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香港,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国际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却很少了解这座城市在工业制造业的优势地位。
事实上,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发展就带动了香港经济腾飞,并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纺织业、制衣业、玩具业、塑料业……多个行业在全球均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香港制造”深受国际认同。
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著劳工及土地成本的上涨与全球工业及科技飞速发展,不少香港本地工厂北迁内地,香港工业也浮现出“式微”感。近年来,随著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以及“十四五”规划将香港定位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工业与创科结合发展为香港带来了全新机遇。
所谓“新型工业化”,强调以信息化带动,涵盖创意及创新、智能及数字化、高技术含量与未来技能等元素。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近期接受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智能制造的基础上,新型工业化还强调环保及社会责任,乃至网络安全。”
生产力局成立于1967年,为香港法定机构之一,旨在通过创新技术与方案等,驱动企业发展与产业增值,从而助力加速香港新型工业化进展。作为生产力局第八任总裁,毕坚文于2017年获委任。此前,他在包括通用电气在内的多家跨国企业担任要职。
在毕坚文看来,若要进一步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合作不可或缺。香港可用土地面积较少,人力成本高企,因此,“很多香港的厂商,可以到比如深圳、东莞一带建立它们的生产线。”与此同时,香港拥有雄厚研发实力与发达的经济市场,对于前期研究及部分制造过程,乃至生产服务业譬如物流、保险、金融来说,有巨大发展空间。
须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协同合作
2023年6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出席论坛时表示,香港推动新型工业化已经“初见成效”,成功扭转了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的下降趋势。特区政府亦通过“再工业化资助计划”资助设立了50条智能生产线。
智能制造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内涵之一。然而,香港工业用地成本高企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毕坚文认为,应充分发挥香港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将部分高增值的生产线留在香港。
早前,生产力局与周大福珠宝集团合作,通过设计和开发自动产品编号和包装生产系统等,以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代替部分简单重复的人手劳动,从而提升营运效率、降低成本。而这一系统则是在深圳与顺德工厂的生产线推行。
在毕坚文看来,要完善整条生产线,乃至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都离不开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合作。“没有大湾区(内地城市),香港不可能完成整个生产链的(建设与发展)。”他向记者坦言,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供应链相对完善,将来两地可就多类产品及零部件合作往来。 “制造业的周期是比较长的,有一部分(例如高增值的)可以留在香港做;另外大部分可以在内地生产。”
将高科技含量、高增值的研发生产流程留在香港,也契合香港本身的优势。香港科研实力向来雄厚,目前,共有22所获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
如此,一方面,香港可藉助广东制造业优势;另一方面,香港也要继续发挥生产服务业的优势,“很多New Product Introduction(新产品引进)是在香港发生的,客户的订单、财务、保险都可以留在香港。”毕坚文说。这也是粤港合作的关键之一,早在2003年签署的“CEPA协议”,以及2014年签署的“CEPA广东协议”等,都致力于强化香港服务业对内地,尤其是广东制造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黄金四角”
香港目前有超过36万家中小企业,占全港企业总数98%以上,合共聘用了超过44%的私营机构雇员——这组数据可以简要说明为何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商业表现,对香港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很多中小企业有很好的概念,但是没有机会(将这些概念)落地。”毕坚文指出。如何释放中小企业的能力,让其实现从概念到产品的转化,需要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多项支持。
“如果它们不够经费,我们可以帮牠配对香港特区政府的资助计划;没有人才的话,希望通过生产力学院帮牠培训人才;技术方面,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帮牠落地。”毕坚文表示。资料显示,生产力局出任超过十个特区政府资助计划的执行机构,包括鼓励开拓内地及海外市场的BUD专项基金、推动数码转型的科技劵计划、保障智慧成果并转化为资产的专利申请资助计划等。 2022/23年财政年度,生产力局共收到超过2万2千宗的政府资助申请,获批的政府资助金额共计约35.4亿港元。
前述要素对香港推动新型工业化来说也至关重要。 2022年的特首施政报告,以及随后公布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以及设立“工业专员”等多方面提出策略方向。
在“新型工业化”之前,香港惯常用“再工业化”一词。生产力局曾在2021年的研究报告中,以食品科技、健康科技、绿色科技与新兴工业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再工业化的“黄金铁三角”:基础设施、先进技术以及相关资助计划。
而谈到“新型工业化”,毕坚文认为,“三角”可增为“四角”:“最近很多厂家跟我讲,如果有多余的产能出来,将来能卖去哪里呢?我觉得这个三角可以改为四角,第四角指的是希望再通过特区政府工贸署、HKTDC(香港贸易发展局),将多余的产能释放出去。”
与更多新兴市场接轨,是企业将多余产能释放出去的关键。 “过去香港单一依赖美国、欧洲的市场,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毕坚文强调,如中东、东南亚及内地市场,都蕴藏丰富机遇,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名牌效应”吸引人才
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热词正引领著当下的科技发展趋势。毕坚文曾提出生产力局最关注的五个行业,可用五个字母表示,即ABCD和R,分别对应的是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数据(Data)和机器人(Robotics)。
在毕坚文看来,利用这几类科技,可以制造更多的智能生产线,“最重要是可以给年轻人创造多一些高增值的工作,比如大数据分析师、数据科学家、AI工程师。”他认为,这些高增值工作可以帮助香港留住人才,也可以吸引外来人才与投资等。
事实上,要吸纳人才,一方面需在本地为其创造、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则是与其他城市紧密合作,鼓励多地人才相互往来交流。
2022年特首施政报告提出及优化多项吸引人才的计划,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优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等。资料显示,截至5月底,各项人才计划已接获8.4万宗申请,并批出约4.9万张签证。其中,自去年12月底“开闸”的高才通计划,截至今年4月已接获近2.7万宗申请,其中约1.7万宗获批,获批者中有不少已经领取签证并到达香港。
此前,特区政府还曾于2021年试行“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聘请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并派驻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该计划反应十分正面,特区政府也决定于2023年开始恒常推行该计划。 “不单只看香港,我们看到内地,如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很多场景,他们(学生)可以过去学习。”毕坚文表示。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毕坚文曾供职于美国通用电气二十余年,后于2017年决定从上海回到香港,加入生产力局——这本身也是香港吸引人才的一个典型案例。
“香港是一个很好、很吸引人的地方,”毕坚文说,“很多海归想在中国找一个比较适合的地方生活,香港是(很多人的)首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