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20周年。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先后实施,有效遏制扭转江河源头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到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一整套保护体系;再到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首批顺利设园,完成了国家公园“一块牌子管到底”的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生态治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持续迈进……廿载巨变,三江源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历程,堪称一本美丽中国建设的“教科书”。
文| 北京 郝亮 王鹏
长江、黄河、澜沧江川流不息,滋养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三江源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每年为下游18个省(区、市)和东南亚5个国家提供约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资源,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也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亦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因此,必须确保“一江春水向东流”。
天生丽质与曾经的“劫难”
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生态资产价值高。据有关科研机构初步测算,青海生态资产总价值约为18.3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而三江源区域生态资产价值就高达12.66万亿元。良好的生态为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提供了极其独特的环境条件,成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特点最显著的资源禀赋,分布有种子植物832种、野生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7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三江源区域60%的哺乳动物、超过1/3的植物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是名副其实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
然而,如此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却从20世纪70年代起遭受人为破坏,导致三江源生态系统持续退化,鼠害频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及沙漠化程度加深。更为严峻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叠加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三江源区域的生态红灯频频亮起:冰川雪山萎缩、草地植被退化、野生动植物锐减,特别是水源涵养能力的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甚至在2003年至2004年间,位于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出水口出现断流,“中华水塔”一度告急。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
面对生态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国务院在2003年及时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并于2005年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重点推行生态移民、禁牧封育等政策,疲惫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相关报告显示,一期工程实施后,三江源草地面积净增加123.7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但一期项目的覆盖范围只占整个三江源区面积的约40%,大部分退化、沙化草地还没有得到治理,鼠害、虫害、毒草害等依然存在。同时,相关体制机制矛盾一度同时显现,牧民的生计也遇到挑战,部分禁牧减畜的群众增收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同步实现历史性突破。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实施面积由一期的15.2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9.5万平方公里。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开展了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退化草地面积减少约2,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各树种郁闭度呈正增长趋势;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开展了三江源生态资产和服务价值核算、绿色绩效考评、监测预警评估机制建设、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等试点,改革成效明显。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三江源地区实现旅游总收入79.48亿元,年均增速20.75%。同时,通过全面落实支农惠农和生态保护政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00元,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在一期、二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投入220多亿元资金的支持下,三江源地区生态涵养功能持续好转。2020年,三江源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1.9%,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水源涵养量近年年均增幅6%以上;藏羚羊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至超过7万只,藏原羚、藏野驴分别达到6万只、3.6万只;鸟类种类与数量持续增加……这一系列成绩意味著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呈现出了“增水、增草、增鸟、增收入、增和谐”的“五增”现象,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生态安全屏障的新高地
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作为首个试点率先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这对保护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在水源涵养、蓄洪防旱、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物种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后,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的管理原则,青海省对体制试点范围内6类15个保护地,进行了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同时,著力破解“九龙治水”,打破了原先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碎片化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格局,将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目标,并形成了科学定位、整体保护、国家主导、共同参与的新模式,生态管护效能大幅提高。
2021年10月,三江源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过去隶属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三大江河源头区域,以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整体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实行完整保护。为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三江源国家公园充分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持续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全面维护生态平衡,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守护好“中华水塔”,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三江源国家公园,肩负著守护“国之大者”的历史重任,承载著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殷切嘱托。三江源国家公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努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
三江源有很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基因。这里多民族文化交融,文明之美熠熠生辉,形成了珍爱自然、善待万物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仍保留了相当规模,这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以及居民们长期以来顺应时空发展规律的生产生活习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亘古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近年来,当地将综合素质较好的人员及时按程序纳入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政策让2万多名牧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从三江源的世居居民转变为国家公园的“园民”。政府每年为生态管护员每人发放补贴2.16万元,让他们在守护好家园的同时,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为进一步扩大三江源国家公园就业门路的“同心圆”,政府还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鼓励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从事家庭宾馆、旅行社、民族演艺、交通保障、牧家乐、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促进发展适应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的第三产业,使他们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同时,还以牧民可支配收入为出发点,在挖掘工资性、营业性、财产性收入增长点的同时,及时兑现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资金。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组合效应下,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民生不断改善,本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在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牧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享受著一项项生态反哺“红利”,生态生产生活正向著良性循环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图格外亮丽。
20年如一日呵护生命之源
20年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25%。其中,黄河源园区、长江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植被覆盖度呈一致增加趋势,变化率分别为0.43%、1.19%和2.12%;
20年间,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多,平均每10年增加0.13×106tc,其中2000年至2005年变化趋势不明显,2005年以后呈明显增加趋势,2018年总碳储量最大,为36.01×106tc;
20年间,河流流量总体增加。黄河源园区唐乃亥水文站年平均流量自2003年开始流量呈增多趋势,长江源园区直门达水文站和澜沧江源园区香达水文站流量均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多25.5 m3/s和2.7m3/s。
20年间,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实现了三个跨越,迈上了三个台阶;范围不断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态,转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青海已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
河出昆仑、江源如帚。如今,纯净蓝天的映衬下,湖泊波光粼粼。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在江河源头撒欢,猎隼、黑颈鹤、斑头雁、兔狲、藏狐等精灵在草原争相出镜……今天的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作者郝亮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鹏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4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3/8k4dVrr9ZD5IGQknw5qJ8tY2LY809t3ioVz.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今年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20周年。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先后实施,有效遏制扭转江河源头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到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一整套保护体系;再到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首批顺利设园,完成了国家公园“一块牌子管到底”的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生态治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持续迈进……廿载巨变,三江源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历程,堪称一本美丽中国建设的“教科书”。
文| 北京 郝亮 王鹏
长江、黄河、澜沧江川流不息,滋养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三江源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每年为下游18个省(区、市)和东南亚5个国家提供约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资源,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也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亦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因此,必须确保“一江春水向东流”。
天生丽质与曾经的“劫难”
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生态资产价值高。据有关科研机构初步测算,青海生态资产总价值约为18.3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而三江源区域生态资产价值就高达12.66万亿元。良好的生态为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提供了极其独特的环境条件,成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特点最显著的资源禀赋,分布有种子植物832种、野生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7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三江源区域60%的哺乳动物、超过1/3的植物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是名副其实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
然而,如此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却从20世纪70年代起遭受人为破坏,导致三江源生态系统持续退化,鼠害频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及沙漠化程度加深。更为严峻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叠加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三江源区域的生态红灯频频亮起:冰川雪山萎缩、草地植被退化、野生动植物锐减,特别是水源涵养能力的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甚至在2003年至2004年间,位于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出水口出现断流,“中华水塔”一度告急。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
面对生态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国务院在2003年及时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并于2005年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重点推行生态移民、禁牧封育等政策,疲惫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相关报告显示,一期工程实施后,三江源草地面积净增加123.7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但一期项目的覆盖范围只占整个三江源区面积的约40%,大部分退化、沙化草地还没有得到治理,鼠害、虫害、毒草害等依然存在。同时,相关体制机制矛盾一度同时显现,牧民的生计也遇到挑战,部分禁牧减畜的群众增收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同步实现历史性突破。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实施面积由一期的15.2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9.5万平方公里。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开展了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退化草地面积减少约2,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各树种郁闭度呈正增长趋势;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开展了三江源生态资产和服务价值核算、绿色绩效考评、监测预警评估机制建设、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等试点,改革成效明显。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三江源地区实现旅游总收入79.48亿元,年均增速20.75%。同时,通过全面落实支农惠农和生态保护政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00元,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在一期、二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投入220多亿元资金的支持下,三江源地区生态涵养功能持续好转。2020年,三江源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1.9%,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水源涵养量近年年均增幅6%以上;藏羚羊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至超过7万只,藏原羚、藏野驴分别达到6万只、3.6万只;鸟类种类与数量持续增加……这一系列成绩意味著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呈现出了“增水、增草、增鸟、增收入、增和谐”的“五增”现象,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生态安全屏障的新高地
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作为首个试点率先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这对保护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在水源涵养、蓄洪防旱、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物种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后,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的管理原则,青海省对体制试点范围内6类15个保护地,进行了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同时,著力破解“九龙治水”,打破了原先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碎片化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格局,将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目标,并形成了科学定位、整体保护、国家主导、共同参与的新模式,生态管护效能大幅提高。
2021年10月,三江源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过去隶属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三大江河源头区域,以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整体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实行完整保护。为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三江源国家公园充分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持续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全面维护生态平衡,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守护好“中华水塔”,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三江源国家公园,肩负著守护“国之大者”的历史重任,承载著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殷切嘱托。三江源国家公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努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
三江源有很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基因。这里多民族文化交融,文明之美熠熠生辉,形成了珍爱自然、善待万物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仍保留了相当规模,这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以及居民们长期以来顺应时空发展规律的生产生活习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亘古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近年来,当地将综合素质较好的人员及时按程序纳入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政策让2万多名牧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从三江源的世居居民转变为国家公园的“园民”。政府每年为生态管护员每人发放补贴2.16万元,让他们在守护好家园的同时,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为进一步扩大三江源国家公园就业门路的“同心圆”,政府还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鼓励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从事家庭宾馆、旅行社、民族演艺、交通保障、牧家乐、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促进发展适应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的第三产业,使他们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同时,还以牧民可支配收入为出发点,在挖掘工资性、营业性、财产性收入增长点的同时,及时兑现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资金。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组合效应下,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民生不断改善,本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在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牧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享受著一项项生态反哺“红利”,生态生产生活正向著良性循环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图格外亮丽。
20年如一日呵护生命之源
20年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25%。其中,黄河源园区、长江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植被覆盖度呈一致增加趋势,变化率分别为0.43%、1.19%和2.12%;
20年间,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多,平均每10年增加0.13×106tc,其中2000年至2005年变化趋势不明显,2005年以后呈明显增加趋势,2018年总碳储量最大,为36.01×106tc;
20年间,河流流量总体增加。黄河源园区唐乃亥水文站年平均流量自2003年开始流量呈增多趋势,长江源园区直门达水文站和澜沧江源园区香达水文站流量均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多25.5 m3/s和2.7m3/s。
20年间,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实现了三个跨越,迈上了三个台阶;范围不断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态,转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青海已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
河出昆仑、江源如帚。如今,纯净蓝天的映衬下,湖泊波光粼粼。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在江河源头撒欢,猎隼、黑颈鹤、斑头雁、兔狲、藏狐等精灵在草原争相出镜……今天的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作者郝亮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鹏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4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3/8k4dVrr9ZD5IGQknw5qJ8tY2LY809t3ioVz.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