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弦 I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杨宇迪 I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落地迄今已经十年,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得到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可。欧洲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和主要合作对象,理解欧盟国家对倡议的认知态度,有助于今后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文首先梳理了欧盟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认知差异;继而从四个角度分析了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中欧合作共建「一带 一路」的具体措施。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旺盛生命力,为中国与欧盟国家的未来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构想到实践,从愿景到行动,从单向输出到共建共用,从经济合作到全方位互联互通,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广泛认可,为沿线国家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治理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与此同时,在这十年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英国脱欧、中美摩擦、俄乌冲突、全球治理失衡、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等多重危机叠加,「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外部风险不断增多。进入第二个十年后,「一带一路」倡议想要继续顺利推进,就要进一步巩固沿线「利益攸关方」的深入理解和大力支持。在这其中,欧洲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无论在地缘经济还是在地缘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对「一带 一路」建设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
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相关政策措施持续落实推进,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发展,成果惠及面显著扩大,「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截至2023年5月,欧盟共有18个成员国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但欧盟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随著「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同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产生明显差异。具体而言,存在稳固发展型、意愿加强型和态度模糊性三类。
稳固发展型的代表主要是位于中东欧的欧盟国家,包括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希腊等国。中国同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有著深厚的友好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建立了「16+1」合作平台,中东欧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前沿地带。匈牙利和波兰最早回应并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匈牙利更是欧盟第一个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国家。目前,中国自欧洲进口货物总量有15%经过匈牙利,中国已成为匈牙利在欧盟以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匈牙利还作为中东欧地区唯一的主宾国参加了2018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匈塞铁路是「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标志著中国铁路标准与欧盟UIC标准的首次对接。波兰于2015年与中国签署政府间共同推进「一带一 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希望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通过发挥过境经济优势,提升本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波兰通过中欧班列向中国出口乳制品的数量和总额仍然实现双增长。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国家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中,中国投资建设了希腊最大的港口——比雷埃夫斯港。截至2022年,比港集装箱年吞吐量世界排名从2010年的第93位提升至 2021年的第26位。同时,比港也成为欧洲最大渡轮港口、地中海重要邮轮母港、汽车船中转港和修船中心。
意愿加强型的代表是荷兰与意大利等国。过去十年,随著「一带一路」项目的不断落地并取得实际成效,不少欧盟国家的合作意愿也在显著增强。在认识到「一带一路」蕴含的巨大机遇后,它们纷纷采取实际行动加入该倡议。经历了初期的困惑和纠结后,从2018年开始,荷兰重新审视并表态愿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2021年,中荷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22年,「 江苏号」抵达南京,标志著我国东部地区唯一一条中荷两国双向对开的中欧班列投入运营,促进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为欧盟重要国家和G7成员国的意大利,此前一直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观望态度。包括奥地利、希腊、波兰等在内的欧盟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对意大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019年3月23日,意大利与中国正式签署共同推进「一 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G7国家。
当然,欧盟内部还有不少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摇摆和模糊态度。譬如,作为欧盟双「火车头」的德国和法国,过去十年间对「一带一路」倡议一直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统一认知。一方面,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是访华次数最多的欧盟国家领导人,其对「一带一路」倡议表态总体比较积极。法国总统马克龙上任后也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力图推进法中两国开展更广泛的经贸合作;但另一方面,德、法两国民间尤其是新闻舆论又充斥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和批评声音,强调要防范「一带一路」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凡此种种,再加上内部反对党的牵制和外部主要是美国势力的影响干预,法德及不少其他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左右摇摆。
欧盟国家「一带一路」认知差异的原因
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各不相同,自身的定位和诉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再加上外来因素的干预施压,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显著的认知和态度差异。具体来看,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原因:
第一,欧盟各国与中国的贸易状况不同。欧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差异,会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在贸易规模方面,很多欧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处于入超的不平衡状态,存在较突出的贸易逆差问题。如果该国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导致自身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进而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那么它们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就会偏向警惕和猜忌。在贸易结构方面,中东欧地区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出口以农畜产品、能源矿产为主,其贸易结构与中国存在很强互补性,因而对深化合作的顾虑较少。而有的欧盟国家情况则截然不同,与中国出口商品存在直接竞争,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明显保留。
第二,欧盟各国与中国的实际合作成效不同。同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欧盟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和东南欧地区。近十年来,中国与该地区合作机制成熟,合作成果丰硕,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总体向好。中欧班列、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个个「一带一路」倡议旗舰项目落地,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这些成果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也促进了中国与中东欧地区民心相通。与之相对,法国和德国等部分欧盟国家没有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缺乏可量度的实际合作成效,因而不利于这些国家深入了解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第三,欧盟国家存在不同的身份定位。英国脱欧后,德、法两国成为欧盟内最有影响力的大国,认为自身对维护欧盟统一和战略自主负有重任,故而对可能的外部干扰因素保持警惕。但同时,两国也认识到中国崛起的必然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切实收益。因此,它们在「一带一路」倡议上表现出左右摇摆的模糊态度就不足为奇。与德、法不同,意大利虽然也是欧盟大国,但并不认为自身要追求所谓的「领导地位」,再加上其改变国内经济状况的意愿格外强烈,认为中国能够提供大于欧盟内部的帮助。因此,意大利目前对「一带一路」倡议总体比较积极。相形之下,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欧盟内部的政治影响力也较为有限,其身份定位更是与大国不同。因而,它们更看重「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蕴含的发展机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抱持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国家身份定位的不同,导致对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存在明显认知差异。
第四,外来干预影响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这里主要指的是美国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来,美国的态度逐渐由消极转向敌视。近年来,随著美国对中国全面围堵的不断升级,其对「一带一路」的打压也愈加严厉,对抗领域不断延伸。美国联合欧盟推出「蓝点网络」计划、「全球门户」计划、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等一系列计划或机制,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美国还威胁德国放弃使用中国5G技术,指责意大利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施压荷兰ASML禁止向中国出售晶片光刻机设备。此外,美国媒体还持续妖魔化和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子虚乌有地批评中国带来所谓的「债务陷阱」和环境破坏等。
中欧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展望
中国与欧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近十年来,合作良好,成绩斐然。尽管目前欧盟内还有不少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所困惑和疑虑,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展望未来,要大力推动实现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相关构想计划对接,促进彼此团结协作,开辟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可与欧盟多项发展计划对接。发展计划对接是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要支撑。这里面既包括与欧盟总体发展计划进行对接,也包括与「德国工业4.0」计划、「新工业法国」计划、「英国制造2050」等各自国家计划进行对接。近年来,欧盟看到亚洲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发展前景,战略目标逐渐向东转移,希望在亚洲事务上发挥重要作用。欧盟在2018 年9月推出了《连接欧洲与亚洲——对欧盟战略的设想》,文件宣导「全面、可持续和以规则为基础的互联互通」,表示愿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加强合作。在基础设施领域,中欧可以实现交通、能源、数字化和网络方面高效的跨境连接;在地区议题上,中欧可以探讨加强基于共同认可的规则和标准的双边性、区域性及国际性合作;在金融合作上,中欧可以通过利用不同金融工具促进可持续金融发展。总而言之,中欧可以积极对接,加强在各领域的有效合作,实现欧亚共同发展。
其次,中欧可以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新引擎。如果说前期大型基础项目是「一带一路」的基石,那么未来中国的信息技术及其推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则是「数字丝绸之路」的核心,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有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欧未来可以探讨建立相关平台机制,共同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以机制和协议增强持久互信,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是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以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绿色愿景。譬如,由中国企业投资承建的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标志项目,契合了克罗地亚能源绿色转型的发展战略。欧盟国家向来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欧未来在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和碳排放等技术领域上可以展开持续合作,「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必将硕果累累。
最后,中国与欧盟国家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大有可为。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15年6月《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上,指中国企业与有关国家企业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能够聚拢中欧优势资源,凸显「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涉及中欧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将欧洲国家先进技术、中国优势产能及东道主国家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实现1+1+1>3的效果。「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的有效实施,增强了经陆路通往欧洲以及经海路通往非洲的贸易联系,将欧亚大陆发展成新的交通线路和繁荣中心,也便利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展开。截至2022年9月,中国已同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和奥地利等欧盟成员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构建了工作组、合作论坛、合作基金和指导委员会等多元化合作平台。中欧双方产业链互补、经济契合度高,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双方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海外市场的深度融合。
结 语
自十年前首次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和主要实现路径,也是连接沿线各共建国的紧密纽带。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务实推进,取得一系列沉甸甸、实打实的成果。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得到了联合国和相关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在中欧关系发展中,中国既要利用好「一带一路」平台强化与欧洲的经济联系,也要善用国际双边和多边机制巩固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态度。最关键的是,要深入分析欧盟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认知差异,解疑释惑,避免误读、误解和误判。展望未来,迈入下一个十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必将行稳致远,展现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5-6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28/EOzfHzafuAsbipm8YmtK8oDl0roIAejJKk7.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张 弦 I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杨宇迪 I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落地迄今已经十年,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得到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可。欧洲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和主要合作对象,理解欧盟国家对倡议的认知态度,有助于今后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文首先梳理了欧盟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认知差异;继而从四个角度分析了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中欧合作共建「一带 一路」的具体措施。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旺盛生命力,为中国与欧盟国家的未来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构想到实践,从愿景到行动,从单向输出到共建共用,从经济合作到全方位互联互通,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广泛认可,为沿线国家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治理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与此同时,在这十年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英国脱欧、中美摩擦、俄乌冲突、全球治理失衡、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等多重危机叠加,「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外部风险不断增多。进入第二个十年后,「一带一路」倡议想要继续顺利推进,就要进一步巩固沿线「利益攸关方」的深入理解和大力支持。在这其中,欧洲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无论在地缘经济还是在地缘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对「一带 一路」建设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
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相关政策措施持续落实推进,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发展,成果惠及面显著扩大,「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截至2023年5月,欧盟共有18个成员国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但欧盟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随著「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同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产生明显差异。具体而言,存在稳固发展型、意愿加强型和态度模糊性三类。
稳固发展型的代表主要是位于中东欧的欧盟国家,包括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希腊等国。中国同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有著深厚的友好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建立了「16+1」合作平台,中东欧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前沿地带。匈牙利和波兰最早回应并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匈牙利更是欧盟第一个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国家。目前,中国自欧洲进口货物总量有15%经过匈牙利,中国已成为匈牙利在欧盟以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匈牙利还作为中东欧地区唯一的主宾国参加了2018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匈塞铁路是「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标志著中国铁路标准与欧盟UIC标准的首次对接。波兰于2015年与中国签署政府间共同推进「一带一 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希望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通过发挥过境经济优势,提升本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波兰通过中欧班列向中国出口乳制品的数量和总额仍然实现双增长。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国家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中,中国投资建设了希腊最大的港口——比雷埃夫斯港。截至2022年,比港集装箱年吞吐量世界排名从2010年的第93位提升至 2021年的第26位。同时,比港也成为欧洲最大渡轮港口、地中海重要邮轮母港、汽车船中转港和修船中心。
意愿加强型的代表是荷兰与意大利等国。过去十年,随著「一带一路」项目的不断落地并取得实际成效,不少欧盟国家的合作意愿也在显著增强。在认识到「一带一路」蕴含的巨大机遇后,它们纷纷采取实际行动加入该倡议。经历了初期的困惑和纠结后,从2018年开始,荷兰重新审视并表态愿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2021年,中荷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22年,「 江苏号」抵达南京,标志著我国东部地区唯一一条中荷两国双向对开的中欧班列投入运营,促进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为欧盟重要国家和G7成员国的意大利,此前一直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观望态度。包括奥地利、希腊、波兰等在内的欧盟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对意大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019年3月23日,意大利与中国正式签署共同推进「一 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G7国家。
当然,欧盟内部还有不少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摇摆和模糊态度。譬如,作为欧盟双「火车头」的德国和法国,过去十年间对「一带一路」倡议一直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统一认知。一方面,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是访华次数最多的欧盟国家领导人,其对「一带一路」倡议表态总体比较积极。法国总统马克龙上任后也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力图推进法中两国开展更广泛的经贸合作;但另一方面,德、法两国民间尤其是新闻舆论又充斥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和批评声音,强调要防范「一带一路」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凡此种种,再加上内部反对党的牵制和外部主要是美国势力的影响干预,法德及不少其他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左右摇摆。
欧盟国家「一带一路」认知差异的原因
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各不相同,自身的定位和诉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再加上外来因素的干预施压,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显著的认知和态度差异。具体来看,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原因:
第一,欧盟各国与中国的贸易状况不同。欧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差异,会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在贸易规模方面,很多欧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处于入超的不平衡状态,存在较突出的贸易逆差问题。如果该国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导致自身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进而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那么它们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就会偏向警惕和猜忌。在贸易结构方面,中东欧地区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出口以农畜产品、能源矿产为主,其贸易结构与中国存在很强互补性,因而对深化合作的顾虑较少。而有的欧盟国家情况则截然不同,与中国出口商品存在直接竞争,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明显保留。
第二,欧盟各国与中国的实际合作成效不同。同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欧盟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和东南欧地区。近十年来,中国与该地区合作机制成熟,合作成果丰硕,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总体向好。中欧班列、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个个「一带一路」倡议旗舰项目落地,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这些成果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也促进了中国与中东欧地区民心相通。与之相对,法国和德国等部分欧盟国家没有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缺乏可量度的实际合作成效,因而不利于这些国家深入了解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第三,欧盟国家存在不同的身份定位。英国脱欧后,德、法两国成为欧盟内最有影响力的大国,认为自身对维护欧盟统一和战略自主负有重任,故而对可能的外部干扰因素保持警惕。但同时,两国也认识到中国崛起的必然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切实收益。因此,它们在「一带一路」倡议上表现出左右摇摆的模糊态度就不足为奇。与德、法不同,意大利虽然也是欧盟大国,但并不认为自身要追求所谓的「领导地位」,再加上其改变国内经济状况的意愿格外强烈,认为中国能够提供大于欧盟内部的帮助。因此,意大利目前对「一带一路」倡议总体比较积极。相形之下,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欧盟内部的政治影响力也较为有限,其身份定位更是与大国不同。因而,它们更看重「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蕴含的发展机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抱持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国家身份定位的不同,导致对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存在明显认知差异。
第四,外来干预影响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这里主要指的是美国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来,美国的态度逐渐由消极转向敌视。近年来,随著美国对中国全面围堵的不断升级,其对「一带一路」的打压也愈加严厉,对抗领域不断延伸。美国联合欧盟推出「蓝点网络」计划、「全球门户」计划、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等一系列计划或机制,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美国还威胁德国放弃使用中国5G技术,指责意大利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施压荷兰ASML禁止向中国出售晶片光刻机设备。此外,美国媒体还持续妖魔化和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子虚乌有地批评中国带来所谓的「债务陷阱」和环境破坏等。
中欧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展望
中国与欧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近十年来,合作良好,成绩斐然。尽管目前欧盟内还有不少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所困惑和疑虑,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展望未来,要大力推动实现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相关构想计划对接,促进彼此团结协作,开辟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可与欧盟多项发展计划对接。发展计划对接是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要支撑。这里面既包括与欧盟总体发展计划进行对接,也包括与「德国工业4.0」计划、「新工业法国」计划、「英国制造2050」等各自国家计划进行对接。近年来,欧盟看到亚洲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发展前景,战略目标逐渐向东转移,希望在亚洲事务上发挥重要作用。欧盟在2018 年9月推出了《连接欧洲与亚洲——对欧盟战略的设想》,文件宣导「全面、可持续和以规则为基础的互联互通」,表示愿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加强合作。在基础设施领域,中欧可以实现交通、能源、数字化和网络方面高效的跨境连接;在地区议题上,中欧可以探讨加强基于共同认可的规则和标准的双边性、区域性及国际性合作;在金融合作上,中欧可以通过利用不同金融工具促进可持续金融发展。总而言之,中欧可以积极对接,加强在各领域的有效合作,实现欧亚共同发展。
其次,中欧可以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新引擎。如果说前期大型基础项目是「一带一路」的基石,那么未来中国的信息技术及其推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则是「数字丝绸之路」的核心,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有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欧未来可以探讨建立相关平台机制,共同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以机制和协议增强持久互信,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是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以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绿色愿景。譬如,由中国企业投资承建的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标志项目,契合了克罗地亚能源绿色转型的发展战略。欧盟国家向来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欧未来在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和碳排放等技术领域上可以展开持续合作,「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必将硕果累累。
最后,中国与欧盟国家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大有可为。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15年6月《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上,指中国企业与有关国家企业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能够聚拢中欧优势资源,凸显「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涉及中欧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将欧洲国家先进技术、中国优势产能及东道主国家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实现1+1+1>3的效果。「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的有效实施,增强了经陆路通往欧洲以及经海路通往非洲的贸易联系,将欧亚大陆发展成新的交通线路和繁荣中心,也便利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展开。截至2022年9月,中国已同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和奥地利等欧盟成员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构建了工作组、合作论坛、合作基金和指导委员会等多元化合作平台。中欧双方产业链互补、经济契合度高,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双方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海外市场的深度融合。
结 语
自十年前首次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和主要实现路径,也是连接沿线各共建国的紧密纽带。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务实推进,取得一系列沉甸甸、实打实的成果。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得到了联合国和相关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在中欧关系发展中,中国既要利用好「一带一路」平台强化与欧洲的经济联系,也要善用国际双边和多边机制巩固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态度。最关键的是,要深入分析欧盟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认知差异,解疑释惑,避免误读、误解和误判。展望未来,迈入下一个十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必将行稳致远,展现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5-6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28/EOzfHzafuAsbipm8YmtK8oDl0roIAejJKk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