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杂志(记者彭彦)4月26日东莞报道:4月23日上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百人大湾区访问团到访东莞,首站到访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这不仅标志著备受东莞、香港两地政府以及业界高度关注的“超级项目”开启了崭新的合作篇章,还将为东莞制造插上“飞翔的翅膀”。
4月18日,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正式运行,这是东莞继今年2月16日,与香港机场管理局签署“关于东莞-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暨空侧海空联运码头”项目的合作框架协议(简称“空港中心”) ,从签署框架协议到正式运行只用了短短61天,这正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莞港合作建设“空港中心”项目提速的标志性时间曲线。
全球首创跨关境海空联运通道
“空港中心”项目是东莞与香港合作建设,主动对接国家自贸区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在全国首创跨关境安检前置,是全球首个直达空侧的海空联运模式,项目将香港机场货站的功能和服务延伸至东莞港,在东莞前置完成出口货物集拼、安检、打板,以及进口货物拆板、理货等核心业务。
2020年7月,东莞市政府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就合作建设“空港中心”项目签订合作备忘录,同年“空港中心”项目被广东省列入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工作。
2021年,“空港中心”项目首票试运行业务顺利完成海关监管通关、机场安检打板等全流程操作。
2023年2月,东莞市政府与香港机管局正式签订“空港中心”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提供空间、土地、扶持政策和协调海关便利措施等方式,共同支持空港项目,以海空联运方式无缝连接香港国际机场。以深化两地合作,推动创新的多式联运模式处理大湾区国际货物。并将加强推动在物流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
2023年4月18日,空港中心水路类监管作业场所正式封关运作,专用的配套操作系统同步上线启用,标志著空港中心即日起满足“一次申报、仓内查验、高效流转”的航空货物监管需求,这也意味著经过长时间的业务探讨、机制对碰、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模拟测试、实货测试,空港中心先导计划正式运行。
“空港中心”项目作为香港机场第三跑道的重要配套设施,将按照香港机场货站标准建设,并作为其在华南地区的指定收发货点,据测算年处理能力将达100万吨以上。目前,香港三大货站(国泰货站、香港空运货站和亚洲空运中心)已经进驻空港中心,25家香港空运货代完成民航处备案。此外,还有4家公共打板仓进驻,为货代提供打板理货等增值服务。
本图为效果图实现“莞货莞出”
“空港中心”项目打破时间限制,为东莞新增一条空中大通道,将大大扩大香港机场的服务范围,原经陆运到香港起飞飞往世界的货物,如今在东莞港完成上机前的所有手续包括安检、打板、集拼等,使用全新设计的海空联运载具,乘坐湾区快线,便可直接到达香港机场装载飞机转运到世界各地。
这对东莞的企业而言,意味著东莞新增了一个(香港机场)货运候机楼。项目运作成熟后,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物流成本预计下降30%,时间预计减少20%,还能进一步实现“莞货莞出”,形成虹吸效应,拉动大湾区其他城市货物都通过空港中心进出口,进一步巩固东莞的外贸强市地位,预计进出口额超1000亿元。
同时,航空货物具有货值高、时效快的特点,货物种类通常为电子产品、精密仪器、医药产品等,空港中心发挥了虎门港综保区和东莞港的优势,允许综保区的保税货物与非保税货物(一般贸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出口等)混拼出口,简化通关手续,有效适应了粤港澳大湾区电子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对航空运输日益迫切的需求,为东莞高端制造业产品提供新的航空物流通道。
基于国际空港对促进东莞贸易发展的作用,将加快导入香港自由港政策,促进东莞高质量招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产业如芯片制造、医疗器械、高端仪器等精密产品产业集聚,进一步增加进出口额的空运货物比例,形成东莞外贸进出口的新增长点。

实现大湾区“软硬联通”
空港中心项目,一方面将推动香港国际机场的货运服务得以拓展至大湾区,让东莞乃至大湾区享受国际机场的便利,进一步提升莞港合作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合作网络和更高层次的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另一方面,空港中心将实现香港空港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向东莞乃至大湾区延伸,有效扩大香港机场的服务范围,提升香港国际机场的全球竞争力,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
此外,项目还进一步打通东莞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通道,形成湾区港口融合发展生态,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项目横跨内地与香港两大关贸区、监管制度衔接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两地海关监管模式上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则机制的“软联通”,促进了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空港中心项目是莞港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粤港澳合作的首创性项目,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打造了创新合作的示范样板,2023年4月6日,空港中心项目创新案例——《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助力航空货物便捷通关》入选广东省大湾区“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一批)”。
2022年,东莞外贸竞争力稳居全国前五,进出口额高达1.39万亿,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已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