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近日,本港出现多起命案及暴力事件。 6月2日,一患有精神病男子涉在人流量超高的荷里活商场持刀砍死两名无辜女子。 6月5日,一印度裔女子疑用枕头闷死三个亲生女儿。 6月8日,在港铁彩虹站外行人隧道,一女子遭到一持刀男子的袭击,女子手臂、大腿及背部中刀受伤。 6月9日,在黄大仙商场,一中年男子与一名16岁中学生发生纠纷,涉持餐刀、餐叉追著该中学生。
如果再往前追溯,今年3月29日,在元朗街头发生一起命案,70岁社区工作人员被人当街砍死。这一切,令人对香港的治安倍感忧虑!
上周,行政长官李家超及多名高官均表示对惨剧感到非常伤心及难过。李家超呼吁大家同心协力,多关心身边的亲友,更要保护儿童,强调暴力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更会令问题增加和恶化。
那么,香港命案及暴力事件发生多起,到底有哪些深层次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和反思呢?
情绪疏导是否时刻畅通?
据媒体报导,有邻居表示,疑闷死三个女儿的印度籍女子平日行事较低调,加上言语不通,甚少与邻舍沟通。疑凶丈夫曾经公开求助,结果石沉大海。香港并不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但有可能是因为社区资源不足、服务不到位。犯罪往往在一念之间,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命案发生后,也有不少市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社区没有足够的沟通辅导服务,情绪受困时难以寻求适合的服务。
回顾过去数年,香港的基层治理漏洞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地区组织的服务功能弱化。特别是在“泛政治化”的大背景下,区议会的重心变成了“搞政治运动”,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士愈来愈少,能够静下心来调查研究地区治理问题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最明显的例子是去年第五波疫情爆发后,内地援港的大批物资堆积成山,却不能及时送达市民手中,说明服务市民的链条出现断裂。相比之下,本港的部分同乡会行动迅捷,第一时间把抗疫物资送至同乡手中。
地区治理是一个大课题,其中,社区服务涵盖的内容也很多。比如,如何为残障人士、少数族裔、单亲家庭、失业者、居家长者等特殊群体更好地提供服务?由于这些人士往往心理脆弱,与他人交流较少,不仅需要给予他们看得见的物质上的服务,更需要给予看不见的精神上的关照,需要用“绣花工夫”做一番细致工作。
本届特区政府已经意识到地区治理薄弱,成立了十八区关爱队,又准备重塑区议会,增强其服务功能,还强化地区民政专员的职责。这些施策重点都是对的,还需要更多热心社区的人士主动参与配合。
生活压力是否受到关注?
媒体报导称,在港铁彩虹站外的持刀砍人案,怀疑与商贩解雇员工纠纷有关。而在元朗街头发生的那起命案,怀疑是主谋人的店舖被指每夜“打牛丸”从凌晨1点至5点,严重扰民,屡遭投诉,被害者作为大楼的业主立案法团委员,曾上门交涉。还有,那个涉持餐刀、餐叉追赶中学生的中年男子,仅仅是因为用餐时发生小小纠纷,就大动肝火。
如果从单个案件来看,每一个都具有偶发性特点。但如果一个地方频发命案和暴力事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则应该关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何有这么多人情绪暴躁、走上极端?
有调查显示,过去一年,被访市民感到压力最大的前三项分别是:“抗疫压力”、“家庭经济收入减少”、“照顾家庭有压力”。可以说,压力是引发情绪暴躁的主要因素之一。
疫情三年,普通市民生活得很不容易!香港的优势在于联通世界,疫情令香港与外界隔绝,旅游、零售、食肆、酒店、交通运输等就业岗位较多的行业,遭受的打击最严重。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联系著一个家庭的生计。在疫情头一年两年收入减少,许多家庭还撑得住,时间愈久,日子愈来愈艰难。
现在,疫情结束了,香港经济逐步复常;但要完全恢复元气,还有待时日,许多人的经济压力尚未缓解。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各阶层面对的压力不一样,而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是底线。全社会都应该对基层市民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多多关注。
香港是否暴戾之气太重?
暴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冲突的各方受到更大伤害。却有人选择了暴力手段,这是否说明一个社会暴戾之气太重呢?
香港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法治文明、包容开放是香港的特点。香港也是一个商业社会,商业活动最讲究协商、妥协。但这些年来,在“泛政治化”的背景下,香港社会形成共识的难度很大,“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意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占了上风,“对抗思维”在一些群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2019年持续七个月的暴乱,香港社会的暴戾之气达到了极点,用暴力手段表达诉求、解决问题,成了一种风气,把香港搞得鸡犬不宁、乌烟瘴气。
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社会整体上稳定了,那场“黑暴”也成为记忆;但“黑色记忆”难免会给一些人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至今仍习惯于用暴力手段来处理矛盾纠纷。
社会风气的形成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好风气要形成非一朝一日之功,坏风气要消弭也需要不短的时间。凶杀案和暴力事件多次发生的事实似乎在提醒我们,人们需要从心底里彻底去除暴戾之气,召回相互包容的和谐之气,整个社会才能安宁。
疑闷死三个女儿的印度裔女子住在“㓥房”,相信日子过得艰难。 “狭窄空间”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压抑和情绪暴躁,这也是诱发犯罪的诸多原因之一。
“㓥房”和“笼屋”里至今居住著20多万人,这是香港的一大心病。其实,香港居民的居住条件整体上都不好,住房狭窄,城市道路狭窄,市民的活动空间狭窄。生活空间愈是狭窄,人与人之间愈容易发生纠纷,也容易情绪烦躁。过往,每到“黄金周”,内地游客蜂拥而至,香港的街巷变得拥挤不堪,许多市民心生抱怨,正是因为生活空间更狭窄了。
底层民众能否看到希望?
当然,底层民众面对的困难,不仅是生活空间狭窄,还有就业和创业通道狭窄、上升通道狭窄,等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顺,都会令心理长期压抑,极端情绪容易被点燃。
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看到希望,这个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香港的贫富差距扩大,不能仅仅从经济的角度去看,也不能任凭市场去任意调节,政府应该下大力气解决深层次矛盾,改善民生的效果要尽快显现,才能让底层民众看到希望。香港社会各界也应支持配合政府,大家的事情,要由大家一起来办,每个人都有建好香港这个家的责任和义务。
凶手敢在公共场合持刀杀人,这是对公共安全的最大危害;案发后,警察到达现场很快,迅速制服了疑凶,处置也无可挑剔。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日前向传媒表示,对于有关案件感到哀伤,警方已经全力调查,当局明白市民对治安的关注,警方已加强巡逻,在各方面加强警力。邓炳强第一时间的回应值得肯定。然而,这些都是治标之策。如何从社会治理的层面化解社会矛盾?这才是治本之道。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文章原刊于《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