此次访华应该认识到及时纠偏、重回正轨的重要性。但愿她回去之后,能够推动美国改变对华经济打压的政策,为中美经济合作注入正能量。
香港是全球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是中美贸易的“中转站”,中美经济合作的稳定性愈强,愈有利于香港。此次耶伦访华透露出的信息,对于香港各界、特别是工商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10/QVAvPbpFNvFI1YygiYzOemqO6qfKq4Hko3o.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从今年2月“放风”到本月成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终于实现了访华愿望,于上周四(6日)起至昨日(9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
国务院总理李强于上周五(7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耶伦时表示,中美经济利益紧密交融,互利共赢是中美经济关系的本质,加强合作是双方的现实需求和正确选择,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是增益而不是风险,把经济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不利于两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李强指出,双方应通过坦诚、深入、务实交流,就双边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加强沟通、寻求共识,为中美经济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访华期间,耶伦还分别会晤了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和多位中国政府官员,以及国务院前副总理刘鹤,并与在华美国商界人士见面。耶伦此次访华的时间较长、内容颇丰、信息量不少。那么,耶伦访华看到了什么?
终如愿访华 看到了中国的大气
耶伦到达北京下机时,正好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天空,李强在会见耶伦时以此作比,称“中美关系不完全都是风雨,经历过一轮风雨后,一定能够见到更多彩虹。”他还说:“雨天看脚下只看见雨水,抬头看才可看到彩霞。”中美都是大国,大国应有大国的样子,中国的大气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上月访华,话说得很好,但转过身美国对华的打压制裁丝毫无减。就在耶伦访华前夕,白宫透过媒体事先释放信息,美国准备推出多项新措施扩大对中国的制裁,涉及范畴包括人工智能(Al)芯片、云端运算服务,以及限制美国企业投资中国高科技产业等。
尽管美国对华并不友善,但中国同意耶伦访华,恢复与美国的对话,这是从中美两国关系的大局来考虑。首先,美国把中国视为头号竞争对手,民主及共和两党都铁了心要遏制中国,但中国仍然以和为贵,力争把双方的冲突降到最低。对话可以避免误判、避免冲突升级,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事情。
其次,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联系都很紧密,中美两艘巨轮发生冲撞,不仅双方受损,也殃及世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尽最大努力避免冲突升级。
从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中,相信耶伦能看到中国的大气。
耶伦是5年来首次访华的美国财长,她会感受到今天的中国与想像中大不一样,美国一些政客“基于实力地位与中国对话”的姿态已经不管用。
打交道过程 看到了中国的底气
耶伦访华前夕,中方出台了对镓(gallium)及锗(germanium)两种稀有金属的出口管制措施,镓和锗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纤、太阳能电池板等高科技领域,被称为“电子工业脊梁”。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镓和锗生产国,占全球镓产量的98%,以及全球精炼锗产量的68%,而美国在这两种关键矿物上依赖中国,2021年美国使用的镓和锗,有一半以上是从中国进口的。耶伦访华期间,公开表示对中国的这项出口管制措施担忧,说明中国这一招足够“硬核”。
耶伦此次访华,应该看到中国与美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愈来愈有底气。首先,中国更具主动地位,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时,中国选择了增持美债,关键时刻帮了美国一把,当时中国希望依托与美国合作发展自己,多少有“被动出手”的意思;但今天的情形不同了,美元信誉不如从前,而中国与许多国家的贸易采用本国货币结算,对美元的需求量减少,中国可选择余地变大。
其次,中国反制裁的经验更加丰富,如果说2018年美国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发起对华贸易战时,中国的应对还显得措手不及,那么现在中国在应对美国打压时,“工具箱”里的工具不断增多,且足够“硬核”。
续沟通 看到中美重拾信任艰难
耶伦是学者出身,而非一般的政客,她在4月的一次演讲中说:“美中两大经济体完全脱钩,对两国将是灾难性的,也将破坏世界经济的稳定。”可见她是拜登政府班底中为数不多头脑比较清醒的官员。
此次访华,耶伦反复向中国领导人和官员解释,美国并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而是寻求基于对两国都有利的“公平规则”,与中国进行“良性竞争”。尽管中国官员对耶伦有一定好感,但耶伦的这些话很难让中国信任。
首先,类似的话,美国官员说过多次,但话音刚落,对中国的制裁接踵而来。美国不仅制裁中国,近期还向日本和荷兰施压,分别限制23种半导体材料及多款先进光刻机对华出口。美国官员的话有多少可信度?中方需要仔细掂量。
其次,所谓“公平规则”并不能由美国单方面定义,而应由双方共同定义。但事实是美国不断炒作“中国经济胁逼”,要求盟国对华发起科技及贸易战,这些过分的做法,连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都看不下去,领导人纷纷访华,与中国进行沟通。美国自认为盟友实力很强,强大得可以自定规则,让被动中国接受,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再者,在中方看来,耶伦此行多少有“临时抱佛脚”的意思。美国的债务已经达到32万亿美元,危机难以化解,中国是持有美债最多的国家,美国希望中国多购入美债,至少不要抛售美债。有求于人,说点好话,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说的话能不能兑现?中方还须观察。
中国人办事察人,历来讲究“听其言,观其行”,耶伦反复向中国官员讲述美国的意图,但得到的回应是“希望看到具体行动。”保持沟通可以,但要重拾信任很难。
政治人物不能患“妄想症”,经济政策必须基于客观实际而制定,耶伦访华对此应深有感触。
近年中美贸易额屡创新高,2021年突破7,500亿美元,2022年达到约7,600亿美元,美国各界尤其是商界和民间团体,迫切希望中美加强合作,而不是对抗。今年以来,众多美国企业高管来华,包括摩根大通行政总裁戴蒙(Jamie Dimon)、特斯拉行政总裁马斯克(Elon Musk)等,他们在中国有很多业务,都反对美国与中国“脱钩”,耶伦访华期间与商界人士见面,也听到了这种声音。
看到世界期盼中美 扩经济合作
中美两国占全球经济产出的4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中美之间是继续打科技及贸易战,还是互利合作,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巨大。近日世界舆论对耶伦访华高度关注,各国媒体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这说明各国期盼中美两国在经济合作上能实现突破。耶伦访华前,美国财政部前高级官员索贝尔(Mark Sobel)称,在前总统乔治布殊(George Bush)和奥巴马(Barack Obama)执政时期,两国财政部每个层级的官员几乎每天都会进行接触,而现在双方的对话非常有限,他提醒双方,“如果没有更多的合作,美国、中国和世界都将遭受损失”。
耶伦看到了中美经济对抗带来的弊端,此次访华应该认识到及时纠偏、重回正轨的重要性。但愿她回去之后,能够推动美国改变对华经济打压的政策,为中美经济合作注入正能量。
香港是全球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是中美贸易的“中转站”,中美经济合作的稳定性愈强,愈有利于香港。此次耶伦访华透露出的信息,对于香港各界、特别是工商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10/QVAvPbpFNvFI1YygiYzOemqO6qfKq4Hko3o.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