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却是硬任务。中央要求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同样不能软化、空心化,而应该锐化、实体化,不只是举办一些论坛、展览、演出等活动热热闹闹、敲锣打鼓,而是重在制定政策、培育产业、融通世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比翼齐飞,对标世界一流,争取国际领先,比肩纽约、巴黎、伦敦等西方世界的文明中心。电影是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体现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也为民族文化发展带来新鲜元素。以美国、法国的电影为例,它们不仅广泛地向世界展示本国文化,同时也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元素,还为文化输出提供新载体。
电影业是香港文化的一张“金名片”,曾经拥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灿烂的未来。经历“寒冬”后迫切需要“再出发”,推动香港特区政府、社会、业界齐心协力,固本培元、守正创新,重新擦亮“金漆招牌”,在国际上传递中国价值、彰显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和香港“一国两制”实践故事。《流浪地球》《长津湖》等热门电影,都拥有丰富的香港元素,无不体现出香港电影人的艺术造诣。
面对传播环境和电影业态急剧变化,要支持香港电影业打造新赛道、新业态、新舞台,培育大幕、大片、大我,为香港文化产业“脱虚向实”作出全新贡献,为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作出重大贡献。全国政协委员、美亚娱乐资讯董事会主席李国兴认为,要争取中央支持,指导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组合拳”、打出“新天地”。

1.布局未来产业。这是立足于下先手棋,为了争取主动、赢得先机。香港人历来都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历转口贸易、加工业、地产、金融等多次产业转型,在各个时期书写了“香江传奇”。面向未来,必须在“科创”和“文创”上取得新突破,现已出现的“重科创”和“轻文创”苗头,迫切需要纠正,不能因短视而输在起跑线上。文化产业内容广阔、容量巨大、外溢性强,短期可见成效,长期潜力无穷,必能促进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电影为例,要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完善商业市场法则和金融服务体系,制定专项发展规划,设立投资基金和公益基金,为赢得全球新一轮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2.聚焦未来电影。网络科技一日千里,电影业也要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充分运用虚拟实景(VR)、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形式,提升电影技术含量,丰富观影体验。比如,应用元宇宙后,在前端提高了影片制作的效率和完成度;在后端,带来内容消费端的模式创新,将在电影院、线上观看、实景娱乐等方面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再比如,线上线下结合、大屏小屏互动,在电影中“留白”,让观众通过弹幕、短片、游戏等元素参与在剧情中,在互动中叫好又叫座。为此,建议把未来电影作为深港合作的重要范畴,在河套区打造“电影梦工场”,汇聚深圳的技术、市场等优势和香港的体制、资本等优势,整合双方优势,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加快新型消费发展。
3.培育未来人才。电影的未来基于源源不断的人才,香港要有电影人才产业化的思维,把最优秀的电影人才吸引到聚宝盆里面。香港特区正在全球“抢人才”,但不应该只涉及金融业和科技界,也应该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创人才,特别是VR/AR等视觉呈现方面的人才。既要全球聚拢人才,也要自身培养人才,建议设立“电影人才未来学院”,提升香港电影界存量人才的新技能,培育青年增量人才,包括导演、编剧、摄像等类别特别是虚拟摄制、后期特效等方面青年才俊。
4.配套未来要素。在探索未来电影过程中,需要配套未来要素。争取中央政府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编制未来电影配套要素清单,构建华语电影特征体系,打造大湾区电影品牌,逐步解决惠港电影政策“大门打开、小门不开”问题,在融资、税收、演员、宣发、拍片档期等方面“松绑”,在港建设“中国故事”共享剧本库。
电影人应该有情怀,最根本是人民情怀、观众情怀,具体化后就是政治情怀、文化情怀、报国情怀。发展未来电影,既要发挥内地市场托底优势,在这个基本盘基础上,更要调头向外,真正实现香港发展、海外拓展、宏图大展,既服务自身产业,也贡献国家大业。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美亚娱乐资讯董事会主席李国兴,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