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地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奇功的东江纵队根据地,留下不少可歌可泣故事。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不久前在深圳专访了文化学者、资深媒体人张来兴先生。
背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融合发展,离不开中国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渗透和影响,港澳朔古追今,根脉在华夏、命运系一体。血脉流通、文化认同的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折射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互助互济,共创文明的伟力;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对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传导真实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提供厚重而生动的教育素材,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复兴自信,尤显必要而重要。
张来兴先生从研究大湾区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早在石器时代,香港与深圳就有人类居住繁衍。香港与深圳(宝安/新安县)本是一体,两地居民同根、同宗、同源,古代行政区划管辖经历番禺、博罗、东官、东莞、宝安、新安时代;版图地域相当于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江口东西两岸,东岸的东莞、深圳、香港,西岸的澳门、珠海、中山等地。古代深圳和香港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靠国家政策指引,二靠本土文化支撑。
多年来通过对深圳的古村落考察,对香港老街坊走访、了解、分析,研究和认真查阅古籍、地方志等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深圳和香港一直被误解为没有历史底蕴、没有文化根系,是文化沙漠,是边垂小镇、小渔村。研究结果恰恰显示:古代深圳和香港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重要而独特的口岸贸易地位。
历史沿革看深港文化传承和要塞功能地位
早在远古石器时代的香港与深圳乃至大湾区就有人类居住繁衍。香港与深圳(宝安/新安县)本是一体,两地居民同根、同宗、同源,古代行政区划管辖经历番禺、博罗、东官、东莞、宝安、新安时代;版图地域相当于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江口东西两岸,东岸的东莞、深圳、香港,西岸的澳门、珠海、中山等地。
香港与深圳位处珠江流域出口,是中国古代南方大门,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海防中心,曾经盛极一时。由于时代交替和重大历史变迁,深圳和香港的历史文化被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埋没,造成了历史文化传承断层,深厚的文化被遗忘,甚至被摧毁!
秦始皇一统天下时,深港地区就有中央政府编制,建城历史悠久,长达1700多年,远超上海420年,乃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城。
唐朝开元,在深港地区设立屯门军镇,镇守海防。珠江口是古代水路通航的要塞,因此朝廷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出海口处设立门户,东边称屯门(古代香港地名),西边称澳门。
南宋时期,蒙古大军入侵,宋室南下,古代深圳和大湾区就成为南宋最后的首都。深圳、香港九龙宋皇台、大屿山都有宋朝末代少帝的踪影,崖山战败,陆秀夫背负少帝昺壮烈殉国,文天祥被元军俘虏,过伶仃洋时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绝笔;宋少帝昺衣冠至今仍长埋在深圳南山赤湾。
古代深港和大湾区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出洋的重要港口。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曾经靠泊赤湾港补给。大航海时期,西方商船到广州进行通商贸易,必先停靠珠江口澳门及屯门(香港)外海海域,因此当时深港的海上物流和运输事业十分发达。
明朝将领汪鋐“屯门海战”打败拥有坚船利炮的葡萄牙侵略者。
明清期间深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海上商业鼎盛,东西方贵重商品交易频繁,惹来海盗出没,其中海盗首领香姑和张保仔名震一时。明末清初海盗战船近千艘,海盗人数近10万人。康熙大帝为肃清打着反清复明旗号、以郑成功为首的集团,实施海禁,将“海界”内迁五十里,以至深港沿海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沿海历史文明几近被摧毁。
晚清鸦片战争后,原与深圳一体的香港(宝安三分-土地)被英帝国主义侵占,同根同源的香港与深圳被迫分开一个多世纪,殖民主义者长期在香港实施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刻意矮化古代香港文明和辉煌历史。
孙中山1900年在三洲田(深圳盐田区)领导的庚子革命,打响了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枪。
这里是华侨出海的地方,同时也是“一带一路”海外归侨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的聚居地。深圳境内就保存第一代海归建设的555幢雕楼,单是龙华区就有114幢。
深港地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奇功的东江纵队根据地,留下不少可歌可泣故事。
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突出尚需重视挖掘文化融合价值
古代深港是海盐、采珠、植香、海产养殖四大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海盐、珍珠都是官办产业,香港九龙至深圳福田、罗湖区同是古代官富场地域,是广东沿海十大盐场之一。
深港地区盛产珍珠,本地珍珠是顶级南珠,南汉时香港大埔吐露港被称为“媚川池”,皇室在此设“媚川都”专门负责采珍珠,在酷政驱使下,以士兵潜水采珠,留下不少血泪史料。
香料是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贵重产品之一,深港两地广植香木(沉香),香港、香山(中山)亦因大量植香、运香、贩卖香料而得名。
深港沿海是古代渔业和海产养殖业的重要基地,深圳沙井、香港流浮山地区还保留一些传统的生蚝养殖,香港留岛南区香港仔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渔港,规模超过日本筑波港。
对香港、深圳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梳理,张来兴认为深港两地历史文化可归纳为四大系列,即:
黄色文化——以历朝大事到南宋最后的帝都为主;
蓝色文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大港、“一带一路”国家海上交通枢纽及海防重地、西方大航海历史、明清海盗海商史实等为主;
红色文化——以民主革命、省港大罢工、港九大队、东江纵队及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等为主;
东江(客家)文化——-以深港客家先民文化历史为主。
关于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应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态度,需要更多的热心和有影响力的政要、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文创企业参与挖掘并创造新的价值。国兴修文,善莫大焉。
深入调查研究和系统地开展挖掘工作,张来兴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所属各地政府支持、组织人力物力去推动,保护大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遗产,这样既能提升地方的文化情怀,又能开拓地方文化复兴产业,对于修补文化断层意义十分重大。我们理应坚定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自信,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助力振兴港澳,以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符号、标识、成果巩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地位,以文化地位赋能湾区在全国至全球的经济地位,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长远大计。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和海外华人要为此应形成共识、不忘初心、协力奋斗。
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