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再过几天,行政长官李家超和第六届特区政府就履职一年了。市民犹记得,一年前,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香港,出席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暨第六届特区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对特区政府提出“四点希望”:著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共同维护和谐稳定。
这一年,香港在变。令人最开心的事,是香港与海外和内地实现通关,迈上了经济复常的道路。最令人振奋的是,香港走出了2019年下半年以来因“黑暴”和疫情影响的经济低谷。香港变得积极向上、富有活力。
这一年,香港也没变。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一刻也没有松懈,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的力度从未改变。
变与不变的背后,究竟蕴含著什么逻辑?
提升治理水平,“行政主导”奠基础
习主席希望特区政府“要转变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一年来,特区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之变,正是遵照习主席的要求,发生了三个明显变化:
第一,团队效能提升。KPI(关键绩效)指标是企业管理常用的考核指标,李家超将其引入政府管理当中,新一届政府就任后,订立了过百项KPI指标。“红队”“蓝队”是军事演习中常用的概念,李家超也将其引入政府团队建设中。在推行任何重大措施前,引入“红队”评判,请一批没有参与制定政策的人士对方案做批判性审视,提前堵塞措施漏洞,以减低政策推行的风险。
第二,行政和立法机关的沟通顺畅。在立法会审议政府议案前,政府官员主动到立法会,回答议员的提问,这被称之为“前厅交流”。这也使议员能够提前了解有关议案,进行思考,最终投下负责任的一票。
第三,地区治理架构优化。由于区议会多年来功能扭曲,国安法实施后,部分区议员不愿宣誓效忠基本法,区议会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特区政府成立了十八个地区关爱队,协同地区“三会”和民政专员为市民服务,同时,特区政府推进区议会改革,力图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特区政府能够推动香港实现以上变化,得益于中央的强力支持、国安法的强大威力、爱国爱港力量齐心协力。“修例风波”之后,在中央主导下,香港国安法和新选制实施,完善了选举制度,基本法确立的“行政主导”原则真正得到全面落实,香港进入了回归以来最好的管治时期,特区政府的管治措施才得以落地落实。
增强发展动能,三处著力有成效
香港正处于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今年春节前夕,刚刚就任香港中联办主任的郑雁雄发表了主题为《让“兴”的动能更强劲》新春致辞,令人印象深刻。
如何让“兴”的动能更强劲?李家超及特区政府瞄准了三个重点: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抢抓世界经济复苏机遇,激发香港自身活力。
第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节奏加快。本届特区政府成立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还与广东省及深圳市政府成立专班,推进跨境合作。今年1月,香港与内地通关后,李家超带领特区官员赴京拜会中央部委,又带领立法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到广东三市考察;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力推香港青年到内地交流,今年6月重启“企业内地与海外暑期实习计划”;教育局局长蔡若莲统领香港与广东的中小学交流,今年4至8月,香港安排4万余名学生到内地考察。
第二,迎接世界经济复苏的举措务实。李家超今年2月宣布,向来港游客赠送50万张机票,让世人感受到香港“好客之都”的魅力。此后,他又带队出访沙特和阿联酋,说好“香港故事”,相信今后来自中东的投资定会给香港带来不菲的红利。以去年11月的香港金融领袖峰会为开端,香港的国际会议、展览、体育赛事也越来越多,沈寂多年后,那个世人熟悉的香港又回来了!
第三,激活香港活力有起色。李家超去年10月公布的2022/2023施政报告中推出抢企业、抢人才计划,如今,已经有约2000名尖端科研人才来港,科技园在一年内有320家企业进驻,按年增加三成。针对经济复常后,航空业和建造业人手紧缺的问题,尽管社会争议较多,特区政府果断决定引入外劳1.8万名。
不纠结细枝末节,以香港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果断决策,果敢出手。特区政府做事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排解民生忧难,尚需再加一把力
过去一年间,特区政府改善民生的重点有二:一是“后疫情时代”为民纾困。二是加速推进公屋建设。
财政司长陈茂波作为特区政府经济操盘手,深知历经三年经济萧条,市民仍“囊中羞涩”。政府今年再次推出电子消费券计划,向约640万名合资格市民每人派发5000元电子消费券。在他的主导下,政府又推出“开心香港”系列活动,以期达到经济和民生的双赢,预计可为市场注入约330亿元的消费动力。
建设“简约公屋”是本届政府的一个创举,旨在缩短公屋轮候期限。但此举毁誉参半,市民质疑作为过渡性住房的“简约公屋”造价太高、选址偏远、建设工期并未缩短,“简约公屋”不那么简约!这说明,特区政府的设想虽好,但在落实环节上显得比较粗糙。
从整体上看,“住房难”背后的“供地难”最为棘手。香港可用的土地,大部分不在政府掌控之中,土地涉及的利益主体多、牵扯面大,非常复杂,就算是政府掌控的土地,回收的难度之大,都超出预料。以“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建设公屋”为例,“反对收回”的理由五花八门,甚至有人用昆虫的栖息地来逼迫港府收回决定。某些政府官员也不断改口,使此事变得扑朔迷离。
本届政府改善民生突出了“急难愁盼”,有可圈可点之举,也有不敢恭维之处,还需要再加一把力。
维护国家安全,履行责任不能松劲
去年11月,黎智英聘请英国御用大律师为其涉嫌违反《香港国安法》的案件作抗辩,引起轩然大波。律政司契而不舍地上诉,一直到香港终审法院。最终,李家超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国安法进行释法,澄清立法原意,堵上了国安案件泄密与外部干预的制度漏洞。
照理说,特首既是特区政府之首、也是特区之首,是“双首长”;国安法实施后,特首还是特区的国安委主席,他所领导的国安委理应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责任。从“黎案”来看,香港国安委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应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4月,保安局局长邓炳强表示,香港国安法实施近三年,共250人被拘捕,截至3月底共检控151人,已审结的71人案件全部入罪。这说明,维护国家安全从来就没有松劲。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23条立法”已经有了时间表。李家超近日表示,最迟在明年一定能立法。律政司、保安局正在研究,参考普通法国家如何针对罪行进行立法。
特区政府对维护国家安全的艰巨性、复杂性要有更清醒的认识。不久前,李家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管治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强调“不犯法不代表不可以造成破坏”。
特区政府需要坚定地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源于中央的要求和指导。今年4月,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来港考察时指出:“现在香港社会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乱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础尚需巩固。大家需要时刻警惕街头暴力卷土重来、警惕“软对抗”暗中作乱、警惕海外乱港活动倒灌香港”。夏宝龙一语点到要害,令人醍醐灌顶。
透过李家超及特区政府履职一年香港的变与不变,可以看到,尽管困难和风险不少,但特区政府致力于作“有为政府”,香港在走“上坡路”,希望之光就在前方。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载于《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