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办,86岁的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被评为年度人物。陈清泉从小就对汽车表现出浓厚兴趣,1982年到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教书后,便一直深耕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中国和全球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如今虽已踏入耄耋之年,陈清泉依旧激情满怀,奋斗在科研一线,积极推动香港科技创新发展。正如给他的颁奖词中所写:“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国,正在超车。”
文| 本刊记者 陈紫瑜 张晶晶
搞科研的三个重点、做科学的三个方法、激发潜力的三个要素
当回忆起儿时的种种经历,他开心地说道,自己从小在印尼成长,父亲长期经营出租车和公交车行业的生意,每逢有新车进厂,都能让他激动不已。但是每次走进车间维修厂里,都被乌烟瘴气所笼罩。“我总会看到车间里的工人满手、满脸都是油”,他对此很好奇,“为什么一辆漂亮的车,一进入到车间里面就变得丑陋?”就这样,一个关于汽车的“科研梦”悄悄埋在了陈清泉的心里。
长大之后,陈清泉考取北京矿业学院,潜心做电动车的学问。适逢周恩来总理向科学菁英发出号召,他组织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研究煤矿的电机车,这个研究一直持续到他返回香港。那一年,世界爆发石油危机,连送汽车到加油站加油都很困难。没过多久,美国出台了《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法》。他惊叹:“这肯定是一个发展大方向!”于是,他整理好一份报告送到清华大学,学校对此很认可,并递呈至中央。正是因为陈清泉正确地预测到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其后又极具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互相交融,最终形成了一门全新学科。
但是做科研不止要懂预测。陈清泉强调,“搞科研还要有恒心,因为做科研,一定会遇到困难”。为什么会遇到困难?“因为你的认识不够、工具不够、试验条件不够,所以要不断地加深认识、不断地做试验、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从技术上来说,困难会一个一个地被突破。但从科学变技术、从技术变产品、从产品再变商品,不仅要解决材料、工艺、成本等问题,而且要考虑用户要求、产品优缺点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因素。最终想实现做大做强,还要注入资本。“这是一个生态链的问题”。他由此提出搞科研的三个重点:第一,方向要对;第二,方向对了以后,要不怕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第三,要著眼整个生态链,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走出去。
陈清泉的研究是找出电动汽车电机的运行规律,根据电动汽车的工况设计电机,将电机在工业上的用途采用在汽车上。但是,汽车在马路上跑是没有规律的。想设计出电机来,要有多维思维和多种要素分析,还要做模型和推导公式,整个过程都需要科学的方法。经过多年摸索与积累,陈清泉总结出三个科学方法:用逻辑推理、能够运算、懂得试验。他强调,做研究遇到困难时,问问自己有没有违反物理规律,假如不违反物理学规律,就可以实现。
陈清泉就是凭著搞科研的三个重点和做科学的三个方法,攻下了一个个难题,完成对电动汽车的研究。当被问到激励自己坚持科研数十载的动力是什么时,他反问了四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有没有“我”会有什么不同?你要对世界作出什么贡献?当你离开世界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后悔?他借此勉励年轻人,每个人都有潜力,不管你的潜力大小;每个人都是金子,但有的时候金子不发光;每个人都是火种,但有的时候火种不燃烧。怎样点燃火种,使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呢?他对此提出了三个要素——天份、勤奋和机遇。只有善用自己的天份,加上后天的勤奋,并善于抓住机遇,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左上:1960年,陈清泉在北京矿业学院获得的奖状和奖章;右上:陈清泉(左二)在上海先锋电机厂测试直线电机;左下:陈清泉(右二)在清华校园留影;右下:1998年,陈清泉(右二)荣获世界电动汽车协会最高奖(图:中国工程院网站)方向有了,资金有了,香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虽然香港一度获得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科研机构和高校无法正常领取,一直存在资金“过河”难的问题。在担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陈清泉围绕这个问题提交了一份提案,科技部对此很重视。“但是,外汇管理局和海关有明文规定,科研基金不能‘过河’,不能违反条例,此事无法简单地解决”。这个难题只好暂时搁置起来。
2016年,陈清泉赴北京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回到香港以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陈清泉于2017年牵头联合香港其他2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提出希望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问题。
不到一个星期,陈清泉就收到了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勉励香港科技工作者积极融入国家建设,并责成中央有关部门予以落实国家科研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等问题。2018年5月,科技部、财政部印发《关于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推动中央财政资金通过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形式拨付过境港澳使用。这彻底打破了多年掣肘内地与香港科研交流的壁垒。
陈清泉深深感到,香港一直牵动著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激动地说,信中提到的事关香港创科的各种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如今香港科技工作者也可以申请国家的重大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亲切关怀和坚定支持,极大激发了香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方向有了,资金有了,香港还等什么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分秒必争,撸起袖子加油干!”
陈清泉说,“方向有了,资金有了,香港还等什么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分秒必争,撸起袖子加油干!”图为陈清泉在实验室(图:点新闻)香港创科要打通上中下游,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珠联璧合
2022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香港科学园考察,同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科研人员、青年创科企业代表等亲切交流。陈清泉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现场重要讲话: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著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陈清泉分析道,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湾区,一个在旧金山,特点是金融加高科技;一个在纽约,特点是金融加服务业;一个在东京,特点是金融加高端制造业;一个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无论从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指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都比其他湾区大。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明显,有金融业、高科技业、高端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但在生态链和基础设施方面与其他湾区还有一定差距。
谈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前景,陈清泉信心满满,坚信大湾区潜力很大。他建议,香港制定规划和出台政策,要注重与深圳、广州对接,保持密切沟通,这样才能相互串连起来。此外,香港的产业链还不齐全,在上游有优势,但中游、下游相对缺乏。主要表现为,香港没有具规模的应用研究院,缺少高科技企业和独角兽企业;香港有很多科研工作者,但缺乏顶尖级科学家;香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缺乏与科研发展相匹配的服务等。他强调,从科研生态链来看,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中游和下游发展更好,经济量大,需求量大,人口众多,香港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这些城市珠联璧合,争取早日建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发挥作用,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