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兆佳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4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中共20大报告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围绕着全面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在未来一年和以后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对正在仍然受到过去几年严重暴乱、新冠肺炎疫情、美西方打压遏制和全球经济陷入滞涨所带来的经济和民生问题的煎熬的香港而言,国家日后的发展战略对正在走向“复常”的香港而言至关重要。
李克强总理勾划的国家发展路向以“稳中求进”为基调,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在各个政策领域都不搞“大动作”,而是针对重点政策领域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力度。对香港未来发展而言,这些重点政策领域的推进将会为香港带来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牢牢掌握。
首先,在报告中,202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5%左右。如果最终达到的话,则与去年的实际3%的增长相比,中国已经相当庞大的经济体积将会有显著的进一步扩大。报告预期,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为了加快经济增长,中央会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2022年的2.8%稍高。报告又提出积极的货币政策。中央会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国家的经济发展会提速,也必然会为香港的经济注入强大动力,有利于恢复香港的经济活力。
第二,报告提出要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这意味着香港将会获得一个更大的内地消费市场,让香港的高档产品和高端服务特别是个人服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内地居民的生活素质有所提升。在这方面作为国家现代化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粤港澳大湾区对香港的意义尤其重大。中央也决意要打造一个全国大市场,并承诺让这个大市场对香港不断开放。香港应该尽快和尽量采取政策和措施在这个大市场中分一杯羹,因而全面和深化与大湾区各城市的合作和联系愈趋重要。
第三,报告提出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包括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和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香港在恢复与内地通关后,其作为中国和海外的桥梁角色也显著恢复。对外资而言,在全球经济陷入深度滞涨和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中国应该仍是外资的热土,它们不会因为美西方媒体和政客的诋毁而却步。香港应该积极为国家对外招商引资出一份力并为此提供适切的各种金融和专业服务。为了反制美西方对香港投资环境的抹黑,香港更应加大力度到海外宣扬香港作为进入中国和亚洲重要通道的地位。
第四,报告提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除了继续重视国资国企的改革和强化外,更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和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这项政策会为香港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带来到内地尤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香港和金融和服务业也可以通过为内地的民营企业提供它们需要的融资和协助。
第五, 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香港现在正在致力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强创新科技产业在香港经济上的重要性,从而让香港能够拥有持续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基础。香港的高科技研究和制造业将能从国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获益,并从而带动香港的传统产业走向智能化和数字化。
第六,报告提出要用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来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让民间资本补充国家资本的不足,从而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报告建议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这项政策为香港充沛的资金提供宝贵的投资渠道和机会,也会为香港的资本市场添加活力。
最后,报告提出要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包括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量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加强养老服务保障等。一直以来,香港的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提供教育、房屋、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累积了不少的经验。中央的政策是今后要加强藉助民间资源来促进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在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香港的民间组织在内地应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机会。
报告强调中央会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上述所提到的中央各项重大经济发展举措将会加快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而香港在稳定的政治局面、特区政府积极有为和“爱国者治港”原则基本上实现的大环境下日后应该更有所作为。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橙新闻(原文刊自China Daily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