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中央政府每五年一届。前天,在换届之际,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用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来概括“过去五年”。
诚如所言,2018年至2023年这五年间,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少有的。自2018年美国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始,美西方对中国打压、围堵、封锁的强度越来越大,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可用“风高浪急”来形容;自2020年始,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内伤”逐年显现,到2022年下半年最为明显;自2022年初始,俄乌战争引发世界局势动荡,经济发展受到“政治上选边站”的严重影响,得益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受到“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暗礁密布,风云突变。同时,中国经济在这五年还处于从“中高速”到“高质量”的“转换期”,不仅需要巨大投入,还需要统筹好规模与效益、内需与外需、经济与民生、近期与远期等多对关系。“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可概括为一个字:难!
如何看待中央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客观地讲:知难而进,好于预期。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观察。
经济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5.2%”。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高。上一个五年(2013年—201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1%。但横向比一下,中国经济增幅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两倍左右。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到121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8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的占比提升到18%以上。
也是在这五年间,深圳的经济总量超越了香港,福建的经济总量超越了台湾。折合人民币计算,2018年深圳经济总量为2.42万亿,香港为2.40万亿;2022年,福建经济总量实现5.31万亿元,台湾5.12万亿元。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五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从“重要引擎”变为“主要引擎”,“5.2%”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5.2%”对香港经济同样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香港过去五年的经济不景气,倘若没有内地的“5.2%”的拉动,经济会更惨。
科技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若把这五年放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时间段看,可以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觉醒期”“发力期”。以往,虽然反复讲“自主创新”,但由于能从发达国家买到技术,企业推进自主创新的愿望并不强烈。2018年美国开始对华为、中兴等公司实施打压后,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封锁逐步加大,令国人彻底醒悟:核心技术永远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
这五年,中央政府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加大,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其中,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同时,在芯片、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领域的投入增大。这些举措正在逐步见到实效。
过往,由于香港内耗严重,科创发展耽误了时日,好在最近几年已形成共识,全力追赶。在追赶的路上,香港亦可从内地科创的利弊得失、以及最近五年的变化中得到启示,少走弯路,加速前行。
实体经济
回顾过去五年,中央政府围绕“实体经济”做了不少事,与之相关的有几个关键词:“放管服”“减税降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
先看“放管服”。“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内地改变了过去“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问题。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排名持续上升,2017年为78位、2018年46位、2020年为31位。
再看,“减税降费”,2020年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央政府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此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政府报告指出:“五年来,累计减税5.4万亿元、降费2.8万亿元。”
最后看“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政府报告指出:“五年来,制造业贷款余额从16.3万亿元增加到27.4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从8.2万亿元增加到23.8万亿元,贷款平均利率较五年前下降1.5个百分点。”
对于中国这样大的经济体来说,“实体经济”是根基,决不能动摇。过去五年,在新冠疫情冲击、实体经济发展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保持了战略上的清醒和操作上的务实,保住了基本盘。
扩大开放
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讲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过去五年,中央政府从各个角度入手,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一些信息值得关注:“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全国已设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条数分别压减51%、72%”“发展外贸新业态,新设152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明显下降,关税总水平从9.8%降至7.4%。”......
美西方对中国经济的打压和封锁强度越大,中国推进开放的决心和力度越大。——这是近年来中国扩大开放的一大特征。事实证明,中国政府的做法是务实有效的,就在美西方一些人不断炒作“与中国经济脱钩”时,外资进入中国的数字逐年攀升。2022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超过了6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891.3亿美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长期扮演著外资进入内地通道的角色,是内地扩大开放的助推者,也是直接受益者。从过去五年中央政府推动开放的做法和成效,可以看到香港未来的机遇所在。
改善民生
过去五年,中央政府在改善民生上非常用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4亿、覆盖10.5亿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1%。”“多年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上亿人出棚进楼、实现安居”.......
若把这些数据与发达经济体相比,看上去并不亮眼。香港作为一个城市,部分港人也并不了解内地发展的复杂性和艰难程度。须知,中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当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与发达经济体并驾齐驱时,在中西部的许多地方,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发展的难度很大。“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情,“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5亿人”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局势动荡、许多国家物价暴涨的背景下,中国消费价格小幅上涨,也著实不易,至于棚户区改造的力度之大,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无法做到的。
香港同样面临住房、扶贫、安老等诸多难题,中央政府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效,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只要我们潜心分析研究,定能打开思路,对破解香港民生难题会有裨益。
在“一国两制”制度框架下,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模式与中央政府有很大不同,但特区政府正致力于作“有为政府”,推动香港“由治及兴”,中央政府的许多做法,当给特区政府和香港各界以启迪。这也是看待中央政府过去五年工作应有的视角。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