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荆杂志(记者彭彦)东莞3月16日报道:3月16日,东莞市召开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题新闻发布会,重磅发布《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局长叶淦奎,市教育局副局长杜润江,市科学技术协会三级调研员谭德阳,市科技局科技馆副馆长叶建强出席发布会,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何碧怡主持发布会。
目标:“实现公办中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全覆盖”
“实施方案”从五个方面推出20条具体措施。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叶淦奎表示,力争到2023年实现中小学科学类探究实验室、市镇校三级科学教育活动全覆盖;到2025年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中小学科学教育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能力全面增强。
根据《实施方案》,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体系将从科学类探究实验室、科学教育“品质课堂”、五级课程体系、科学素质评价标准等环节进行建设。其中,作为科学教育课程的硬件支撑,东莞将推动镇街(园区)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科学类探究实验室建设,确保2023年全市公办中小学校至少建设或完善1间探究实验室,2025年实现全市公民办中小学校探究实验室全覆盖。
此前,东莞市政府已将“实现公办中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全覆盖”列入2023年市政府主要目标任务,同时把“推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科学类课程探究实验室(或实验空间)全覆盖”列入2023年市政府时间民生实事项目。为此,教育部门制定普通中小学科学类实验室建设指引,从设施设备配备等方面细化分类标准,让学校建设时“有章可循”。除了水槽水嘴、学生实验桌之外,网络信息口和多媒体教学平台等也属标准配置。
科学教育离不开的是实践活动。除了学校教学,东莞将广泛开展“科普研学”实践活动,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科普基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同时,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校外教育机构等单位,开发工业研学、生态研学、智慧研学、智造研学、非遗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研学项目,推荐一批精品科普研学路线,感受“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展脉搏。

行动:科技节、科学探秘“点亮”科学教育
在科学教育“点亮”行动中,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叶淦奎表示,中小学生科技节是集中展示学生科学教育成果的节日,计划在8月份举行,将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包括科创作品展评、发明专利展示、科技竞赛。通过这些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带动镇街(园区)、学校开展科技活动,吸引更多师生参与,推动科学教育活动提质扩面。
根据《实施方案》,科普课程也要纳入430课后服务,探索建设全市中小学科普课程资源清单,遴选一批规范、成熟的科普课程,推荐给学校选用。加强科普教育课程研发指导,开发特色多样的科普校本课程,建设一批“科普430”课后服务示范校。学校加强学生科技社团和科普类兴趣小组建设,联合科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社会资源,丰富“科普430”课后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组建“科普讲师团”,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兴趣,开设创客机器人、趣味软件编程、人工智能、创新发明家、自然科学实验等课程,为科普教育提供菜单式服务,将“430”课后服务打造成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杜润江认为,这将有利于学生们了解科学前沿动态,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科技技能。
另外,举办每月一主题的科学探秘活动,邀请专业科技工作者指导,研发中小学生科学探秘活动课程,围绕主题开展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带领中小学生揭开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前沿科技的神秘面纱。活动致力于全市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让不同镇街、不同学校的孩子,平等享受一样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
机制:探索科学教育队伍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东莞市教育局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实施方案》明确,东莞各中小学校配备科普副校长,可聘请科学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等科技工作者担任。建立学校与科普副校长的常态化联络机制,定期邀请科普副校长进校园,开展科学专题讲座、科学实践指导等活动。科普副校长为学校科学教育出谋划策,协助学校制定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学校、教师开展科学教育工作及社团活动。 当天,包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特聘青年研究员鲍煜在内的一批专家教授受聘为科普副校长。
《实施意见》提出,东莞将建设高素质科学教育队伍,推动专职科学教师队伍建设,2023 年实现全市公办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全覆盖。加大科学教育相关主题培训力度,提升中学科学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加强兼职科普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教师担任中小学科研导师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在职称评审、岗位评聘、评先评优中强化对各学科教师取得科学教育成果业绩的认可。鼓励符合条件的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员担任中小学科普教育志愿者。
为了让更多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东莞将积极开展贯通培养,纵向推进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学段贯通、课程贯通、资源贯通,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著力实施联合培养,横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社区家庭,共同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孵化培养,依托青少年宫阵地,建立少年科学院,早发现早培养“小小科学家”。开展特训培养,对接实施“科创英才计划”,举办“科创英才”特训营,探索“大学先修”科创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搭建成才的平台。
此外,《实施方案》还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经费保障、加强督导激励三个方面的措施,切实保障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推进。
近年来,东莞组织开展各类专题科普活动226项,活动场次超过1,500余场。全市普通高中普遍开设科技节活动,全市82.9%的中小学开设了科普课程;连续四年组织开展“院士校园行”活动近50场次,参与学生达155万人次。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17/Z8uReVPqmbFTpHcfQl9SNMLT6Hv72PZYHKk.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