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弦 I 华中师范大学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曾智林 I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粤港澳大湾区自身的独特性加上三地青年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成为阻碍港澳青年进一步融入大湾区进而实现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青年人文交流,有助于消除港澳与内地青年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最终使港澳青年能够真正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本文首先运用建构主义与微观互动社会学理论阐释青年人文交流的定义与内涵;随后论述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相较于传统交流在场景情境设计、信息收集反馈和意义与道德感构建上具备的创新要素;最后,探讨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的实践模式,包括彼此间高度融合发展的关联式互动、合作式互动和角色转换式互动。
较于全球几大著名湾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作为一个跨区域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基本特点;同时,港澳地区与内地在社会文化上有著显著不同,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在价值观上存在不小差异。这些都成为阻碍港澳青年进一步融入大湾区进而实现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世界局势和国际环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通过共建人文湾区,推动粤港澳地区的青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促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港澳地区的广大青年不仅是各自城市的有用之才,也是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生力军,更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与希望。因此,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促进三地民心相通、情感共融,进而推动港澳地区与内地的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 青年人文交流的概念与内涵

人文交流(People-To-People Exchange)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重点在于人际交往与亲身互动。在此意义上,人文交流指的是以人为主体并且也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涉及社会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微观互动社会学和社会建构主义都指出,人文交流的核心在于交流的过程,强调以参与者为中心,发展出共同的关注焦点。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对特定现实的主观接受,只有和他者产生交流与互动,人们才能建立起身份认同。在所有人群中,青年人是最富有活力和朝气,也是最少成见和束缚的群体。在人生比较年轻的阶段相互了解并发展出的友谊,往往能够比较持久并影响人的一生。青年人文交流,既是一个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彼此相应感受对方身体微观节奏与情感的过程。
基于上述理论视角,本文所理解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是指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青年以「亲身在场」的方式,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活动中进行的主体性参与。最终目的是消除青年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心灵相知相通,使港澳青年真正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首先,当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聚集在同一场所,无论他们是否有意识地关注对方,「亲身在场」的方式会使参与青年发生自然而然的相互影响;其次,参与青年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目标、对象或活动上,通过相互传达而知晓彼此的关注焦点,进而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再次,参与青年将通过「亲身在场」的交流互动所形成的新经验融入到原有的经验结构后,会形成主动进取、满腔热忱的情感能量;最后,青年人文交流使抽象的情感能量与具体的群体符号联系起来,赋予后者以独特的价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具体情境的交流互动。如此循环往复,会逐渐形塑同一群体内所有成员所共有的群体感(Group Feeling)和认同感。
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的创新要素
过往传统的跨地区青年交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亦存在一些显著不足,如较为注重活动形式的擘画与宣传,但缺乏对活动达成目标和实质内容的精心设计;较为强调前期的准备工作,但忽视后续的跟踪反馈与评估;较为关注官方的政策需求,但忽略参与者的意识变化;较为侧重短期零散的活动安排,但缺乏对长期系列活动的思考和规划。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性和两地民情存在不同,必然会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发挥创造力并融入创新要素,更细致和贴切地进行情景设计,进而引导港澳与内地青年积极互动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自豪感。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场景情境设计、信息收集反馈和意义与道德感建构这三点上。
首先,精心进行在场情境设计。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强调青年参与者通过「亲身在场」的方式进行交流与互动。通过对空间和活动主题的精心设计来营造氛围,让亲身在场的青年聚集在同一场所并聚焦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引起大湾区青年的文化共鸣并获得身份认同。由于港澳与内地青年存在成长背景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面对相同的国家与社会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侧重点。因此,活动主办方有必要在青年参与者中建立一种舒适又有活力的共同情境,在真诚的互动中放下偏见,在理性的交流中了解和信任彼此,最终正视差异并寻求共识。
其次,强化信息收集反馈。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是强调参与青年关注共同焦点、分享共同情绪和情感体验的互动过程。为避免重前期准备而轻后续反馈的问题,活动主办方有必要确立参与青年共同关注的有价值议题,同时拓宽意见收集渠道。活动结束后,一部分意见的收集可以通过分析用户体验等量化指标来完成,另一部分则可以通过对活动中的三地青年尤其是港澳青年进行深入访谈、调查问卷和随机采访完成。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港澳青年所关心的议题,同时也促使港澳青年回顾并分享对相关活动的体验与收获。此外,通过三地青年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方式,促使他们把自己的交流体验表达出来,分享彼此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能够完善自我认知,而且有助于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粤港澳三地青年的意识相交与心灵相通。
最后,加强意义与道德感建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为参与者创造和提供「亲身在场」的交流互动空间,进而形塑和构建意义与道德感。通过交流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透过理解加深对事物和自我的认知,在交流和互动中创建新的意义。进而在新的意义基础上,参与青年迸发出独特的情感能量并形成关于对集体的新认知。当青年们愈加密切关注共同目标、更加知晓彼此的所做所感并了解彼此观念时,他们就会更强烈地体验到共享的情感,最终产生共同的道德感。这是一种集体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自豪感以及维护群体所产生的正义感。当然,构建此种共同道德感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但意义十分重大。只有实现深度交流并完成共同的意义与道德感建构,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才能达成真正的心灵契合,迈向真正的彼此认同。
三、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的实践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使青年们亲身经历某种共同情境,三地青年之间将会有更直观、更深入的相互认知,进而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在具体的活动实施中,需注意线下场景氛围设置、活动网络宣传和衍生产品设计都要紧密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从活动的前期设计到交流过程中都要进行参与者细分,注意关照具有不同年龄、学术背景和成长经历青年的差异化需求;充分利用相关地域的流行语言与文化,拉近青年与青年、青年与主办方之间的距离;减少流于表面的形式化交流活动,重视长期交流项目的开展,等等。为避免传统跨区域青年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之间的共识和认同,推动彼此的交流与互动,很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关联式互动、合作式互动和角色转换式互动三种模式在实践中的融合与发展。
(一)关联式互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的关联式互动,指的是将历史、情感与行动相结合,著重为参与者创造和提供一种贴合主题的互动交流氛围。一方面,关联式互动旨在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自豪感,特别是培养港澳青年的正向思维,使他们正确认识国家与港澳的关系,了解港澳地区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另一方面,关联式互动也可以增进内地青年对港澳地区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进而弥合对港澳青年可能存在的隔阂与误解。最终,通过关联式互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青年心灵相通与情感共融。在具体活动中,可以依托广东省和港澳地区现有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文博中心和历史遗迹,开辟不同的展览空间,举办不同的主题讨论。譬如,可以在广东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虎门销烟博物馆、香港宋王台遗址、澳门大三巴牌坊等地,粤港澳三地青年共同聚焦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近代百年中华民族不断救亡图存、发奋图强的光辉历程。相较于传统的走过场式交流,关联式互动其重点在于参与青年间的频繁互动和深入交流。因此,需要组织和鼓励三地青年就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或议题进行理性客观的真切讨论。沉浸在极富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场景和情境中,三地青年能够感受到彼此身体的微观节奏,增进相互了解与认同,进而深化情感融合。疫情后内地与港澳恢复通关,香港全国青联委员协进会主办了「百万青年看祖国」主题活动,邀请港澳青年到内地交流研习,透过视、听、学、玩等亲身体验增强港澳青年对祖国的认识。港澳青年不仅到访穗、深等经济发达地区,也实地参访相对落后的大湾区城市和内地其他地区。这可以使港澳青年认识国家的地域差异性和问题复杂性,也更加体认到国家发展强大的不易。
(二)合作式互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的合作式互动强调不分彼此,将三地青年整合为「混合编队」,将「香港人」或「澳门人」等地区身份融入到「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中,实现从「小身份」向「大认同」的转变。通过聚焦共同目标和任务,让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在实际的合作与分享中更好地了解彼此、消除分歧,迸发情感能量,塑造共同的价值认同。青年人文交流的合作式互动可以针对不同主题鼓励合作与竞争,让三地青年根据相关主题或任务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和环境安排,以此增强参与青年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分享。此外,合作式互动要注意寓教于乐,增强青年人文交流活动的挑战性,让他们在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时刻保持新鲜感和积极性,巧妙引导港澳青年感知祖国,同时让内地青年感受和理解港澳与内地之间的差异。合作式互动的最佳实践是在体育比赛、文化学习和创业竞赛等领域。通过将粤港澳三地青年混编组队,在竞赛中学习团队合作,同时促进各团队相互观摩和交流。事实上,相关合作式互动交流已经在有序开展。2019年6月24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大湾区青年艺术嘉年华、深港澳台少儿嘉年华、大湾区青年艺术节、音创未来人才计划等主题活动同时启动;2022年5月16日,首届「湾区青年影像国际赛」在广州举行,展现粤港澳三地青年视角,共同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2月13日至21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青年音乐周」在深圳和广州举行,来自香港演艺学院、澳门青年交响乐团和广州青年交响乐团等机构的青年学子,在音乐周期间与职业演奏家们进行排练、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
(三)角色转换式互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的角色转化式互动,旨在通过情景模拟、换位思考等方式让大湾区青年扮演相关角色,并在角色体验结束后进行整体或小组形式的反馈和分享。一般来说,基于青年人文交流的角色体验有两种模式,即模拟的角色转换式互动与真实的角色转换式互动。模拟的角色互动,需准备相关角色用具,提供谈论的空间,并保证角色体验中相关问题的开放性。譬如,举办粤港澳三地青年共同参与的模拟法庭(Moot Court)和模拟联合国(MUN)等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大湾区青年熟悉内地与香港地区法律体制的差异,增进对粤港澳大湾区「两种制度」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能够使三地青年特别是港澳青年了解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与模拟的角色互动相比,真实的角色互动更为重要,也取得更多的实际效果。自2018年起,香港特区政府颁布了「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等多个交流和实习项目,提供香港青年融入内地真实社会环境的机会,提升其对内地就业市场、工作文化和发展前景的认识;通过「姊妹学校计划」,约780所公立中小学与内地学校结成超过2,100对姊妹学校。香港中小学生透过与内地姊妹学校学生的交流活动,加深了对内地的认识与了解,提升了国家身份认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拿出1.3亿港元鼓励青年创业团队落户大湾区创业基地,目前招募逾200个团队,深圳前海已成为港澳有志青年的创业热土。尤值一提的是,继2019年国家首次推荐五名香港青年赴联合国任职后,2023年又有12位特区青年赴联合国不同机构任职。国家大力支持香港青年代表中国站上国际舞台施展才能,既是「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直接体现,也是真实角色转换互动与体验的最佳例证。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新的形势下,随著港澳与内地的进一步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迈上快车道。港澳青年和内地青年同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至关重要。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通过在场景情境设计、信息收集反馈和意义与道德感构建上进行要素创新,依托关联式互动、合作式互动和角色转换式互动等高度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为大湾区三地青年创造了「亲身在场」的条件与空间。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文交流,可以消除彼此的隔阂和误解,促进心灵相通、情感共融,实现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1-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9/Llxh2LbWvXHO6YDPQiKslcrtvgFco98JOio.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