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以来,中央推出一系列利港惠民措施,「十四五」规划更全方位支持香港发展。习近平主席于七一讲话道出当前香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重大论断,并提出四点希望,随后再推出一批重要政策,帮助香港再出发、再腾飞。我们必须善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克服挑战,把握机遇。
过去5年,香港总劳动人口没有大波动,但由于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迁出,20-29岁年龄层的劳动人口下降了10%,而且预计会进一步下降,情况令人担忧。「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我们深信20-29岁的青年人最具创造力和活力,而这正是香港在新科技年代最需要的。
面对上述挑战,我们乐见李家超特首在首份施政报告提出不少突破性举措,并于近期相继推出创新政策延揽人才。但与此同时,我们亦应加强孵化香港本地人才,以进一步建设成为大湾区的国际化人才库。
通过访问和分析,我们发现曾接受高等教育的香港青年,大多明白内地有更多更好的事业发展机会,但求学期间他们往往缺乏机会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企业参观、交流和实习,三年封关更使机会进一步减少,令他们无法紧贴祖国快速发展。毕业后,他们多喜爱留在本地工作,借此吸收国际经验,但也热衷到设立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母公司、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工作,只是不得其门而入。即使少数人有机会在本地中资企业实习或就业,亦由于工作方式、企业文化有差异而需时适应。
但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商界(特别是中资企业)、非政府机构及高校高度配合,便能一定程度化解这些问题。
《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多举措来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了推动落实这项目标,各方应共同协助香港本地高校毕业生及持有「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签证的青年人深化思想认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更充足的职前培训,增加他们回内地参观、交流和实习的机会。各方的资源配对亦要更仔细和准确,以提升毕业生于大湾区创业、就业的成功率。
面对国家新征程与香港新阶段相交汇的时代背景,若香港能运用自身优越条件,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就业指导、配套和支持,各地人才便会视香港为青年人发展事业的绝佳之地,持有IANG签证青年的比例也会增加,长远让香港成为人力资源孵化中心。这既能「让兴的动能更强劲」,更能「做好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这篇大文章」,支持国家和香港经济更大发展。
(作者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10/KJ6ajKMYhpmhAV5jZNsCA4aLZG4WoZBxpYQ.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