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务实有为、不负人民,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破难而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让每位市民都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还记得去年7月1日,大家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听着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当时我们都倍感责任在肩。回顾这一年,这番说话时时振奋着我们房屋局上下,鼓舞我们要更勇于应对难题,珍惜现时良政善治的良好局面,为市民更好的居住环境寻求突破方法。
文| 香港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 何永贤
回想一年前我在特区政府主要官员任命记者会上,谈到想为居住环境恶劣的市民卷起衣袖做点事,希望房屋局的工作能改变很多家庭的命运,为他们带来幸福。与团队齐齐卷起衣袖、脚踏实地努力做实事的这一年来,我们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就是推动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提出的5年内兴建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为轮候公屋3年、尤其是居于恶劣㓥房的市民提供更多切实存在的居住选择。为了这项工作,我和房屋局、建筑署的团队一起探过㓥房居民,参与项目的同事透过与居民的相处聊天,也更设身处地感受到自己的重大责任和这项工程对香港整体社会的意义。
经受风雨同舟共济
面对风风雨雨,更能考验团队的意志。同事的承担力和使命感,相信大家都看得到。由《施政报告》提出简约公屋,到首次上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阐述政策具体内容,只有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至成功争取到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的支持,批出首批4个选址的拨款,还不到半年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们听取了立法会议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努力解说政策的社会意义之余,也更具象地让大家看到简约公屋的构思图,并同时做好一个简约公屋的示范单位,让大家更清楚工程细节,增强大家信心。大家多个晚上、假日和周末加班加点,完善相关政策细节,包括回应社会建议将拨款分拆成两笔、压缩成本、与其他部门合作做好交通配套规划等。我们也在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越来越多的鼓励和帮助,包括在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领导下,不同政策局和部门的通力合作与支持,以一个团队的姿态齐齐发声,回应不同诉求和解答市民不同疑问;政党亦就相关政策了解民意,为社会凝聚共识;也有不同界别的人士,包括服务基层市民的团体、建筑业界、城市规划等的人士为我们房屋局拍片表示支持,并透过自己的专业,向公众作更多解说。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是社会通力合作、共同破解社会深层次难题的最好示范。对政府倡议的政策提出意见,不一定是要用以往的混乱抗争手段,也可以是更多的沟通、聆听,阐述当中的理据、背后的考虑,为困难的问题提出实质的建议,共同寻找最佳解决办法,让大家更明白政策内涵和推进时的种种困难。世上没有一个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满分政策,但有同舟共济、彼此体谅、互相兼容的一家人。
集思广益多措并举
这段时间我们也在打击滥用公屋上下了不少功夫。我探访过“善用公屋资源分组”办事处的同事,了解他们在相关工作的努力和难处,再与不同部门沟通,一起为更有效的社会资源运用去想办法。我们也举办了集思会,听取香港房屋委员会委员就有关议题的意见,并将意见化为一系列实际执行的措施,包括延长违规者不得再申请公屋的期限、优化“富户政策”等,更有力地打击滥用公屋,也让广大市民感受到特区政府对于资源的公平运用的重视。
我们不止关顾基层市民的需要,也为其他市民完善置业阶梯,让市民见到上楼、上流的希望。早前我们就正式公布了“乐建居”(私人兴建资助出售房屋先导计划)的方案细节,透过就政府土地公开招标及鼓励私人发展商拿出土地的两种方式,吸引私人市场参与兴建资助出售房屋。公布“乐建居”之前,我们做了多次咨询工作,广泛吸纳不同界别的意见,在不同因素下找出平衡,既要有合理条件吸引私人市场参与,也要有恰当定价真正为市民提供可负担的上楼选择,更要有合适面积大小让市民能安居乐业。
公营房屋虽然平凡简单而朴实,但也能令市民住得有幸福感。我们正开展研究,广泛凝聚社区参与,吸纳大家对平凡美好生活的要求与想像,去制订“幸福设计”指引,让大家看到简单朴素的公营房屋,也可以有具美感和窝心的幸福设计。我们将在屋邨进行推广,相信有了这种互动交流,将来一步步落实居民也有份参与的设计建议,一定可以让大家更有归属感,也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居住环境。
除了市民看得见、触得到的,我们背后还有大量的专业技术要推进。过去一年,我们同步探讨了不少可以提量、提速、提效、提质的方法,以配合我们大量建屋的目标,包括《施政报告》已定下、在第二个5年期不少于一半项目必须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其余项目亦必须采用“装配式设计”等。我也很高兴见到房屋署的同事,在机械人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及改进MiC设计等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投入。凭着这些技术,我深信随着未来十年有更多单位落成,香港建筑业界的革新、升级,以及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更紧密结合,将会出现。期望香港在这方面能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作用,也能找到如何令香港之长,配合国家所需。
默默耕耘努力前行
现时公屋的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5.3年,较我们房屋局刚成立时的6年下跌了0.7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点背后都有大量同事的默默耕耘,但这个数字与我们的“三年上楼”目标还有距离,我们会努力前行,让这个目标早日实现。今年5月底,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见了我和房屋局团队成员。夏主任表达了中央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我和在座的同事听到都觉得很鼓舞,日后我们一定会加把劲,把工作做得更好。
过去一年的努力,为下一年的工作定下了很好的基础和目标,房屋局和房屋署会继续前行, 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小标题为编者所拟,图片由特区政府房屋局提供,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7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1/CnqABkZfXjLpxYhSqVuw4MB1VFrGPXRk0iV.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务实有为、不负人民,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破难而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让每位市民都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还记得去年7月1日,大家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听着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当时我们都倍感责任在肩。回顾这一年,这番说话时时振奋着我们房屋局上下,鼓舞我们要更勇于应对难题,珍惜现时良政善治的良好局面,为市民更好的居住环境寻求突破方法。
文| 香港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 何永贤
回想一年前我在特区政府主要官员任命记者会上,谈到想为居住环境恶劣的市民卷起衣袖做点事,希望房屋局的工作能改变很多家庭的命运,为他们带来幸福。与团队齐齐卷起衣袖、脚踏实地努力做实事的这一年来,我们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就是推动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提出的5年内兴建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为轮候公屋3年、尤其是居于恶劣㓥房的市民提供更多切实存在的居住选择。为了这项工作,我和房屋局、建筑署的团队一起探过㓥房居民,参与项目的同事透过与居民的相处聊天,也更设身处地感受到自己的重大责任和这项工程对香港整体社会的意义。
经受风雨同舟共济
面对风风雨雨,更能考验团队的意志。同事的承担力和使命感,相信大家都看得到。由《施政报告》提出简约公屋,到首次上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阐述政策具体内容,只有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至成功争取到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的支持,批出首批4个选址的拨款,还不到半年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们听取了立法会议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努力解说政策的社会意义之余,也更具象地让大家看到简约公屋的构思图,并同时做好一个简约公屋的示范单位,让大家更清楚工程细节,增强大家信心。大家多个晚上、假日和周末加班加点,完善相关政策细节,包括回应社会建议将拨款分拆成两笔、压缩成本、与其他部门合作做好交通配套规划等。我们也在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越来越多的鼓励和帮助,包括在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领导下,不同政策局和部门的通力合作与支持,以一个团队的姿态齐齐发声,回应不同诉求和解答市民不同疑问;政党亦就相关政策了解民意,为社会凝聚共识;也有不同界别的人士,包括服务基层市民的团体、建筑业界、城市规划等的人士为我们房屋局拍片表示支持,并透过自己的专业,向公众作更多解说。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是社会通力合作、共同破解社会深层次难题的最好示范。对政府倡议的政策提出意见,不一定是要用以往的混乱抗争手段,也可以是更多的沟通、聆听,阐述当中的理据、背后的考虑,为困难的问题提出实质的建议,共同寻找最佳解决办法,让大家更明白政策内涵和推进时的种种困难。世上没有一个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满分政策,但有同舟共济、彼此体谅、互相兼容的一家人。
集思广益多措并举
这段时间我们也在打击滥用公屋上下了不少功夫。我探访过“善用公屋资源分组”办事处的同事,了解他们在相关工作的努力和难处,再与不同部门沟通,一起为更有效的社会资源运用去想办法。我们也举办了集思会,听取香港房屋委员会委员就有关议题的意见,并将意见化为一系列实际执行的措施,包括延长违规者不得再申请公屋的期限、优化“富户政策”等,更有力地打击滥用公屋,也让广大市民感受到特区政府对于资源的公平运用的重视。
我们不止关顾基层市民的需要,也为其他市民完善置业阶梯,让市民见到上楼、上流的希望。早前我们就正式公布了“乐建居”(私人兴建资助出售房屋先导计划)的方案细节,透过就政府土地公开招标及鼓励私人发展商拿出土地的两种方式,吸引私人市场参与兴建资助出售房屋。公布“乐建居”之前,我们做了多次咨询工作,广泛吸纳不同界别的意见,在不同因素下找出平衡,既要有合理条件吸引私人市场参与,也要有恰当定价真正为市民提供可负担的上楼选择,更要有合适面积大小让市民能安居乐业。
公营房屋虽然平凡简单而朴实,但也能令市民住得有幸福感。我们正开展研究,广泛凝聚社区参与,吸纳大家对平凡美好生活的要求与想像,去制订“幸福设计”指引,让大家看到简单朴素的公营房屋,也可以有具美感和窝心的幸福设计。我们将在屋邨进行推广,相信有了这种互动交流,将来一步步落实居民也有份参与的设计建议,一定可以让大家更有归属感,也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居住环境。
除了市民看得见、触得到的,我们背后还有大量的专业技术要推进。过去一年,我们同步探讨了不少可以提量、提速、提效、提质的方法,以配合我们大量建屋的目标,包括《施政报告》已定下、在第二个5年期不少于一半项目必须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其余项目亦必须采用“装配式设计”等。我也很高兴见到房屋署的同事,在机械人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及改进MiC设计等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投入。凭着这些技术,我深信随着未来十年有更多单位落成,香港建筑业界的革新、升级,以及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更紧密结合,将会出现。期望香港在这方面能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作用,也能找到如何令香港之长,配合国家所需。
默默耕耘努力前行
现时公屋的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5.3年,较我们房屋局刚成立时的6年下跌了0.7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点背后都有大量同事的默默耕耘,但这个数字与我们的“三年上楼”目标还有距离,我们会努力前行,让这个目标早日实现。今年5月底,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见了我和房屋局团队成员。夏主任表达了中央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我和在座的同事听到都觉得很鼓舞,日后我们一定会加把劲,把工作做得更好。
过去一年的努力,为下一年的工作定下了很好的基础和目标,房屋局和房屋署会继续前行, 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小标题为编者所拟,图片由特区政府房屋局提供,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7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1/CnqABkZfXjLpxYhSqVuw4MB1VFrGPXRk0iV.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