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是香港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数字显示,2021年服务行业占本地GDP 93.6%,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即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业支援服务)便已占超过一半。然而,近年来三大支柱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增长乏力,而特区政府在2009年提出的六大优势产业发展仍然未见成熟,直至2021年,该六大产业的总值仍不足本港GDP的10%,创新科技产业仅占GDP的0.9%,难以成为香港新的经济支柱 。
要如何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香港走向知识型经济?答案就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习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就此,笔者有三大建议。
首先,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创科产业与传统金融服务业的互相促进、相互赋能。
香港金融市场一向以证券为主要发展重心,其他投资产品如商品期货、债券和贵金属并未得到同等的重视。要增强本港金融业的竞争优势,特区政府必须制订多元化的金融发展战略,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投资制度和扩大金融市场的资产类别(例如港交所最新的18C章),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满足不同投资者对不同投资类别的需要和进一步增加交投量。
同时,香港应把握“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找准自己“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特区政府应尽快落实《预算案》内提及的离岸人民币政策措施,包括促进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的互联互通(“互换通”)及吸引国际企业来港发行人民币点心债,并继续探索人民币期货期权、双币种计价股票等理财产品,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和资产规模,巩固本港离岸人民币枢纽的地位和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港须建立国家与国际对接的碳排放标准,确保充足的高质量碳积分供应,增加港交所Core Climate的碳信用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让香港在发展国际优质自愿碳市场的同时,为国家双碳目标发挥作用。
第二,通过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成功开辟新的发展领域,是不少国家和地区崛起的契机所在。而其成功的关键,离不开制度的配合和政策的扶持。香港不缺制度上的优势,缺的是政策上的支持。因此,特区政府必须与立法机关齐心合力,以新政策加强发展动能。
特区政府在去年12月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并设立“创科产业发展委员会”,为新兴产业发展订立规划纲领。期待委员会尽快制定明确的政策措施,加强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国内外的高端人才,通过金融制度以融资为创科赋能、进一步研究具国际竞争力的税务宽减,全力推动创新企业的发展。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笔者乐见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的设立和新田科技城的规划,使上中下游相互发展的创科生态圈得以完善。期望更多中游成果能加快落地,让不同行业能从中受益,让消费者能享受更佳的服务体验。
第三,通过科技创新,开启区域合作新高度。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大湾区的发展一日千里。直至去年,区内经济总量已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在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第二。商务部最近更宣布将会推动内地、香港、澳门三地共建单一自由贸易区。特区政府必须为此做好准备,务求打造最强最优的湾区经济。
通过与大湾区内城市的协同创新,香港不但可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推动跨境要素流动,更可善用三地各自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共同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希望特区政府继续深化与国际上理念相通的经济体尤其是RCEP成员的合作,创新金融合作机制,在本币结算、本币互换、货币挂牌交易等领域展开合作,拓展跨境金融的发展潜力。
以科技为轴、金融为能、创新为轮,是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不二之法。
期望特区政府能如习主席在两会闭幕辞中所言:“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5/17/pCHJoh5Q8W2JSdAF7MYfx4PeAoyhXZAndZp.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是香港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数字显示,2021年服务行业占本地GDP 93.6%,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即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业支援服务)便已占超过一半。然而,近年来三大支柱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增长乏力,而特区政府在2009年提出的六大优势产业发展仍然未见成熟,直至2021年,该六大产业的总值仍不足本港GDP的10%,创新科技产业仅占GDP的0.9%,难以成为香港新的经济支柱 。
要如何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香港走向知识型经济?答案就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习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就此,笔者有三大建议。
首先,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创科产业与传统金融服务业的互相促进、相互赋能。
香港金融市场一向以证券为主要发展重心,其他投资产品如商品期货、债券和贵金属并未得到同等的重视。要增强本港金融业的竞争优势,特区政府必须制订多元化的金融发展战略,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投资制度和扩大金融市场的资产类别(例如港交所最新的18C章),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满足不同投资者对不同投资类别的需要和进一步增加交投量。
同时,香港应把握“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找准自己“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特区政府应尽快落实《预算案》内提及的离岸人民币政策措施,包括促进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的互联互通(“互换通”)及吸引国际企业来港发行人民币点心债,并继续探索人民币期货期权、双币种计价股票等理财产品,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和资产规模,巩固本港离岸人民币枢纽的地位和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港须建立国家与国际对接的碳排放标准,确保充足的高质量碳积分供应,增加港交所Core Climate的碳信用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让香港在发展国际优质自愿碳市场的同时,为国家双碳目标发挥作用。
第二,通过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成功开辟新的发展领域,是不少国家和地区崛起的契机所在。而其成功的关键,离不开制度的配合和政策的扶持。香港不缺制度上的优势,缺的是政策上的支持。因此,特区政府必须与立法机关齐心合力,以新政策加强发展动能。
特区政府在去年12月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并设立“创科产业发展委员会”,为新兴产业发展订立规划纲领。期待委员会尽快制定明确的政策措施,加强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国内外的高端人才,通过金融制度以融资为创科赋能、进一步研究具国际竞争力的税务宽减,全力推动创新企业的发展。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笔者乐见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的设立和新田科技城的规划,使上中下游相互发展的创科生态圈得以完善。期望更多中游成果能加快落地,让不同行业能从中受益,让消费者能享受更佳的服务体验。
第三,通过科技创新,开启区域合作新高度。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大湾区的发展一日千里。直至去年,区内经济总量已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在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第二。商务部最近更宣布将会推动内地、香港、澳门三地共建单一自由贸易区。特区政府必须为此做好准备,务求打造最强最优的湾区经济。
通过与大湾区内城市的协同创新,香港不但可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推动跨境要素流动,更可善用三地各自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共同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希望特区政府继续深化与国际上理念相通的经济体尤其是RCEP成员的合作,创新金融合作机制,在本币结算、本币互换、货币挂牌交易等领域展开合作,拓展跨境金融的发展潜力。
以科技为轴、金融为能、创新为轮,是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不二之法。
期望特区政府能如习主席在两会闭幕辞中所言:“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5/17/pCHJoh5Q8W2JSdAF7MYfx4PeAoyhXZAndZ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