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日前抵港,进行为期6天的考察,并出席今日特区政府举办的香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开幕典礼。
这是夏宝龙执掌港澳工作3年多来,首次专程来港考察,也是中共二十大和全国两会之后,最高级别的中央领导来港考察。他来香港的最大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去年七一视察香港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中央港澳政策的主要“操盘手”,夏宝龙在港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对于中央治港策略的制定都有较大影响力,那么,夏宝龙此行可以看到什么呢?
见证李家超政府 全力“拼经济”
最近,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发出“英雄帖”,欢迎各界在未来两个月内就引入公司迁册制度提出建议,协助政府订立便捷有效机制。这是继特区政府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后又一个大动作,引入公司迁册制度,可以吸引大批非香港企业迁册来港发展。
不久前,劳工及福利局公布,截至今年2月底,“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收到超过14,000份申请,已批核9,600多份,其中超过半数的申请人在30岁以下。
再往前追溯,特区政府宣布免费赠送50万张机票,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港;李家超率团对中东进行了为期8天的访问,签下了多项合作协议,并争取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商沙特阿美(Saudi Aramco)到香港上市;还有,特区政府不断有官员“走出去”说好“香港故事”,吸引多个领域的国际活动来港举办。
抢企业、抢人才、抢游客、抢国际活动的主办权……这一连串的动作表明,在发展经济方面,本届特区政府比以往任何一届都积极主动。李家超就任行政长官时,有人曾以“武官”定义他,并辅以“警察治港”的标签,但从疫后几个月的情形看,李家超对经济发展的热忱和熟悉程度出人预料。
中央一直希望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有为,把“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谋划经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当“守夜人”。夏宝龙此次来港考察,可以亲眼看到李家超带领特区政府全力以赴“拼经济”的不错表现。
投资者对港法治信心 渐恢复
最近,一项由香港美国商会进行的调查出炉,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国安法实施后,他们公司在香港的营运没有负面影响。这个调查结果与某些人对香港法治的指摘,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投资者对香港的法治信心渐渐恢复。
这项调查还显示,许多受访者认为,影响他们投资信心的不是香港国安法,而是美国对香港的制裁。这些制裁增加了商业活动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担心成为制裁对象而选择离开。
还有一个事情,可以印证人们对香港的法治信心:上月26日至今,本港已举行13场公众集会或游行,13场集会游行均获警方发出“不反对通知书”,在和谐有序的情况下进行。这个事实将“国安法剥夺港人集会、示威、游行权利”的说法一举击穿。
事实上,过去3年间,警方之所以没有批准集会游行,最初是因为“修例风波”,短期内“矫枉过正”,有利于局势好转;后来是因为疫情爆发,公众集会游行与“限聚令”冲突;现在疫消云散、风平浪静,集会游行重现街头,只要参与游行的市民遵守法律,理性表达诉求,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警方并不会强加限制。
关爱青年 连串举措纾困解难
夏宝龙此次来港考察,可以亲身感受到香港“戾气消散,和气升腾”的氛围,这也是中央希望看到的积极变化。
前不久,铜锣湾青年宿舍“BeLIVING Youth Hub”揭幕,这是本港首个“将酒店和旅馆转作青年宿舍用途的资助计划”项目,现在收到300个申请,已有申请者入住。
香港房价连续多年高居全球第一,一般人不吃不喝至少18年才能买下一个蜗居,若没有家庭支持,年轻人基本上置业无望。李家超在去年公布的施政报告中,宣布扩大青年宿舍计划,鼓励非政府机构租用合适酒店及旅馆,将房间改为青年宿舍,目标是5年内提供3,000个宿位。这些宿舍一般情况是:距离港铁站较近,月租最低,适合一至两名年轻人入住。
还有一件事值得关注:广东省事业单位开展新一轮招聘工作,其中大湾区内地9市提供4,200多个职位,涵盖教育、文化、卫生、科技、道路建设等领域,欢迎港澳青年报考。内地的居住成本、生活成本较香港低,这也是为港青纾困解难的一条路径。
青年代表着未来,“修例风波”期间,一些年轻人变身为“蒙面黑衣暴徒”,背后既有他人操纵,也有心中对社会的不满需要发泄。除了极少数人是被“港独”思想洗脑外,绝大多数人都是感觉自己被遗忘。港青变成“废青”,是一个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
夏宝龙此次来港考察会感受到,全社会渐渐形成关爱青年成长的好氛围,大家千方百计为青年找出路,这个变化令人欣慰!
国际资本“避风入港” 证港安全
最近,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引发的金融振荡还在持续,逃离欧美的资本很大一部分流入了香港和新加坡,这说明香港是“安全港”。
如何引导更多的国际资本“避风入港”?特区政府上月24日发表《有关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的政策宣言》,推出8项措施,为家族财富拥有者落户香港提供更有利的配套和服务,包括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提供税务宽减、成立香港财富传承学院、推广机场的艺术品贮存设施、发展香港成为慈善中心等。
世界银行上月底首次在香港发行总额3.5亿美元的保险相连证券,为智利未来3年与地震风险有关的损失提供保障。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香港发展国际领先风险管理中心的重要里程碑。
香港既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环球风险管理中心和区域保险枢纽,把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打通,用好两大资源,有利于化解巨灾风险,有助香港打造“安全港”,做大本港金融业。
顺势而为,做大优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将会更加稳固,夏宝龙此行考察将会看到,香港不仅是“自由港”,也是“安全港”。
上周一(3日),由教育局局长蔡若莲亲自带队,一批香港师生到广州执信中学交流。按计划,今年4至8月共有4.5万名香港学生赴内地考察学习,涉及22条线路约460个团。首个教师内地学习团也于周二(11日)前往广州,学习团由中学、小学及特殊学校新入职老师约100人组成。
香港教育界是“修例风波”的重灾区,根本原因在于国民教育的缺失,没有统一的通识教材,缺少合格且稳定的通识科教师。香港师生赴内地学习交流渐成风气,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有助于了解内地,树牢国家观念。
粤港互动增 湾区建设热度升
近日,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启用,该院区处于大湾区核心地带,不仅造福广东居民,也将成为内地港澳人士的试点医院,所以有“大湾区医院”之称。
目前在粤港人逾50万,未来这个数目还会持续增加,南沙院区启用解决了在粤港人“看病难”的问题。另外,中央去年推出“港澳药械通”政策,香港的药品及医疗器械可以北上,港大深圳医院及中山大学一医都是指定医疗机构之一,南沙院区今后也有望纳入名单。
粤港之间的互动,不限于教育和医疗,今年初通关以来,各个领域的互动交流都日益频繁,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提速,香港的主动性在增加。大湾区建设是中央关注的重点之一,在香港,夏宝龙应该可以感受到大湾区建设的热度在提升。
3年来,香港在变,走出了“泛政治化”的泥潭,一心一意聚焦发展,全神贯注改善民生,有些变化虽有瑕疵,但大方向是对的。(资料图片)3年来,香港在变,有些变化虽有瑕疵,但大方向是对的。香港走出了“泛政治化”的泥潭,一心一意聚焦发展,全神贯注改善民生,夏宝龙此行完全可以看到这一点。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