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美荷楼早有耳闻——其有早期公共房屋、历史建筑活化项目、热门青年旅社、公屋博物馆等印象标记。因这好奇,数年前我就游览过美荷楼生活馆,在后院餐厅吃饭、茶座聊天,在装饰物相框拍照打卡。今年年初的一个下午,我再次来到美荷楼参观探寻。
文| 香港 严菌子
活化前后的美荷楼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典范项目
美荷楼位于香港深水埗区石硖尾邨。搭乘港铁到深水埗站,穿过桂林街,来到车水马龙的大埔道,就看见两排6层高、米黄色调的楼宇,中间相连成为H型,建筑上有大大的41和美荷楼字样。
深水埗是二战后新移民到香港的主要落脚地之一,当时港岛和九龙为数不多的楼宇难以容纳新增的人口,于是人们用木板树皮等搭建简易的住屋,称为寮屋。1953年石硖尾发生大火,导致居住在寮屋内的5万多居民无家可归。之后香港政府在邻近山边兴建多层式大厦(“徙置大厦”)安置灾民,可以说是公屋的邹形。自此之后,一代代公屋伴随著香港人的生活。美荷楼是至今唯一留存的“H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厦,在70年代经历改建,至今已近70年历史,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
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成立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同年公布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致力活化善用历史建筑、为它们注入新生命。该计划物色合适的历史建筑,邀请社会非牟利机构以社会企业形式使用,提供服务或运营,在保护历史建筑,发挥历史建筑历史价值的同时,令社区受惠。
美荷楼作为第一期即入选该计划的历史建筑之一,于2013年活化为YHA美荷楼青年旅社,成为香港闹市区独具特色的青年旅社,并开设公屋博物馆——美荷楼生活馆,展示1950年代起香港的社区发展、生活环境变化和人文面貌。美荷楼活化项目是已经推出六期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典范之一,于2015年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
美荷楼生活馆展示的美荷楼模型(作者供图)热门城市青年旅社与社区和谐相容
将楼高6层的公屋建筑活化为青年旅社,不仅在建筑物保护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建筑原貌,而且与原来的使用功能相衔接,较好地保育和利用了建筑物。活化之后的美荷楼,作为处于闹市区的青年旅社,成为各地背包客热门打卡地。美荷楼距离深水埗港铁站步行约6分钟,周边充满热闹的市井气息,各种商品食物应有尽有,背后有嘉顿山,有步道可以散步。附近还有石硖尾旧工厂大厦活化的项目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不远处还有二级历史建筑北九龙裁判法院。
作为石硖尾邨第41座,活化后的美荷楼与石硖尾邨众多公屋建筑和谐相容。如今的石硖尾邨,仍然是香港最大的公共屋邨之一。楼宇大多数以美字开头命名,美亮楼、美贤楼、美笙楼、美菖楼等等,既有几十层高的新式公屋大厦,也有70年代兴建的旧长型大厦,有组合社会房屋,也有建于50年代的美荷楼,形成了石硖尾公共屋邨多元包容、错落有致、新旧交替的公屋社区形态。穿行在石硖尾的大街小巷,有形态各异的建筑物、各色大小店铺、各类康乐和社区服务设施,更有各行各业辛勤劳作的人们。
我在登记处看到刊物《四十一报》,随手翻看,好些文章介绍深水埗社区历史文化,描述当地人口述历史,十分生动贴地。其中2期刊物,介绍社区骑行和步行路线,例如深水埗区单车骑行20分钟路线,途经石硖尾邨、大坑西邨、大坑东邨、南山邨、白田邨,能体验到每一个公共屋邨都别具特色。
美荷楼生活馆展示的当年公屋居民做饭场景(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公屋文化探知馆:盛载港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回忆
在一楼绕了一圈,来到这次参观的重点——美荷楼生活馆。美荷楼生活馆在整个建筑物前部一侧,一楼为当年公屋社区生活场景展示,二楼为还原的公屋单位展示。
下午3点,恰好有一个公众导赏团,大约十多位游客,有几个小学生和家长,还有几位老年人,我马上加入。原来,该馆在去年全部重新布置过,与之前相比有了一些变化。以前,展馆一开始就介绍石硖尾大火,还有一个模拟影片,现在则变身为介绍早期港人公屋社区生活场景。
一楼社区生活展示区采用历史照片和实物一起展示当年生活,并按照当年社区生活内容分为多个栏目,例如“食肉蔬果”、“粥粉面饭”、“油盐酱醋”等,反映当年居民一日三餐的日常生活;又如“烦恼三千”是当年理发场景,“珍惜点滴”是当年食水极度缺乏情况下的排队装水场景等。
在“肉食蔬果”栏目,导赏员在一幅照片前面停下,照片上从楼上用绳子吊著一个篮子,导赏员问观众们,这个篮子是作什么用,观众纷纷猜测和回答,终于有人答中,这是从楼下将购买的肉食蔬果等提上楼,省去上下楼的麻烦。钱、物放在篮子上上下下,有没有被人取走的担心呢?没有,导赏员说,大家都是邻里,互相熟络,在艰苦岁月里守望互助。这也令我想到另一个深远的历史背景,对于当时香港市民面临的物资问题,祖国内地一直关心和高度重视,在当时内地也一样物资缺乏的年代,通过“三趟快车”每天将鲜活食材供港。
在“珍惜点滴”栏目,导赏员讲解了当年缺水的艰苦状况。当年食水缺乏,限时供应,人们排队取水;现场展示了木桶、铁皮桶、铝制盆等当年各种盛水器具,还有仿制的当年取水提示:“三点半开始摆桶 请带凭证排队 每人轮水一担”,可见用水之艰难。这同样令我想到,也是在祖国内地的关心重视下,花费人力物力修建东江水供港工程,才彻底解决了港人用水问题。其他还有文化传承、欢乐天地等栏目,介绍当年的传统文化和娱乐生活。
来到二楼,这里大致保留了原来公屋单位的原样。其中有一个照片加实物的当年厨房的展示,据导赏员介绍,当时美荷楼没有厨房和洗手间,所有单位为背靠背的单位,没有窗户,两边外围走廊既是入门过道,也是居民煮饭的地方。照片上一个小女孩在走廊炒菜,炒菜锅差不多有小女孩胸口高,可见当时条件之简陋和艰苦。
尾声
参观完毕,时间已近放工的傍晚,远处笔架山黛色隐隐,山下人影绰绰,回想一天的参观,我不禁想到,无论艰苦的50年代,辉煌的90年代,还是近年来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人的团结奋进从来没有停歇。香港的近现代史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是一朵奇特的浪花,香港人的奋进不止,也至始至终地与中华民族奋进的洪流汇聚在一起,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
(作者系香港自由撰稿人,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