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Simon Lichtenberg: China is a vibrant country
编者按:
李曦萌(Simon Lichtenberg)来自丹麦,1987年,成为复旦大学的第一批国际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进修结束后,他回到丹麦完成学业。1995年,李曦萌回到中国经商,并创办了特雷通集团,引进北欧家具至中国市场,成为推动中国进口家居行业发展的第一人。此后,他扎根中国,积极担任各类民间商业、跨文化交流、公益服务等职务。作为一名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丹麦人,李曦萌积累了对中国发展的深刻见解,对中国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专访。李曦萌分享了他眼中的中国十年的发展变化,和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与认识。
文|本刊记者 刘雨桐
与中国的30年不解之缘
记者:您已经在中国生活30年。最初是什么原因令您选择中国?
李曦萌:丹麦是一个面积较小、人口较少的国家,所以这里的人们普遍会学习除本国语言外的其他语言,以与外界更广泛地交流联系。大多数丹麦人除了母语丹麦语,还懂德语、英语和法语。
就我而言,我本身就对语言感兴趣,因此想学习一种最复杂、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以便去到那里最大的城市,去那里最好的大学,所以毫无疑问我选择了中文。1987年,我飞越太平洋,落脚上海,满怀热情地决定去上海最好的大学读书。之后的故事说来有趣,我问酒店前台:“上海最好的大学是哪所?”,前台说出的第一个大学名字是复旦大学,我便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这所大学。想来也很好笑,我甚至没有仔细地查证,大概这就是我和复旦大学之间的不解之缘。在复旦大学,我沉浸在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中。完成学业后,我短暂离开中国,后又回到上海经商。也是在上海,我邂逅了令我著迷的女孩,后来她成为了我的妻子。
回首过去,我在中国已经扎根30年。在中国,我接触到全新的语言、文化和多重机遇。正是在这里,我爱上了中国。
中国在持续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记者:您认为最近这十年里,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曦萌:这十年里,中国在政府纪律、营商环境、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系统的纪律得到了加强,大量的腐败被根除。“八项规定”很大程度改变了地方政府的作风,显著提升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密切了官民关系。政府工作人员获得“店小二”的新头衔,更加专注于解决人民问题。人民不需要取悦政府,政府服务在人民身边。作为企业代表,我深刻体会到各级政府认真倾听企业声音,及时解决企业问题。然而,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是,政府人员在严厉惩罚面前害怕犯错,而表现消极。因此,不断优化治理体系也是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推动机构改革的初衷。
在营商环境方面,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在过去十年间大幅提升。中国政府在建立公平的商业竞争环境方面更加专业化。以环境治理为例,10多年前,根据我们公司内部的污染处理规定,我们必须遵循非常严格的环保要求,但一些竞争对手却在例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等环保环节上偷工减料。过去十年间,环保法律法规以及执行都愈加严格,令每个企业都需符合同样的环保标准,这对环境治理和公司间公平竞争都是一件好事。
在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方面,中国在过去十年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20年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已经实现。我个人也参与了扶贫项目,与四川的布拖当地政府合作开展扶贫工作,为四川大凉山彝族幼儿园的4,300名儿童提供帮助。作为亲自参与脱贫攻坚的一员,我可以说见证了中国扶贫的重大进展。中国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虽然贫困没有完全消除,但期间7亿人脱离了贫困,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从未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总体而言,过去十年中国各地发生了惊人巨变。对我来说,中国在持续不断地朝著好的方向发展,因为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发展迅速、新鲜事物不断的国家,这也是我选择定居在这里的原因之一。
中国寻求以友好方式传播积极影响
记者: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是什么?
李曦萌:“一带一路”倡议意在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更紧密联系,并将通过更系统方式与其分享资源,包括贸易路线、新港口和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等实际事物的共享,以及商业、创新、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共享。
然而,一些人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中国式帝国主义,并臆想中国试图通过该倡议征服世界其他地区。纵观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国从未有过帝国主义行为。早在欧洲殖民非洲的一个世纪前,中国航海家、外交官郑和便到达非洲进行贸易和货物交换。七次大规模远洋航海,240多艘海船,却没有任何侵略或海外殖民发生。中国从未寻求接管任何其他国家或推广自己的政治制度。相反,中国寻求的是保护和发展自己,同时以友好、非侵略的方式传播积极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国际社会需要消除误解并明白,“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帝国主义殖民其他国家的战略计划,而是进一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互利共赢的倡议。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带来了极大挑战,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应对危机。中国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广泛的国际合作,已将新冠病毒感染的死亡人数最小化。尽管在疫情后期,中国因疫情而实施的限制措施对经济合作和交流产生了影响,导致一些跨国公司总部不便来中国考察而错失机会。
此外,大多数外国记者因隔离政策,在过去三年鲜少来中国实地考察,导致西方媒体以片面的眼光负面描绘中国。疫情管控措施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和政治分歧。因此,如今,希望大家来中国亲眼看看。人们应该来中国学习、倾听和了解中国所做的和正在做的事情。
中国市场对丹麦投资者最具吸引力
记者:您认为中国在什么方面最吸引丹麦投资者前来投资?
李曦萌: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投资,中国市场对于丹麦投资者都是最具吸引力的。这与20年多前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时不同。当时,中国制造业向全球市场开放,许多公司来到中国完成生产制造,中国制造能力一度成为国外投资者主要吸引力。近年来,中国市场已经足够成熟,许多过去在中国为其他市场制造产品的公司,现在都在为中国制造。
随著进一步的发展,尽管中国的市场仍是最吸引丹麦投资者的因素,与此同时,中国的前沿科技和创新能力在许多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亦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电动汽车(EV)领域,中国品牌领先于特斯拉以外的许多其他国家品牌。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很可能成为未来全球创新和制造中心。
记者:2015年,丹麦申请成为第一个北欧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成员国。可否谈谈中国与丹麦的经贸关系?
李曦萌:丹麦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自1950年成为与中国建交的第二个西方国家以来,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丹麦也是目前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唯一的北欧国家。根据《中丹联合工作方案》,双方将在航运、能源、服贸和医疗等传统领域继续巩固合作,并进一步提升规模和水平。2020年《中丹联合工作方案》的更新体现了丹麦对与中国长期合作的承诺,也是两国强有力的双边关系的佐证。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广泛合作搭建了大框架,其中的战略发展协议融入其中。总体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丹两国深化合作、共同促进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