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最近三天,在维多利亚公园举办“乡情聚香江迈向新征程──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6周年嘉年华”活动热闹非凡,“家乡市集”吸引了大量市民品尝美食;此外,还有购物、非遗展演、亲子活动等,本地消费再显火爆场景。该活动是今年4月启动的“开心香港”活动的一部分。
6月4日,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网志表示,撑住本地消费,是香港短中期、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稳住本地经济大局的主要策略之一。消费券计划和“开心香港”活动是今年《财政预算案》中为巩固本港经济复苏势头的“组合拳”部分,两者相互配合和促进。
笔者十分赞同陈茂波的观点,香港经济复苏需要多方施策,撑住本地消费是重要一招。
本地消费和外来消费如“一体两翼”
疫情过后,许多地方在“拉动消费”上,下足了功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春节期间,为吸引中国游客,泰国副总理亲自接机;今年“五一”期间,“淄博烧烤”走红,无数游客不远千里到淄博吃烧烤。这些都是吸引外来游客消费的经典案例。
外来消费一时热闹,其实也有季节性强的局限之处,往往在“黄金周”出现“井喷”,长假之后则“断崖式下跌”。这种短时间的火爆,往往令当地的接待能力受到严峻考验,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自从内地开启香港“自由行”以来,香港居民对此感受颇深。
如果说,外来消费是“火”,令人看到人山人海的火爆场面,本地消费则是“水”,令人感受到细水长流的“生生不息”。外来消费和本地消费其实是“一体两翼”,要拉动消费,两处都须用力。
为吸引外来消费,特区政府今年推出“你好,香港”活动,向内地和海外游客免费赠送50万张机票,被外界称为“下了血本了!”这一招不仅在内地,在全球都很亮眼,既塑造了香港的好客形象,又会给香港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为刺激本地消费,特区政府今年推出的消费券计划,向约640万名合资格市民每人派发5000元消费券,又推出“开心香港”活动,给市民提供消费机会。为发好消费券,陈茂波可用足了脑筋,光咨询会,他就开了20多埸。他介绍,“发钱”和“花钱”对接,预计可为市场注入约330亿元的消费动力。
从这些招术来看,“财爷”对外来消费和本地消费都十分看重,深谙“消费循环”的真谛,手段老道,措施贴地,值得点赞。
撑本地消费重在解决“三不”
当下,特区政府促进消费的总体谋划是不错的。但从长远来看,仍需坚持问题导向,静心调研本地消费的瓶颈有哪些?对症下药,做出更加长远的谋划。
促进本地消费,关键要聚焦“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便消费”三个问题展开。
“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低,需要增加收入。香港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体,疫情三年期间,香港和内地、以及国外联系隔断,旅游、零售、食肆、酒店、交通运输等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遭受重创,大批打工仔或失业、或处于半失业状态,普通居民手头拮据,“不敢消费”已形成气候。特区政府仍须从两个方向著手增加居民收入。一是延续疫情期间的纾困政策,令相关企业和困难居民“缓口气”;二是对提供就业岗位较多的行业应加大支持力度,令普通市民能得到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
“不愿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令人满意的商品和消费场景,需要推动消费升级。疫情前,本港居民每年出境消费的数额是不小的数目,这其中除了部分“刚性支出”外,有些是因为本港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因此,撑本地消费须从两手著力。一是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令市民足不出港,即可买到心仪的商品;二是打造消费新场景,刺激市民的消费欲望。比如,主要由全港26个省级同乡社团主办的“家乡市集”如此火爆,恰恰是迎合了很多市民长期未能返乡探亲的思乡之苦,找准了本地消费的“兴奋点”。
“不便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便捷的购物方式和物流配送,需要改进服务。与内地相比,本港网上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有较大差距。香港交通方便,长期以来,许多市民习惯于到实体店购物。但也要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网上购物。香港应聚焦“消费便利化”改进服务,不能让这些年轻人的订单流失。
大气候有利本地消费回暖
从宏观上看,本港今年的经济形势好转。首季实质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2.7%,终止了连续四个季度的跌势。综合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和特区政府的分析,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在3.5%至5.5%之间。这意味著今年香港经济将走出低谷,为本地消费提供支撑。
再从微观上看,本港的许多行业正在复苏。香港旅游发展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访港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5月份内地及东南亚旅客人数已恢复至疫情前的六成以上。零售销售货值以至食肆收益都已回复到2018和2019年同期约九成的水平。
还应看到,香港恢复对内地、对国外的联系仅半年时间,香港在金融、贸易、航运,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正在逐步复苏,复苏的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一旦这些行业完全恢复到疫前水平,对香港经济活力充分释放,会为增加市民收入提供更强支撑。
总之,经济大气候改善,令市民的荷包变得“丰满”。今年前5个月,本港2至4月失业率已下降至3%,是自2019年第三季以来的最低水平。反映整体住户收入情况的每月住户入息中位数,今年首季实质升2.1%,也呈现出上扬趋势。这都是撑住本地消费的有利因素。
撑住本地消费亦是长远策略
尽管大气候对香港的本地消费回暖十分有利,但我们不能“跟著感觉走”,仍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从长计议,把“利好”的因素做大,把风险的因素降低。
第一,搭乘国家发展快车,快发展、强支撑。今年一季度,内地经济增长4.5%,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今年 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继续成为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引擎——这一预期水平较去年10月发布的报告上调了0.8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特区政府高官频繁到访内地,香港与大湾区广东一方也互动频繁,签署了多项协议,体现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子明显加快了。香港应继续保持这种好势头,搭乘国家发展快车,把香港经济整体上做大做强,这将为增加本港居民收入提供支撑,从而使本地消费长盛不衰。
第二,看到国际局势不确定性,防风险、补短板。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慢至2.8%。再看看国际政治局势,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打压和围堵,“脱钩”“断链”之声此起彼伏,这种以政治立场左右经济形势,甚至不惜破坏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体系和贸易规则的做法,必然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这也是香港经济复苏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香港需要检视经济领域的不足,防患于为然。
撑住本地消费是香港今年上半年的稳住经济大局的主要策略,其实也应成为长远策略。因为,本地消费不仅体现了经济活力,也折射出本港居民的幸福指数,这件事做得好,有经济和民生两个效益。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来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