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回望过去一年,世界面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大国激烈角力、地缘冲突加剧等因素深刻影响和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国经济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反复频发的疫情冲击下,依靠强大韧性奋力突破重围,继续向高质量发展前进,中国正迈上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香港与祖国巨轮缪力同心,也必将再创辉煌。
文|上海 纪飞峰
中国经济依靠强大韧性突破重围
2022年,新冠病毒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导致国际贸易、国内消费等关键领域受挫。但在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努力下,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猛烈冲击和严峻考验,展现出强大韧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GDP达到12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0%,货物进出口总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7.7%。截至2022年12月末,外汇储备规模为31,277亿美元,较11月末上升102亿美元,升幅为0.33%;特别是在欧美严重通胀、主要经济体激进收紧货币、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国内疫情复发等不利形势下,中国依然保持物价稳定,CPI稳定在2%左右。过去5年,中国GDP实现年均5%以上的增速,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面对多重风险挑战,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活力,令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尤其在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后,中国经济各项数据正在迅速恢复,并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起到明显提振作用。

中国经济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同时,高质量发展更显成效。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至11月,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9%,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4.6%。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民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1.2%、30.8%、24.3%;新能源产品生产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60.5%,充电桩、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9.0%、68.6%、50.7%;新材料产品生产高位加快,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矽、单晶矽等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10.3%、103.4%、77.4%,较10月份加快30.3%、7.2%、17.5%。
同时,中国航天屡创佳绩、新型国产航母顺利下水、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交付、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面建成,国产家用电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日益普及,优良空气天数不断增加……这些都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中国经济正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精准政策确保中国经济加快复苏
为确保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弥补因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损失,中央连续出台系列政策。特别是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国内外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全面而精准的部署。
会议部署的今年宏观政策框架可概括为“五大政策”和“六个统筹”。“五大政策”包括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六个统筹”具有很强的年度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性。其中关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备受瞩目。随著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的实施,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将加快恢复,这将释放出巨大活力,促使经济更顺畅循环起来、运转起来,尽快达到潜在增速。
在具体部署上,今年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可见中央对高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视。会议要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会议要求,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接受采访时重点提出:要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持续发力支持民营经济;优化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巩固拓展外贸竞争新优势等措施。
从各方面可以看出,一条条精准有效的经济政策正在有条不紊地制定和部署。中国生产要素条件较好,劳动力素质优良、资金流量充裕、科技和管理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较高。2023年,随著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和经济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中国经济增长有望较快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
高质量发展道路坎坷但前途光明
中国正通过高质量发展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奋进。而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企图通过贸易战、科技封锁等手段极力遏制中国的发展。众所周知,美国长期位居世界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最高端,并利用绝对的领先优势获取霸权地位和超额利润。随著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高端自主品牌的崛起,例如华为、小米等公司的手机、电脑,比亚迪、蔚来等公司的电动汽车,腾讯、阿里、美团等公司的互联网产品,因性价比高而全球畅销,甚至与美国产品展开国际竞争。美国产品在中国市场不再像以前那么稀缺,美国公司在中国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赚钱,美国政府感觉霸权地位不再像以前那么牢固。于是美国政府和一些美国公司对中国越来越不满。而美国两党竞争越激烈,越会拿中国做文章,企图打“中国牌”转嫁矛盾,拉拢选民。因此,在中国向高质量发展、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美国遏制中国的手段会愈演愈烈,过程会长期持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抵制遏制和激烈竞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道路坎坷,但前途光明。我们要保持忧患意识,并做好应对准备。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规模化优势明显,中国经济正不断向高质量发展,但是在基础科学、尖端科技、关键技术等领域与美西方差距仍然较大,存在“卡脖子”现象。美国频频通过对先进设备、工业软件、特种材料等科技封锁来打击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企图掐断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使中国成为只能从事低端制造业的世界工厂。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中国经济体制的一大优势在于国有企业是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民营经济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在基建、能源、金融、军工、高科技等领域提供基础保障,千千万万个民营企业在各行各业服务民生并勇于突破创新,涌现出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先锋。因此,中国的科技创新与科技产业发展要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市场的创新优势,充分运用好国有企业的稳定性和民营企业的创新性特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将给市场带来强大的信心。

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不但造福中国人民,也将为全球发展带来巨大红利。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发挥强大的制造能力,能够为其他国家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既有公路、高铁、轮船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或装备,也有手机、电脑这样的先进电子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合作共赢的理念与沿线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即使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响,2022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仍吸引了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438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代表性首发,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35.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只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把高质量发展的红利惠及全球,中国必将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香港才能再创辉煌
作为国际自由贸易港,香港遭受了新冠病毒疫情和“逆全球化”浪潮的严重冲击,2022年经济负增长3.2%左右。但在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已经熬过了最艰难时刻。2022年全年通胀率控制在约1.8%-1.9%,未出现大规模企业倒闭潮,失业率由2021年2月的5.4%高位下降至2022年11月的3.7%,港股在2022年最后2个月上升了37%。随著疫情的平复,香港下一步要著重考虑如何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并寻找机遇走向新的辉煌。答案就是加快融入祖国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际环境动乱不断,但全球东升西降的趋势明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不变,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实现。香港应该顺应世界潮流、历史潮流、经济潮流,主动融入祖国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在风高浪急的大海中,香港应紧紧搭上祖国这艘劈波斩浪的巨轮,并与祖国风雨同舟,共同前进。香港既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在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可以发挥独特优势为祖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例如,香港可以发挥国际贸易中心优势,积极参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发挥国际科创中心优势,加大对内地的科创投资,为内地的科技创新培养更多人才,直接参与内地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分享内地科技产业快速成长的红利。香港在融入和助力祖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也将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多元化发展,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特约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3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2/27/T5zhEauHbSJUG5nLYlDFcBxYt2rIJRDpxZA.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