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最近,香港社会围绕一些热点焦点重点问题纷争不断,例如特区政府计划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部分用地建公屋,耗时数年,一波三折,到了临门一脚,剧情又出现反转;又例如有人认为本地劳工短缺情况未见改善,当局决定扩大输入外劳,尤其针对建造业及运输业,准备输入劳工1.8万人,并且放宽26个一般工种容许输入劳工两年,引来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再例如,特区政府就禁止“港独”歌曲一事,入禀高等法院申请禁制令,也引发纷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方的立场似乎都有几分道理,但站在维护香港整体利益的角度看,则可以看出许多道理其实并不成立,因为“小道理”凌驾“大道理”,这显然是不对的。
把维护香港整体利益放在首位,这才是化解纷争的立足点,惟有如此,香港才能提高治理效能,最终令730万本港居民受益。
粉岭高尔夫球场始建于1911年,已有百年历史,球场周边早已成为人口密集、交通设施成熟的市区。球场所属地段是政府土地,业权属于政府,高尔夫球会只是承租人,政府按租约到期收回的32公顷土地,应该是没有多少争议的事情。
2018年,政府花费公帑1,200万元,土地供应小组举办土地大辩论,并进行全民咨询;2019年2月,政府接纳土地供应小组建议,决定收回32公顷土地,其中生态价值较低的9.5公顷用以兴建1.2万个公屋,其余22.5公顷的土地规划为生态公园。
高球场收地之争 显阶层矛盾
香港还有20多万人住在㓥房和笼屋中,另有符合条件的20多万人在等候上楼,可见解决住房难非常迫切。香港城市街道狭窄、绿化率偏低,与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前朝和本届政府都认为,收回粉领高尔夫球场三分之二的土地建设生态公园,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对于香港居民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然而,此事激起剧烈反弹,近来在政府举办的听证会上,出现一边倒的反对收回之声,理由五花八门,大至“削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影响国际城市形象”,小到“水电费”,甚至有人用昆虫的栖息地逼迫港府收回决定,各种声音都有。
众所周知,高尔夫球原本就是一座国际性城市必不可少的体育运动,况且高尔夫会员当中,大都是香港“有头有脸”的工商界人士,会员反对的能量之大,给特区政府造成不小压力,某些政府官员不断“改口”,也使这部“连续剧”不断蹉跎、起伏、拉长。
一方说香港最重要、最急迫的事,是解决住房难,是长期困扰香港的民生之痛;另一方说,高尔夫运动是与香港这座国际大都会相匹配的,很难想像居住在这座城市的高尔夫爱好者,要跋山涉水去外地开打;也有人质疑,为何“非拿高尔夫球场开刀”?
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各方站在自己的立场,对“轻重缓急”的认识不同,凸显阶层之间的矛盾。
自2019年“修例风波”开始流传的“独歌”《愿荣光回归香港》,歌词内容含有已被法庭裁定可构成煽动的口号,该歌曲多次被错误表述为所谓“香港国歌”,在国际赛事中被多次错误播放,对国歌造成侮辱,显然违反了香港基本法和国安法。
特区政府律政司入禀高等法院申请禁制令,禁止被告或其代理人,以任何方式传播这首歌曲,这是特区政府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职责的体现,是天经地义之事,原本没有多少可以争议的空间;然而,却有人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纠缠不休,试图用各自的小“规矩”,压过“维护国家安全”这个大“规矩”。
香港整体上已实现由乱到治,正处于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今年前5个月,香港经济复苏的势头喜人,一举扭转了持续下滑的趋势,国际权威机构普遍调高了对香港202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但须注意,如果不彻底清除乱源,香港的繁荣也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根基不稳,风险巨大,一旦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稍有风吹草动,“港独”势力还有可能卷土重来。
2019年的“修例风波”告诉人们“香港乱了”,除了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绝大部分居民都要遭殃;香港社会安宁了,绝大多数居民都会受益,维护国家安全,也是维护香港的整体利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保国家安全,就是保‘一国两制’,就是保香港繁荣发展,就是保香港的民主自由,就是保香港全体居民的人权和根本福祉,就是保所有外国和内地来香港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
禁“独歌”之争 “稳”是“兴”之基
当下需要厘清“稳”与“兴”的逻辑关系,从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角度,看待禁“港独”歌曲的意义,而不应被细枝末节所扰,迷失了大方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及“不断增强发展动能”理念,讲了一段非常重要、非常深刻的话,“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纷争背后 既得利益难割舍
当下香港已经走出“泛政治化”的泥潭,全社会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治理就会变得容易。习近平告诫香港“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就必须推进改革;要推进改革,就必须破除利益固化藩篱。
须知,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并非易事,哪个既得利益阶层愿意把“到口的肥肉”吐出来呢?因此,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不见得有“刀光剑影”,但“暗流涌动”、“风高浪急”是免不了的。
“修例风波”期间,为甚么会有那么多年轻人上街施暴?而且大多来自基层市民家庭,那些鼓动学生上街的“大佬”们,并没有送自己的子女上街;许多青年学生对“民主”、“自由”一知半解,也说不清“修例”错在哪里,大多数人无非就是借机发泄,因为香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固化,令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无论付出多少辛苦,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命运。
从奋斗变为“躺平”,从“躺平”再到“摆烂”,如果一个社会的年轻人都变成了这样,是非常可怕的!这样的社会哪来的活力?
须懂“有舍才有得” 大处着眼
当下香港社会已形成了必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以改革的手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对于改革,各个群体的主张很多,各有侧重,高见频出,但有一个共同点:“不要动我的奶酪!”平心而论,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
香港长期以来形成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须一步步解决,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经济实力强、公众话语权大的群体,以及肩负治理责任特区管治团队成员,理应有更大担当。特别是对于既得利益阶层来说,要懂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小处“舍”,大处“得”;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近处“舍”,远处“得”。
《狮子山下》唱到:“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细细琢磨,这段歌词并不过时。
香港这条船,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撑。把维护香港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以此作为化解纷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才能形成“最大公约数”,令香港这条船行得更稳、更远。
(作者系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