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至8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大中华区学生会携手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大中华区学生会举办第十五届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峰会。峰会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参与模式,邀请五十余位嘉宾,放眼全球、展示中国发展成果、传播发展理念。
峰会与会嘉宾包括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联合国可持续解决方案主席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方源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唐葵、美国国务院前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Thomas Christensen)、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李一诺、喜马拉雅资本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常劲(Gene J. Chang)和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等。
本次峰会覆盖八大论坛。开幕式当晚柯庆生、周克璐和阎学通参加,纽约时间次日上午,杰弗里萨克斯教授也做出了分享。此后,主题为女性领导力、一级市场投资、国际关系、宏观经济、华人影响力、资产管理、能源与环境、教育和心理的八大论坛相继举办。



在开幕式和分享上,柯庆生首先分析了中美关系的挑战,包括科技问题,俄乌战争,以及即将到来的台湾、美国大选,都为双边关系带去了不确定性,但同时,他也认为,在气候变化,人文交流,金融稳定方面,两国正携手合作,而在粮食危机、疫情和生物医药等方面,应该加强合作,而非将两国关系视为零和博弈。
Tupelo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政官兼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监事会理事周克璐为大家分享了她个人的成功史,作为百人会的一员一直致力于帮助亚洲群里在美国的发展。她提到当人们感受到不被理解的时候,也要努力做自己,同时也要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同时,她还认为投资管理是非常适合亚洲人的职业,建议年轻人要多用‘我们’而不是‘我’来表达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中美冲突等问题的根本原因,本质是逆全球化,各国家各经济体各自为政,保护地方经济,通过不同的政策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阎学通指出,中国的崛起会打破原有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个趋势。除了更高质量的开放,找到更广泛合作伙伴之外,也同时应该加强经济内循环并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企业要继续做好准备,迎接未来在美国的更加严格的监管和挑战。同时,在美华人应作为观察者,不同的体制和思维对同一事件理解的差异性,同时在适当的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萨克斯教授从历史上阐释了中国发展历程,并直接的抨击了美国和很多国家的零和博弈思维。他提倡双赢思维,并同时肯定了中国在俄乌战争和沙特伊朗问题中起到的协调作用。在观众提问部分,教授认为,多边银行应该起到大规模引资的作用,并致力于减少干预性质的的贷款条件,降低国家发展部门融资成本。同时,他认为,当前中美民众间的不和谐因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国对中国的不了解,中国留学生应该努力帮助外国人降低误解,并肯定了本届论坛对于促进中美了解的积极作用。同时,他认为以美元结算为主的国际货币结算体系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国家也表达了对于美元计价的忧虑,并介绍了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

女性领导力论坛邀请了大华超级市场首席执行官爱丽丝陈(Alice Chen),ETU教育联合创始人李一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性别与公共政策专业兼职教授梅丽莎费舍尔(Melissa Fisher),同济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及常务理事赵萍博士和亚裔美国人基金会 (TAAF) 首席伙伴关系主任普利斯卡菲(Prisca Bae)。在论坛中,嘉宾们指出了当前女性在作为社会重要力量、默默为社会付出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肯定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指出亚洲群体在美国创业的艰难。Melissa教授同时指出,谈论女性话题不等于将女性与其他话题拆分,如亚洲女性的与美国女性的经历差异很大,因此应同时考虑种族和信仰等因素。

一级市场投资论坛邀请了方源资本首席运营官方晓明,方源资本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唐葵,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韩国投资伙伴(KIP)合伙人王平和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论坛指出,中国投资者面临多种挑战和不确定性,包括不断上涨的利率、全球经济衰退以及日益激烈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但同时,嘉宾们也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民币投资者开始更加活跃;科技、高附加值的消费和先进制造等行业仍然具有很多投资机会;估值更加合理,投资者更注重价值投资。二级市场政策的变化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利好消息。例如,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为更多优秀企业提供了融资的机会。头部机构通过深耕细分市场、赋能投后企业等措施,仍然能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国际关系分论坛嘉宾包括柯庆生、威廉·格莱姆斯(William Grimes)、邵育群和孙哲,现场讨论氛围激烈。在尊重中美对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美方著名亲华专家,前助理国务卿柯庆生对中国的国际地位进行了建设性的评价,同时论据充分地多次反驳了目前美国政界、舆论界多中国的多项指控。例如,他认为,中国并没有破坏现有的国际体制,相反,他和威廉都认为中国是现有国际体制的维护者。柯庆生尤其肯定了中国在资金上维护现有国际体系的积极作用。同时,威廉认为美国对各种问题都冠以“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可取。柯庆生多次批评了美方盛行的零和博弈心态,他认为,中美交恶或者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恶对于美国没有任何好处,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维持和平状态会非常重要。美方教授指出,中美对于国际秩序的遵守有时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认知。邵育群教授指出,中国从未接受国际体系中“自由主义”的一部分,同时,社会各界对于大陆将要在2027年进攻台湾这一论点缺乏依据:仅仅凭藉惯常性的设置军队训练时间节点就认为两岸冲突,是过度解读。同时,孙哲分析了国内对于中美关系的悲观或乐观态度,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对缓解东西紧张局势起到重要作用。
五位业界权威嘉宾受邀出席并参与了研讨,包括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金融硕士项目联席院长李祥林,EJF Capital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高子冰,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信用压力与投资组合分析全球主管黄海波 ,Corebridge Financial首席经济学家与市场战略主管莫恒勇,和花旗董事总经理兼全球结构化产品研究主管王梅君。嘉宾们分析了全球央行的激进加息如何使全球金融体系异常脆弱,并探讨了“隐形杠杆”如何在银行和资产管理领域催生新的危机,阐释了资产管理业务中更强的风险管理实践的重要性,分析了政府参与和市场解决方案在应对此类危机中以存款从大银行转移到陷入困境的银行可能带来的隐忧,并揭示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与“隐形杠杆”相关的风险。最后,嘉宾们强调了加强风险管理实践和合作在管理和减轻这些风险方面的重要性。
另外,六位嘉宾受邀出席并参与了宏观经济论坛下半场的研讨,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理查德·科斯(Richard Koss)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岳庆媛教授,国际货币组织杨元辰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伊藤隆敏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方汉明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刻羽教授。嘉宾们基于各自学术领域的研究,分享了他们对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增长机遇的看法:房地产领域的挑战和机遇,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创新模式带来的转变和潜在影响,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前景提供深入的见解。

华裔美国人如何在保持独特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如何有效地争取我们的权利并对抗歧视?而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我们如何应对可能影响我们个人和职业生活的挑战?……这些问题在华裔美国人分论坛得到了充分讨论和解答。分论坛与会嘉宾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联合会主席郭向东教授,APA 司法工作组联合创始人白先慎教授,美国华人联合会主席薛海培,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胡善庆博士以及喜马拉雅资本首席运营官、美国华人联合会基金主席常劲。嘉宾们指出,华裔美国人是美国最富有和最成功的族裔之一,他们对美国的经济贡献巨大。根据美国普查局的数据,华裔美国人的家庭收入比美国人均收入高出约25%。在文化上,华裔美国人编写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在百老汇大获成功,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但是薛海培指出,华裔美国人仍需要更多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并鼓励同学们意识到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性,增强华裔美国人群体在全美的声量。

二级市场投资分论坛邀请了中美投资领域多位专家,针对中美二级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讨论了如何看待价值策略和成长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获得超额收益。参会嘉宾包括重阳资本总裁王庆博士、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总监连沛堃,识博资本创始人黄浩伟,Alger执行副总裁、投资经理张艾米(Amy Zhang),TKK资本创始人王兟以及Prime Macaya资本管理合伙人阿利克斯·普斯奎特(Alix Pasquet)。王庆认为,实践证明主动管理策略在中国资本市场仍能够获得明显超额收益。连沛堃也通过介绍瑞银在中国的研究工作和其观察到的外资流动,肯定了当前中国股权市场的价值。在观众提问环节,嘉宾们分享了自己职业生涯中面对失败的反思和总结,并且鼓励同学们敢于试错、用于尝试,在研究实践中学习投资的本质。

能源环境分论坛邀请了四位深耕中国能源政策及市场的学者,并针对“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的创始研究员,前白宫、国务院和美国能源部高级官员戴维·桑德罗(David Sandalow)、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学者埃丽卡·唐丝(Erica Downs)、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尔斯·霍夫(Anders Hove)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国际事务和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彭暐。嘉宾们指出,中国具有双碳宏伟目标。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上,中国正在具有中国特色道路上蓬勃发展;陆上风电在2021年进入“平价上网”时代,不再依靠国家补贴;同时,光伏的平准化发电成本,已接近水力发电的水平。但以煤炭为核心的能源进行转型,不容易同时平衡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供需,目前形势下能源安全需求是第一位;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非常可观,志在向全世界输出技术和产品; 中国的电动车销量和基础设施、储能技术和产量都领先世界,但也面临各自行业内部的挑战;天然气需求仍然会增加,但对其政策支持与日俱减。短期来看,中国能源市场的确会能源价格波动,供应不稳等问题。但长期来看,随着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能源转型的愈加重视,中国也会不断探索新型低碳科技并予以政策支持。

心理分论坛邀请了阳光媒体集团杨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张西超,以及北京乐平公益基金沈东曙,并由泊恩心理创始人南雅馨主持。杨澜就中国青年,尤其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困境、坚持与疗愈,展开了阐述,张西超则讲述了青年人在职场上的心理问题与心灵生活,最后沈东曙强调了青年人可以有的非线性人生与社会参与,探索了青年人精神生活的可能性。在问答环节,杨澜提到了”善治“的概念,作为对国际公共事务学院学弟学妹的勉励。

在中国的教育界,传统文化愈发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也引得教育界关注。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两大风向呢?教育分论坛邀请了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原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系教授彭凯平,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负责人王帅国,和好未来海外投资负责人高兴,并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知主持。王旭明讲述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一到九年级教材中所占的大幅比重,并强调了教育在于人与人的互动,在于社会化,要注重机制。彭凯平老师则提到了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贯通,并讲解了文化的三重作用:心理作用、规范作用、信息作用。王帅国与高兴与则在国际教育与科技变革方面进行了分享。在问答环节,畅想了教育生产力大幅提升与传统文化的广阔前景。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峰会由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大中华学生会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大中华区学生会合办,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主题,是北美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论坛之一。峰会旨在增进与会者对中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了解,通过搭建中国与世界对话沟通的桥梁,共同探索中国与国际社会开展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12/BEFGYP9qshXcoz0eTUasSZi0oxcpWSKwfSy.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