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华伦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作为世界著名男高音之一,自1987年在欧洲初踏台板后,他的足迹遍及多国舞台,担演的歌剧角色超过60个,多年来载誉无数,传为佳话。莫华伦2021年分别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及香港演艺学院颁授荣誉博士学位、2019年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大学院士衔、2018年获意大利政府颁发“意大利之星军官勋章”及2008年“意大利团结之星骑士勋章”、2008年获法国政府“法国艺术骑士勋章”、2010年荣获世界杰出华人奖、2016年荣获北京市第二届“京华奖”……这些荣耀不仅跨越了时间、地域和语言,更超越了歌剧表演的范畴。
莫华伦于2003年创立香港歌剧院并担任艺术总监,不仅将歌剧艺术带给香港观众,同时著力培养本地音乐家,为年轻一代提供教育计划。他还是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和北京音乐节的顾问,并获委任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莫华伦致力促进大中华区的歌剧艺术交流,分别出任福建大剧院和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艺术总监、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西南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今年3月,莫华伦联袂多位来自香港与内地的歌唱家在北京中央歌剧院举行“狮子山下”庆典音乐会,以美好的歌声表达对国家、对香港的祝福。初夏5月,他又在香港参加“国风国韵飘香江”系列演出,以音乐搭建友谊的桥梁,诠释民族歌剧交融之美。在分外忙碌的排练间隙,本刊记者采访了他。
文|本刊记者 冯琳

歌剧是世界认同的国际性文化
记者:歌剧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西方舞台艺术,作为世界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您是怎样以歌剧为媒介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
莫华伦:歌剧是西方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种表演艺术方式,因为歌剧里面有灯光、舞台、布景、服装、演唱、音乐等等元素。歌剧在拉丁文中的来源“Opera”,其实就指工作,我们中国人翻译过来叫“歌剧”。到今天,歌剧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表演艺术方式,这种国际性文化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不只是意大利的或是法国的或是德国的,它在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在某种程度上,歌剧的表演形式可以代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方的文化水平。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个地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民族的东西,都有各自特色,而歌剧是代表著国际性的文化来表现某个地方的文化水准。就好像世界各国每四年参加一届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展现那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其实歌剧、交响乐、芭蕾舞这世界三大雅艺术,跟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是一模一样的。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民族的东西,其实没什么好比较的,我有我的、你有你的,各有千秋。
现在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歌剧视作最高水平表演方式,我认为自己肩负著一份使命感,所以我一直在香港特区、在整个大中华区推动歌剧文化,目的就是希望把这一国际性文化带到我们普罗大众里边,并且希望通过这种国际文化交流也带动我们中国自己的民族的原创歌剧。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莫华伦:文化跟政治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打压中国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更难。难,不等于不做;怎么样做,就得计划好。歌剧是世界认同的国际文化,我们就可以先从这种国际认同的文化上“走出去”。比如说,中央歌剧院、国家大剧院和我们香港歌剧院要去世界巡演两部歌剧,可以先演一部经典的《茶花女》,再演一部经典的中国原创歌剧,这样外国观众会比较容易接受。
西方是在意识形态上打压中国,所以要冲破意识形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好好动脑子。如果只是拿那种慰问华人华侨的类似艺术作品出来,可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不够大。
所以我是主张国际政治与文化、歌剧、交响乐一起“走出去”,这样才更加能够达到目的。首先要让人家认同你,要知道哪些东西他们不会有抗拒感、他们能听得懂,然后你再一步一步把这个局面打开。就像我们在国外做过一场演出,上半场唱的都是经典的西方的歌剧选段,观众都听得懂,下半场再给他们唱我们中国的民歌或者现代歌曲,这样对方非常能接受。这是我们成功实践过的例子,我想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可以试试先按我们成功的例子走吧。

香港亟需新建当代最先进歌剧院
记者: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您认为香港怎样能够扮演好这个角色?
莫华伦:香港作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在国家“十四五”规划里有了新的定位——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我认为香港必须把歌剧这一文化艺术发展好,要能够让人家想到香港除了金融以外也有文化。
在这方面,香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缺少艺术表演设施。回归26年了,到现在香港连一座新的歌剧院、一间新的音乐厅都没有盖成,只建了一间大概容纳1,000人的剧院,可是在里面演不了歌剧,只能演戏剧。
香港文化中心从1989年建成到现在,它的设施已经落后于很多世界最顶尖的歌剧院或音乐厅了,也远远落后于粤港澳大湾区里的其他内地城市。大湾区里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一座比较新的综合剧院,像深圳有非常好的歌剧院、音乐厅,珠海有歌剧院,广州有歌剧院,可以说在这方面香港是最落后的。
为什么建剧院这么重要呢?比方说,明年我要在香港举办一场大型音乐会,可即使我现在就去预定明年的场地也很难订到,因为全爆满了,因为香港只有一个文化中心、只有一个音乐厅。所以香港的表演场地设施目前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样贯彻落实好“十四五”规划,怎么样把香港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我认为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要建好,才能够达到目的。如果只是空谈要做什么做什么,可是我连演出场地都没有,怎么能做成呢?我希望香港特区政府能够对此重视起来,要建一座当代最先进的歌剧院或音乐厅,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歌剧和古典音乐更好地推广开来。
记者:除了硬件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怎么考虑?
莫华伦:我们香港歌剧院到今年已经成立20周年了,我在一直推动歌剧在香港的发展,同时培养本地的青年歌唱家。我们也会常常去学校演出,向中小学生介绍什么是歌剧文化,目的就是让他们得到文化内涵的培养与提升。
香港有几所院校专门开设了音乐专业,像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专业内容包含声乐、器乐、管理方面都有,而且院校里有非常好的设施。但是这些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却很难,毕竟香港的专业乐团只有两个,香港甚至连一支专业的合唱队都没有,我们香港歌剧院毕竟是非牟利团体,我们现在一年只能做三部歌剧,所以香港能提供给年轻音乐人的演出机会不多。
我组建了一支合唱队,许多队员白天为了谋生做其他工作,到晚上才过来排练演出,很辛苦。其实那么多届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或者其他院校的音乐系学生,完全可以组成一支非常好的专业合唱团。你看在深圳有专业合唱团,上海也有专业合唱团,在北京有无数支专业合唱团,香港在商业等各个方面有这么好的基础,可却没有组建一个专业合唱团。
为了给年轻人多提供机会,我们香港歌剧院专门设立了青年培训计划,已经培训了22位年轻的歌唱家。我们给他们开设大师班课,给他们机会跟国际著名歌唱家一起同台演出和交流。我们在香港组建了自己的乐队,乐队里有60多位年轻人,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年轻音乐家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记者:近年来随著一些综艺比赛节目的热播,很多内地年轻人对歌剧、音乐剧兴趣浓厚,您如何看待歌剧在内地的发展普及?
莫华伦:内地现在每年有几十部原创歌剧,很多都是用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唱法,但它的模式是歌剧形式,和京剧、昆曲、粤剧这些民族戏曲完全不一样。
其实在内地,歌剧还不是最流行的,最流行的是音乐剧。音乐剧是从歌剧衍生出来的一种比较近代的表演方式。我认识很多内地的年轻歌唱家,他们有很多都是学歌剧出身,然后再转唱音乐剧。我觉得这些比赛节目有比没有好,虽然不是歌剧,是音乐剧,但毕竟歌剧更加难训练、更加难制作,而音乐剧也是得由经过训练的声音才能演出的。如果你没有训练过,没有培训过,你是唱不出来音乐剧的。音乐剧也是需要功夫的,要有功底的。所以大众喜爱音乐剧是一个好现象,起码现在先把音乐剧带出来了,希望以后还有比赛可以真正把美声的歌剧的声音带出来。
业内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音乐金钟奖,还是比较有局限性,主要是由大专院校的学生参加,不是人人都能参加的。现在很多其他类型的音乐比赛是培养年轻人的机会,能激发他们,所以我是赞成此类比赛越多越好。
记者:您有什么成功秘诀分享给这些年轻后辈吗?
莫华伦:我认为其实现在很多中国年轻的音乐家,在世界上都有很好的成绩。现在的年轻一代音乐人可以去国外留学,也有很多外国艺术家来中国交流,各方面条件真的很好,他们要学习交流有很多渠道,比我们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容易太多太多了。他们现在有很多机会,只要好好努力都有机会。当然,要去奋斗才可以,不能偷懒,也不能投机取巧,必须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有智慧而且很勤奋的民族,所以中国人在世界上各个领域都有所成就。
通过音乐文化交流增进两地了解
记者:今年开始您多了一个身份——全国政协委员,您希望在这个新的平台上发挥哪些作用?
莫华伦:今年我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提案,内容是关于如何加强港澳台青年人与内地交流,包括怎样吸引更多的香港年轻人来内地了解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发展。我希望不同地区的年轻人要多交流,比如演出、互访。这些实质的落地的交流、演出等等形式,可以给年轻人很多机会,让他们通过音乐通过文化交流来了解各地发展,这是最好的。
记者:身兼多职的您现在的工作计划是怎样安排的?会感到忙不过来吗?
莫华伦:各方面都可以平衡一下吧,没问题的。我在香港基本上就是一个制作人身份,反而演出比较少,有意把演出机会都留给年轻人。我在内地有许多身份,我担任著艺术总监、顾问、教授。我到北京基本上就是演出,包括去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在国家大型文艺活动演出,以及去国家大剧院、中央歌剧院演出。我还有去内地其他一些城市参加活动,国外也会去,我最近才在新加坡和巴黎开了音乐会。
因为年纪长了,所以我现在主要还是以制作人工作为主。我另外做的一部分主要工作是在全国一些院校开设大师班课,也是为了教育下一代,给他们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吧。
记者:除了歌剧,您还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吗?
莫华伦:没有,我的一生就献给歌剧了。
记者手记:
本次采访原想更多了解一些莫华伦先生的人生故事,然而实际访谈中,谈自己,他惜字如金;谈歌剧,他滔滔不绝。他强调个人经历已和传媒讲述很多,他希望能让政府和公众更多关注歌剧的发展。诚如莫先生所言,“我的一生就献给歌剧了。”这也是为何本文虽未细描其人生,却择此为题。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6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2/uem3gjmpfeQDSno2R4NgdnsWQtYWJtZFJyA.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