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获学校或团体邀约讲述“两会精神”,讨论的热门话题包括“如何加强青少年家国认同”、“如何让青少年更好走入大湾区”及“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从教育角度看,“青少年为本”的前提是十分重要,少年强则国强,但要在“一国两制”的香港实践,却是求索之路漫长。
笔者认为,推动国史教育,既是大局观,亦是青少年要面对的重要教育议题,是“一国两制”向前发展的关键,是身份认同与向心教育的永续篇。
作者日前出席两会精神分享事实上,青少年的国民向心教育根本就在国史教育,不知唐宋元明清乃至苦难延伸逾百年的近代中国,以及新中国全民如何踔厉奋发,又怎样理解“国学”5000年以来文化潜藏的韧力,并由此衍生的精神与价值,面对种种挑战,屹立于世,创造世界独特的中国文化与文明?不从国史了解,怎理解“弱国无国防也无外交,瓜分豆割任人来”的民族伤痛,从而明白“国安”是何等重要?因此,国民教育的根本就是国史教育。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屡屡提出根深才能叶茂,历史文化的认同,是国民身份与价值最深层次的认同。历史在说话,1984年,邓小平会见英国时任首相戴卓尔夫人,曾言︰“再过13年(即1997年),再过50年(即2047年),会更加证明‘一国两制’是行得通的,人们担心中国在签署这个协议后,是否能始终如一地执行。我们不仅要告诉阁下和在座的英国朋友,也要告诉全世界的人,中国是信守自己的诺言的。”习近平于回归25周年公开郑重的宣示:“‘一国两制’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这些重视历史的发言,当要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成为青少年的重要国史教材之一。

回归第二个25年已启航,笔者认为要加强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向心教育乃至促进青少年更好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准备,其中重要一环,是国家教育部与香港教育局应主领,联合香港各级学校与民间组织拥抱家国情怀,从幼稚园到大学,全方位重视国史,守着“不焦躁”、“不懒惰”、“不能回避问题”的教学专业态度及方向,推动国史教育,让年轻人对国家历史文化从自知到自信,再到自豪,用心唱出“我的祖国”。
本文作者:何汉权,现任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教育评议会会长、香港风采中学校董。主要从事学生成长、教学专业、国史教育及社会情势研究领域工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获授权转载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5/25/JoNxJPcpE8PaODknWCM34YuxTpPhlTfemyW.pn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5/25/G1WT432NBdPTXxTAsuvooeWrOHTVolcmKX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