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屠海鸣
再过两天,就是“七一“了,香港国安法实施整整3年了。3年间,香港实现了“由乱到治“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3年后的今天,香港走出了“泛政治化”的泥潭,全社会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人们普遍用“一法定香江”、“定海神针”、“保护神”等词汇,形容国安法的巨大作用和威慑力。
港澳系统新体制 工作效能提升
国安法实施的3年,也是中央调整港澳工作领导机构的3年。国安法实施前的2020年2月,针对香港的严峻局势,中央决定把“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改为“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夏宝龙出任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执掌港澳事务。此后,港澳系统形成了前后一体、左右协同的运行机制,港澳工作的效能明显提升。
港澳系统实现新体制后,第一件要事就是推动在香港树立国家安全观念,让广大民众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固防线。香港国安法涉及的“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恐怖活动罪”,就是打击极少数分离主义分子,保护大多数市民,就如同让“国”字中那个小“口”发挥作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香港民众执戈护国,齐心协力,织牢国家安全网,这也是香港同胞与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历史责任的应有之义。
国安法利剑高悬,中央港澳系统高效工作,有力推动了维护国家安全责任的落实。
国安法保稳定 促港繁荣
不久前,有团体发起“香港国安法实施3周年”意见调查,在网络上收集了2,412份问卷,80.4%受访者认为,香港国安状况大有改善;亦分别有76.8%和77.8%受访者认为,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香港变得更加安全,以及法治状况有很大改善。
市民对社会治安变化的感受是真切的。事实上,国安法实施后,不仅香港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投资者对香港信心增加、市民能够安心工作、业主可以放心经营,香港的经济活力再次释放出来了。
回想3年前的香港,反中乱港势力与国际反华势力里应外合,把香港搞得乌烟瘴气、满目苍痍,学生无法上学、打工仔无法返工、市民无法出行、商家无法正常营业、立法会无法正常议政;有市民发表不同意见,也被暴徒打得血流披面,甚至还发生了当街“火烧活人”、“刺杀议员”的恶性事件。
再看今天的香港,香港举办的国际会展、会议和体育赛事愈来愈多,香港与内地的互动愈来愈频繁,海外投资者对香港的投资环境愈来愈满意,香港连续28年被评为全球营商环境最佳经济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和瑞士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爆雷”后,有大量资本流入香港和新加坡,说明香港是值得信赖的“安全港”。
事实揭示了一个基本逻辑:国安法保香港稳定,香港稳定促香港繁荣。
阻吓作用明显 拨乱反正起步
香港国安法兼具实体法、程序法和组织法内容的综合性法律,是一部好法律。有了好法律,还要实施好,那么过去3年实施得如何呢?
第一,阻吓作用明显。国安法实施前一个月左右,一批消息灵通的“乱港大佬”宣布隐退,可谓“吓退了一批”;国安法实施后的一个月左右,一批“港独”分子逃亡海外,可谓“吓跑了一批”;国安法实施3年来,一批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受到法律追究,可谓“制裁了一批”;最近,香港一女子涉嫌在国外煽动“港独”,回港后被拘捕并受到起诉,这预示着在国外犯法亦会受到追究,今后将会“抓回一批”。
第二,拨乱反正起步。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社会开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以教育界为例,中学阶段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替代了备受争议的“通识科”,对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将发挥积极作用。
不可否认,国安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瑕疵。国安法具有凌驾于香港本地法律的特殊地位,香港国安委具有超然于“三权”之上的特殊权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香港司法法律界对国安法的理解和把握远有不全面、不准确、不到位的情况,习惯于用香港本地法律的原则和程序,处理国安法实施当中的问题。
每当国安法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中央及时解疑释惑,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国安法落实到位。
暗流涌动 不能掉以轻心
时下,香港经济全面复苏,发展形势令人乐观,但国家安全方面出现的一些苗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一,“软对抗”接连不断。香港有许多深层次矛盾急需解决,当特区政府致力于解决这些难题时,一些人却寻找种种理由阻止。这些理由初看似有一些道理,能够得到一些人的认同,但若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表象的背后隐藏着险恶的意图,有的故意挑拨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意在点燃对抗情绪;有的把话题引向“扩大分歧”方向,而不是“形成共识”的氛围,意在把事情搞砸;有的玩“小题大做”的游戏,意在把矛盾扩大化;有的促使矛盾激化,鼓动上街游行示威,意在把水搅浑。
第二,一些社交平台变得非常“活跃”。这些平台上的信息来源混乱,似是而非,难辨真假,可以看出是“有心人”在大肆“抛售”,之后便有大量跟帖,引发“爆点”,矛头直指中央和特区政府,刻意制造“反中”、“反政府”、“反‘一国两制’”的舆论热点;而对于这些网上乱象,竟然无人规管,任其发酵、蔓延。
第三,境外“港独”势力正在集结。逃亡海外的“港独”分子,经过一段时间蛰伏后,现在频繁活动,或设置“反中”议题进行讨论、或四处奔走寻求支持、或与境外反华势力一唱一和、或与“台独”势力“抱团取暖”、或对香港事务进行抹黑和造谣,种种迹象表明,境外“港独”势力意欲卷土重来。
以上这些现象再次提醒我们,维护国家安全一刻也不能松懈,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苗头察趋势,准确研判国家安全的形势,不能被眼前的平静所迷惑,不能因为推经济而懈怠,忽视了背后“暗流汹涌”。
“两条腿走路” 筑牢国安防线
香港经济要复苏,但决不能让反中乱港势力复活,否则香港将会再次被推入动乱的深渊,永无宁日,因此必须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防线。
第一,不折不扣落实国安法。去年底,黎智英涉违反香港国安法一案聘任英国律师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区政府律政司与法院激烈交锋,最终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问题才得以解决,说明国安法在落实过程中,仍有走样变形的风险,中央加大了对落实国安法情况的指导和监督,香港国安委必须在履职尽责上下功夫。
第二,尽快推动“23条立法”。“23条立法”已经拖了26年,中央一直耐心地等待香港社会形成共识,但等来的是“港独”抬头、“黑暴”肆虐,现在不能再等了!基本法确定的“行政主导”原则已经落实,本届特区政府是回归以来权力最大的一届政府,现在是立法的最好时期;反中乱港势力已被挡在政权机关门外,爱国爱港力量在整个社会有足够的发言权,应该形成共识,推动立法。
香港各界应该明白,有了香港国安法,并非香港就不需要“23条立法”。香港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非常复杂,落实基本法和国安法也需要有更具体、更管用的机制,“23条立法”问题不解决,国家安全始终存在风险。
夏宝龙曾诤诤告诫香港社会:“乱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础尚需巩固”,一语中的,直指要害。在香港国安法实施3周年之时,更要有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认真查漏补缺,尽快补齐短板。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