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结瑰宝,传承发扬,贯穿历史长河,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觑。中国传统音乐按内容和形式可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处在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阶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建设尤为重要。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文化精髓,已成为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使学生能更有信心与世界各民族平等对话和交流,争做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国民。

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内涵,能增强学生国民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华儿女身份的象征。它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西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记录了人类社会变迁和历史更迭。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沉淀,可以追溯到世界上已发现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距今已有8,000年。春秋战国末期荀子《荀子·乐论》中提到“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和礼仪制度。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文化的传入,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为盛唐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万国朝贺,将文化交流推到新高度做了铺垫,都记录了中华儿女的文明文化。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文化史的缩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文化,正视历史。又以一种具有艺术性且更鲜活的方式去聆听中国传统音乐,能促进学生与历史文化的连接,从而加强学生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传统音乐地域特色鲜明,透过感受万里山河,能激发学生家国情怀。歌曲是传统音乐的基础,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形成多种地方文化,风格迥异,音乐特色独树一帜。中国民歌数量众多,按照形式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侗族的“大歌”、内蒙古“长调”、西北的“信天游”等音乐形式丰富,山西民歌中的“开花调”,甘宁地区临夏的“花儿”,福建的“南音”等,透过聆听不同地方的民族音乐,可以感受地方特色。北方明清流行鼓词类说唱音乐,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南方则盛行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通过展示这些传统音乐作品,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特色和风土人情,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培养出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爱国主题,能让学生体会爱家爱国的深刻含义。有针对性的选择曲目,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含义和内涵,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领悟曲目的丰富内容,培养素质情操。比如中国传统音乐名曲《二泉映月》,作者刘天华正值国家动荡年间创作该曲,其内容真挚朴实,情绪饱满,将底层人民无尽的幸酸与悲哀融入作品,娓娓道来。通过解读作品背景,在感受悲痛的同时,能使学生意识到国家安定的重要性,融入对祖国统一的渴望。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在吸收传统琵琶“武曲”的基础上,注入了少许新音乐风格创作,展现了战士们不畏牺牲的英勇气概,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从而引起华夏同胞的共鸣,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孔子在《韶乐》中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音乐作为对社会最具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强调其娱乐价值,重要的是对人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影响,具有人文教育的意义。中国传统音乐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对国族身份的认同,并激发其爱国情怀,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使中华民族更有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本文作者创知中学校长、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黄晶榕博士
本文作者创知中学杨立群老师(实习)(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获授权发布)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1/v4bo52EO5Hi1NzIW88IScwf6GOficMUXPrH.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1/38KOR9kKwZza2PN39iO2GCxeirXHgkcbpp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