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第六届特区政府履职一年。一年前的七月一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主席对特区政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著力提高治理水平,展现良政善治新气象;二是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三是切实排解民生忧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四是共同维护和谐稳定,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对特区政府的要求,也为特区政府的司局长们履职指出了重点。
一年来,特区政府的司局长们履职情况如何呢?应该说极大多数司局长都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然而,也需检视工作得失,改进不足、补上短板,更好地履行职责。我们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看看特区政府的司局长们能得多少分?
提升治理水平是否有实招?
一年来,香港治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得益于在中央主导下,“爱国者治港”落到了实处,也得益于政府班子的辛勤努力。
政府治理最大的变化,可用“通”和“合”两个字概括。所谓“通”,就是“通关”复常、联通各界、政通人和;所谓“合”,就是政府各部门同心合力克难题。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作为“首席司局长”在“通”与“合”方面都做的不错。比如,他是推动与内地通关的主要参与者,他领导一个跨司、跨局、跨部门的“人才服务窗口”,短短约5个月,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已共收到约八万三千份申请,超过五万份已获批。他领导“弱势社群学生摆脱跨代贫穷行动小组”、主持地区治理领导委员会工作,这些工作都卓有成效。
被市民亲切称为“波叔”的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聚焦“通”和“合”同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比如,他与世界银行等诸多国际组织不断沟通协调,为香港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他领导的“土地及房屋供应统筹组”,整合多个部门的力量,一直研究破解住房难题。
并非所有的政府管治团队成员都如陈国基、陈茂波这样积极作为、用心用力。按部就班、得过且过的现象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依然存在;尤其是个别高官很少表现出主动变革的意愿;有的虽然有变革愿望,但缺少变革思路和办法,“两眼四顾心茫然”;有的工作浮在面上,热衷四处赶场应酬,没有沉到基层,汲取市民的智慧。这样的做派,工作效能不高,自然得不到高分了!
发展经济是否有成效?
过去一年,香港经济呈现“V”字型曲线。去年三四季度,经济下滑至谷底;今年一二季度,扭转跌势,实现增长。
经济增长的背后,既有疫情结束后,香港与内地、与世界恢复往来带来的机遇,也有特区政府主动作为取得的实效。
陈茂波作为特区政府经济政策的“操盘手”,可谓“劳苦功高”。为了撑住本地消费,他主导再次推出电子消费券的同时,又兴办“开心香港”系列活动,吸引市民在本地消费,这一招,为市场注入330多亿元的消费动力。陈茂波还提出“抢企业”计划,财政司去年底设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成立6个月以来已与150多家企业会面,其中不少是所属产业的龙头以及拥有高端技术的企业。
陈茂波作为本届班子的一员老将,接地气,不自傲,每每于香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能提出管用的对策,收效甚好。深得各界和市民的好评,理应得高分。
特区政府曾长期奉行不干预的自由政策,在经济领域采取“积极不干预”的态度。如今,“不干预”不能成为“不作为”的借口,把“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才是努力的方向。相关的司局长能否得到高分,在这方面必须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维护稳定是否真用心?
一年来,香港社会整体稳定,但“暗流涌动”的现象不容忽视。总有人会用一些人以特殊方式,试图搅动香港局势。比如,铜锣湾SOGO大屏幕不久前就曾出现“撑暴”作品。这个作品出现几天后,才被人举报撤下。
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稳定,是特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过去一年,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带领纪律部队,全面准确贯彻国安法,特别是破获了多起涉嫌恐怖犯罪的案件,查获了大量危险物品。他又带领相关人员,对“二十三条立法”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研究其他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香港国安法尚未覆盖的“空白点”、香港经常出现的危及国家安全的情形。这些研究工作为“二十三条立法”奠定了基础。
多年奔波在一线的邓炳强,有务实贴地的作风,他深知影响香港安全的风险点在何处,用心用力在排查风险、堵塞漏洞。邓炳强的履职能力,应该得到高分。
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每位司局长都能说的头头是道,关键是有没有用心用力去做?香港“乱”的根源尚未清除,“治”的基础还不牢固 ,每位司局长管辖的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隐患。现在应该经常自省,有没有对隐患视而不见的态度,有没有不愿触及太深的感受,有没有以“发展经济”作为挡箭牌的状况。欲得高分,就要克服这些陋习、顽疾和硬伤。
改善民生是否已尽力?
香港的民生难题很多,也很复杂,中央特别关心。破解难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经常聆听不同背景青年人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四业”方面的困难,民青局已推出一系列计划资助年轻人创业、实习以及外出交流。麦美娟还在改善香港基层治理方面,尤其是力推区议会改革,做了很多切切实实的工作。在政府的社交网络,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麦美娟忙碌的镜头,她应该得到高分。
香港民生难题成堆,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本届政府提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执行起来经常有变样走形的情况。比如,“简约公屋”一提出来,舆论普遍给予好评,但因为宣介不充分,不少市民认为“简约公屋”并不完全“简约”。再如,“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事件迄今还沸沸扬扬,争执不下。这些现象会让人想到,如今管治团队每做一件事情,都不能有半点轻率、浮澡和敷衍。
如果没有下决心为市民办实事,仅仅是为了应付一下中央交待和关心的任务,要想拿到高分还有很大距离。
推动“融入”是否见真章?
香港最大的经济支撑是内地。去年年底,特区政府成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推进和督导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工作,包括积极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及特区与内地各省区市的全方位合作等。在中央支持下,特区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
一年来,内地与政制事务局局长曾国卫在香港和内地间不停牵线与奔波。他积极推进落实各项政策和项目,范围包括金融、创科、人才交流、交通运输、商贸发展等,相关工作进展很快;他在逐项推动地区基层治理工作上,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积极倡导香港与广东中小学师生交流,最近几个月,她一手一脚安排4万多名香港学生到内地考察,力度很大。
医护卫生局局长卢竉茂与广东医卫界频繁沟通,就疫情防控与医疗合作达成了诸多共识和协议,巳初显效果。
科技创新局局长孙东与科技部和广东省对接,在推进粤港科技合作方面颇有建树。
在写好写透“融入”这篇大文章时,那些“雷声大雨点小”、蜗行牛步、慢条斯理、坐井观天的现象和做派,是不可能取得高分的。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论及“爱国者治港”时,提出了“五个善于”和“五有”的标准,其中“有作为”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有作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司局长作为中央任命的特区政府主要官员,都应该是“实干家”,而不是“理论家”,要用实实在在的政绩回报中央的信任,回应市民的关切。我们在肯定司局长们一年履职的成绩时,还同时为他们找差距、补短板、添措施,不断提高整个管治团队的履职能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