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化、出生率长期偏低,加上近年港人移居外地增多等缘故,以致劳动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数量下降。随著疫情过去,社会及经济复常,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重新浮现出来,不同行业都出现人手短缺和招聘困难。有鉴于此,我于今年4月20日立法会会议上提出一项议案,促请政府除了积极培训本地人才和吸纳外来人才,也要尽快为不同行业和工种输入劳工,尤其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人力资源流动,以补充香港劳动力之余,也藉著大湾区“9+2”城市的优势互补,达至互惠共赢,区内城乡均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 邵家辉
我主要建议参考澳门的做法,推出“输入大湾区人力计划”,容许获批工作签证的大湾区内地城市居民即日往返香港工作地点与大湾区居住地。当日议案经修订后,在65位议员支持、9位反对、4位弃权下获大比数通过,反映众多议员所代表的不同业界都广泛有相同诉求,就是希望尽快扩大输入人力,纾解劳工短缺的燃眉之急。
“有生意无人手做”
举几个例子,建造业议会早前估计缺1万至1.5万名工人;航运交通界易志明议员估计海陆空三方面共缺10万人;饮食界张宇人议员说其业界缺4万人;我的零售界朋友也反映业内随时缺三四万人;其他行业如资讯科技、会计界等同样纷纷表示缺人,旅游界更不用说,今年2月便有3,000人组团从深圳来港打算旅游消费,但因香港没有足够导游、司机等人手接待,终要即日打道回府。
事实上,恢复全面通关以后,客人确实愈来愈多,但由于商户人手不足,往往“有生意无人手做”。人手短缺下,商户的经营成本和压力固然大增,更严重的是现职员工相当辛苦,随时一个人要做两份工作,以致士气低落、流失率高,形成恶性循环。留下来的员工愈来愈辛苦,也少不免影响到工作和服务素质。不少连锁店唯有“缩更、缩铺”,缩短营业时间,甚至暂停营业、关闭分店。长此下去,这会影响香港购物天堂、好客之都的形象。而且市场供应链环环紧扣,当零售业有困难,之后就会像“倒骨牌”般连带影响批发、进出口、运输、广告等不同行业,层层推延,最终加剧整体经营成本和压力,以致物价飚升,损害民生和香港竞争力。
人力资源是增强发展动能要素
习近平主席去年“七一”期间视察香港发表重要讲话,向我们提出四点希望,其中之一是要“不断增强发展动能”,表明“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香港如何增强发展动能?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固然是一大要素,而对接大湾区正是出路所在。
恢复全面通关以后,客人确实愈来愈多,但由于商户人手不足,往往“有生意无人手做“。图为建筑工人在会展港铁地盘工作(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份子,跟内地9个城市有“近水楼台”优势,让两地人力资源便捷流动,可释放出大湾区的整体经济潜力,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参考澳门,当地大概有37万劳动人口,约四成为外地雇员,来自内地的就超过10万人。据报道,估计约85%内地雇员住在珠海,他们持有蓝卡(即外地雇员身份证)每天限往返澳门一次。我相信香港只要做好过关安排,一样可每日多容纳数万以上来自深圳、珠海等地的同胞来港工作,这样既可迅速回应人力需求,又不致加重住房压力。
当然,就保障本地员工就业机会而言,建议政府可实施配额制,为每个行业设定输入劳工上限,而有关上限应低于业内所缺人手数目。举例来说,零售业现缺4万名人手,输入劳工上限应低于此数,以维持市场上有一定人手需求,保障本地员工就业、升迁和合理加薪的机会。同时,政府可要求企业以本地员工薪金中位数引入人手,以免压低本地员工薪金。薪金相若下,相信香港企业多会先尝试聘请本地员工。此外,政府又可将工作签证设限两年,若日后香港市道不景、失业率回升,便停止续发签证,让外来劳工返回原居地,以保障本地员工优先就业机会。
人力流动 资源共享
大湾区内地城市有约8,000万人口,不仅较香港700万人口多出10倍有余,而且其年龄结构较香港年轻,如邻近的深圳和珠海分别有八成和七成半人口为15至59岁,60岁及以上的仅占5%和10%。反观香港,出生率既为全球最低,又是全球最长寿的地方,故人口结构日趋高龄化。香港现时15至59岁人口只占六成,60岁及以上的则达两成半以上,如没有年轻新血补充,劳动力难免持续下降。
推动大湾区内部的人力流动,打破地域限制,有助促进城乡间的资源配买和区域协调发展,平衡城乡之间的人力供求。图为4月17日,参与“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的广东省医护人员抵港,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范鸿龄(右四)等在高铁西九龙站迎接(图:新华社)故此,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劳动力供应相对较为充裕及具活力,可成为香港新增劳动力的来源地;与此同时,内地不少青年人亦有就业需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16至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20.4%。若香港引入大湾区人力,一方面可补充所需劳动力,另一方面亦可为内地一些求职的同胞包括青年人提供工作岗位,可谓互惠互利。
而且内地雇员即日来回香港工作,将在港赚得的工资带回居住地或家乡,可改善他们和家人在当地的生活,其生活消费同时有助城乡经济。日后即使香港可能因应本地失业情况而停发工作签证,那些同胞也可将在香港这个国际城市获得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带回内地,相信亦有助城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协调、开放、共享,而更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能促使大湾区各地产业加快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大湾区内部的人力流动,打破地域限制,有助促进城乡间的资源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平衡城乡之间的人力供求。拥有相近文化背景的大湾区同胞融入香港本地生活,可进一步促进区域融合,让更多人员参与到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香港与其他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国家对香港的期望。香港若能引入大湾区的人力资源,可起到优势互补互惠、有益大湾区以至国家整体发展的作用,实属一举多得。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