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皓天
执笔之际,疫情逐渐冷却,香港政府正考虑逐步放宽社交隔离措施,市民或有机会重拾原有的生活。然而我们总不能预测何时又会再有下一波全新的疫情,或另一变种病毒的出现。《黄帝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是传统中医对治外来邪气的积极手段。不论你是否曾经染疫,都值得思考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提升正气,防患于未然,让身心变得更加健康。
1.调理体质 恢复阴阳平衡
不少人在染疫过后依然出现「长新冠」症状,多为余邪未尽或邪去正虚的表现。例如在正气奋起抗邪后,血气变得虚弱而出现疲倦乏力;肺气虚弱而见气短、气促;肺胃虚寒,水湿内停而见咳嗽、肠胃失调;肝肾受损,血气不得上荣而见「脑雾」、记忆力减退、脱发等。虽然从新冠病毒检测呈阴性,但从中医角度却仍非健康之人,不少人在邪气离开身体后仍存在各脏腑阴阳气血之失调,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故市民仍应积极治疗,协助自身提升正气。
2.充足休息 保养气血
生病起于过用,香港再度蝉联全球最劳累城市的榜首,不少人因长期劳累太过而导致气血亏虚,五脏六腑皆变得虚弱,正气不足,即使有任何「风吹草动」亦容易感受外邪而染病。这亦是不少人康复速度较慢、长期患上慢性虚弱性疾病的原因。港人实在值得思考如何调整自身作息时间,平衡工作与生活,才能让生活与健康更「可持续」,避免未老先衰。
3.提升阳气
人以阳气为本,能帮助人体抵御外邪、温煦脏腑,《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适逢夏日之时,这正是补养阳气的大好时机!要提升阳气首先宜减少受寒,尤其在夏日阳气旺盛之时,应避免压遏阳气之举,如喝冷冻饮料、吃生冷寒凉、长期开冷气等,反而应「无厌于日」,例如适当晒太阳、户外活动,甚至可进行艾灸、天灸等。
明代医家张景岳亦在《类经》中指出:「今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以阴胜之为病也。」夏日不得养阳,甚至因而受寒的朋友容易在秋冬季节引发鼻敏感、咳嗽、泄泻、胃纳下降、肌肉绷紧、手足冰冷、月经不调、痛症等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损伤真元之气。
4. 适当穿衣避免受寒
《黄帝内经》认为「百病生于气」,诸种疾病的发生皆与情志有关,例如「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等,故情志的健康也是正气的重要部分。事实上,并非情绪长期大起大落之人才会致病,就像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一般,情志上的「慢性中毒」容易影响市民健康于无形,值得重视。例如社会长期充斥担忧、紧张与不安的气氛,或很多人长期思绪不断,头脑无法休息或放空等,皆在无形中导致气血流通受阻,令不少人脾胃变得虚弱、湿气停滞等。若希望重拾身心健康,就需要深入探寻这些担忧、恐惧背后的成因,勇敢面对了!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14/2oedufpKxf25wPesWFhrOrDAHjzAymNpZr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