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病疫情已肆虐三年之久。在香港,估计最少六份之一人口曾受感染。幸而,随著疫苗接种及新冠口服药物面世,疫情逐渐受到控制,香港政府亦于今年春季逐步撤销管控措施,社会运作逐渐回复正常。但是,新冠病仿似从没有远离我们:随著恢复通关及跨境人员往来,社区再发新冠病的人数又再上升,由新冠病引起的各类长期不适症状又再呈现。
中医如何改善这些症状?
中医对新冠病有不同的认识,著眼点往往不在病毒本身,更强调天时及地域的差异,以及患者的正气盛衰,决定治疗方法和判断转归。中医凭藉古代对疫病的知识,又参考国内近代治疗疫病的经验,对疾病在发病不同阶段以至康复全过程的都有论述。由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3月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到2022年4月中央援港中医专家组制定的中医药使用建议,结合了各地中医专家的共识,强调在基本治疗原则上灵活变通,故面对新冠病变化多端的症状,中医更能「随机应变」,应合不同病人需要。
有别于抗病毒治疗,中医是以正气为本位来制定治疗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一) 未病先防,顾护正气,(二) 既病防变,攻守有据,(三) 愈后防复,调摄得宜。
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中医师并不主张独步单方,而是争取机会透过详细问诊,了解病人病发经过及当前证候,审视病情发展趋势,因人制宜;即使同住的一家人先后染病,如各人体质不一,症状有异,处方也不尽相同。

「长新冠」与「邪退正虚」
「长新冠」即新冠长期症状,指发病后四个星期,即使没有病毒留在体内,仍维持的症状,例如长期咳嗽、疲乏、精神差等,统计多达100种。目前研究认为这些症状并非由新冠病毒直接入侵引起,而更可能是与过度的免疫反应有关,其他因素包括患者原有的体质,以及过往服用的药物等,尤其是性质寒凉之品而损伤正气。中医学认为,疫厉之气入侵肺卫,如从阳而化则伤津耗气;从阴而化则累及中焦脾土,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而滞留难去;如病邪进一步深入,则可影响心、肝、肾各脏的功能,使正气受损,属「邪退正虚」的状态。
此阶段中医的治疗,常以标本兼治为原则,补气养阴同时兼以袪湿化浊,慎用大补之剂,务求「扶正不留邪」,使正气逐渐恢复。
以长期咳嗽为例,相比早期咳嗽痰多,后期患者的咳嗽常伴随咽痒、咽乾、痰少而粘等,或易受刺激,呼吸不畅。中医认为此与余热未净、湿浊滞留,肺气不利有关,治疗常以益肺健脾,宣肺利气,兼以袪湿化浊,常用的中药材包括杏仁、薏苡仁、白扁豆、紫苏叶、桑叶、枇杷叶、北沙参、麦冬、桔梗、枳壳等。亦可使用针灸,取风门、肺俞、尺泽、列缺等穴位治疗。

另有患者常出现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甚至迟钝、思绪混乱、辞不达意等,影响工作表现,如受浓雾所罩,俗称「脑雾 (Brain Fog)」。中医认为此状态与湿浊上蒙清窍,五脏气血失养有关,治疗常以益气升阳、活血安神、兼以袪湿化痰,常用的中药材包括黄耆、升麻、羌活、蔓荆子、当归、白芍、地黄、酸枣仁、制半夏、陈皮、远志等。亦可使用针灸,取百会、风池、印堂等穴位治疗。

适当调养,多管齐下
饮食调养是恢复正气的基本条件。中医认为病后初愈阶段,宜衡均调补,常选用平和、清润、温润的食材,暂时少食浓味厚味之品。胃口欠佳者,份量宜精而少。如一般汤份量太多,可选用清炖汤方式;或煎茶代水,频频饮服。现例举食疗汤水两例如下(使用前请咨询中医师意见):
(一) 沙参补肺汤:沙参30g、玉竹30g、鲜百合1个、山药30g、瘦肉300g,小乾贝10粒。功效滋阴养肺,适合肺气不足,咽痒乾咳者。
(二) 参耆补肺汤:党参30g、黄耆30g、山药30g、枸杞子30g、茯苓15g、 白术15g、生姜、大枣适量、瘦肉300g 。有健脾养肺益气功效,适合脾肺气虚,倦怠纳差者。
除饮食外,中医亦著重「调息」,透过调整呼吸节律,来调养肺气,使五脏安和。常以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方法,吐故纳新,气纳丹田,有顺气安脏的效果,除了增加肺活量,改善气短乏力、有助排痰之外,亦能升提清气,改善思绪不清的症状,又使心情放松,有助入眠。
最后,配合有规律的生活起居,适当运动,充足休息,均有助提升正气,使身体更快复元。
总括而言,中医治疗新冠病,绝非一方一药所止。中医师透过整体诊察分析,合理使用中药针灸,指导生活起居,盼能全面治疗新冠病,使患者恢复正气,恢复正常生活。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4/EIEOJkyodZlnIXO31lWkz3AdZ7k3d68HgU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