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满载著新的信心与希望,全国两会于三月召开,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对于这一盛事,广大香港青年倍感鼓舞、十分期待。透过本刊采访,多名在内地各行各业艰苦奋斗、成功创业的香港青年纷纷表达了对祖国、对香港、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畅想……
文|本刊记者 冯琳 庄蕾
李兴龙:期待更明晰的创新创业政策指引
李兴龙是北京真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现任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副理事长暨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作为一名科技从业人员,他最期盼的是能有更多的香港同胞来北京发展,尤其希望更多港青能在科技行业大有作为。“内地是逐梦的理想地,我希望可以发挥‘桥梁’作用,把更多所见所想传递给香港同胞,特别是到北京学习、工作的香港青年,鼓励更多港青来到内地从事科技行业。”
李兴龙表示,现在是后疫情时代了,两地往来已彻底开放,香港的一些学生实习团和创新创业人员来内地也方便了。他敏锐地感知到,面对疫情之后的大变局,市场相应会诞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包括在人工智能创新方面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需求。他盼望随著全国两会召开,国家可以出台一些创新创业政策,鼓励香港年轻人来内地发展。
同时,李兴龙非常期待今年的全国两会能对创新创业者给出一些更明晰的政策指引。“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然后就可以配合国家政策去走,这对我们创新创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要跟著国家的大方向去发展。”李兴龙直言道。
今年内地与香港顺利通关,李兴龙也终于在疫情发生的三年间第一次回到香港过年,他感觉到一切都恢复正常了,“这对我们这些在内地工作的港青是一份莫大的鼓舞”。李兴龙十分期待两地通关之后,香港创科局、香港科技园、数码港等机构与内地方面能有更多的交流。今年春节在港期间,李兴龙参加了福建某市举办的招商会,切实体会到两地往来热情高涨,也令他对未来内地和香港的经济复苏发展充满信心。
李兴龙及其创业团队专注于机器人研发,疫情三年给他们的事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但也孕育了一些新的机会。比如,他公司研制的防疫机器人、测温机器人因疫情防控需要广受市场欢迎,甚至得到机会服务北京冬奥会。“我希望未来可以继续探索其它能帮助社会发展的应用。”李兴龙说。

李启扬:期待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
细化方向
李启扬是一名从事国际税务及并购咨询工作的企业高管,目前在北京生活任职,是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理事。20年前,李启扬从美国学成返港,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就职,从事中国税务咨询工作。2010年,李启扬顺应时代浪潮来到北京,未曾想就此扎根下来。
刚到北京时,李启扬的工作内容多为帮国外客户对来中国投资和营运提供各类型的税务咨询服务。2013年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令他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下子从以国外客户为主,变成以服务各类型的央企、国企为主;项目涉及的领域也比以前广泛了很多,从国内生产型企业、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项目,转变为到海外并购大宗商品贸易集团、矿业集团、高端生产型企业等等。而后新型经济和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颠覆了传统经济的很多既有规则,也给李启扬的税务咨询工作带来不少的挑战和机遇。
后来,中美贸易争端开始,虽然减慢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但更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决定在美国退市,回中国内地或香港特区第二上市,也掀起了新一轮的红筹回归热潮。加上更多的内地企业考虑到香港上市,帮客户在搭建红筹的过程中提供专业建议成为了李启扬的主要业务之一。他介绍,疫情并没有冷却中外投资人的投资热情,再加上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项目和工作可谓从不间断。
作为企业咨询顾问,李启扬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尤其关注。“二十大报告提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我工作范畴中比较关注的议题。”李启扬期待今年的全国两会能对这些内容给出更明确更细化的指引和方向。
看到如今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李启扬很高兴,“对商业来说,通关的意义重大,因为有些商业洽谈还是得面对面才能完成。”他坦言,虽然从国内外形势上看经济快速增长仍有很多不稳定因素,但只要能把握国家的各种政策以及疫后复苏的契机,会对个人的整体事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洪纬:期待团结调动所有力量实现中国梦
洪纬是深圳焱信为民创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紫荆谷创业营学员。洪纬的创业履历非常特别。早在1997年,洪纬就来到深圳罗湖成立了第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在深圳创业多年,洪纬深知单打独斗的艰难和不易。于是,2019年,他在深圳前海创立焱信为民湾区追梦社群平台。这个面向创业者的社群平台是最早入驻前海青年梦工场的港企之一,专注于为湾区青年创业者提供优质的社会资源对接渠道。
“我们在深圳创业这么多年的经验和资源,希望可以作为先行者帮助香港的青年创业者及中小企业落地大湾区,为参与者组建连接互惠商务社群,提升参与者的营商能力。”洪纬告诉记者,“当时深圳的生活和人力成本要比香港低很多。虽说现在深圳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已经和香港很接近了,当年的这种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这里的创业配套和氛围更全面、更浓郁。”
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洪纬看到一个惊喜——香港第一次大规模学习研讨党的报告和精神。他说,2023年是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年,也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序章。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对中国青年的殷殷嘱托,令洪纬难以忘怀。他认为,这其中也包括了国家对香港的支持、包容与期待。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创业过程中,都能特别感受到各方面对香港青年以及香港参与者的善意与支持。”洪纬说,“现在我们通过焱信为民湾区追梦社群平台,也得到了前海管理局和梦工场很多创业伙伴的支持。”
洪纬表示,极期待两会可以把二十大的每一方面、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国家政策的每一个角落,有效地执行,有力地团结、调动社会所有圈层的力量及资源,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黄巨炜:期待房地产行业迎新机
黄巨炜在上海创办了灵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智慧房地产管理行业。他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紫荆谷创业营学员。“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件大事。”黄巨炜说,“ ‘十四五’规划出台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作出了一些政策调整。那么二十大之后到今年全国两会后,究竟房地产行业会迎来怎样的发展,我们非常关注。”
近两年内地房地产市场虽不像早年那般如火如荼,但对黄巨炜及其创业团队来说还是有一些好消息——多了一些发展机会。黄巨炜介绍,“比如 ,一些民营房地产开发商现在都会有其他国营资本或开发商在里面共同参与。也就是说以前他们的商业模式只是给自己原有体系的一些公司去发展,但现在这个市场更自由更开放了,最起码我们可以有机会去进行投标或者去参与一些项目的竞争。”
黄巨炜关注的另一方面是节能减排政策。“我们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呼吁节能减排,我国也制定了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其中,建筑物节能减排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黄巨炜称,“这两年住建部列出了一系列明确指标,要求不同楼宇从环保节能角度去制定完善建设方案,我们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跟进。”
黄巨炜预计,香港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还是以传统的金融、服务优势产业为主,另一方面要看到国家在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现在是一个具有非常多发展机会的地方,特别是对一些初创企业和行业。“对我而言,肯定是哪里的机会多,哪里的楼宇建设工程多,我们就奔著哪里去的。”
在黄巨炜眼中,上海在全国来说是能做标杆的一个城市,他的公司已参与过上海中心、浦东机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建设。他认为在上海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完全可以带著这些案例再去大湾区发展。
罗伟特:期待给创业者更多空间和时间成长
90后的罗伟特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2016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他和团队成员选择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始创业之路,创办了“鱼菜共生”项目,并获得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资质,目前项目已带动251户农户增收,累计纳税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罗伟特表示,作为创业者,希望今年的全国两会能够更多的关注创业者,推出更多为创业者发声的政策。作为江门开平市的政协委员,罗伟特今年也有一个提案:香港与内地通关后,开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尽快承接好港澳人才和投资的回流。作为一个创业者和港澳青年的代表,通过参与开平市的两会,罗伟特感受到越来越强的归属感。
罗伟特对记者说,随著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各种各样的机遇逐渐显现,以他自己为例,以前他主要从事蔬菜、水稻的种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乡村旅游,有很多年轻人到农场参观,他便开始谋划农旅融合的项目。
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多年,罗伟特认为,应该进一步鼓励港澳青年运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到内地创业就业。他以自己为例,他选择在江门创业的原因很简单,香港的土地资源稀缺,在发展农业方面不具有先天优势,而江门离香港的距离并不远,又有很好的配套政策,于是他便选择带著从香港获得的资金到江门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他们的农产品种出来了,又面向了深圳、广州甚至香港的高端消费市场。罗伟特说,大湾区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创业也好,就业也好,各行各业在大湾区都可以通过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找到更好的资源。如果港澳青年能够运用好这些优势,便可以更快更好的成长。
罗伟特表示,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试验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青年人要不怕失败,不怕试错。港澳青年人到粤港澳大湾区闯一闯,能够磨练意志,累积成长经验。他还说,自己的项目前期用了三年的时间才落地,后来逐渐提高了产量并开始销售,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他建议政府在鼓励青年人创业的同时,要包容试错,要给大家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培育优质创业企业的成长。

黄竞:期待文创板块推出一些更好的
扶持政策
2001年,黄竞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毕业后,选择到东莞一家港资企业上班,完成了早期积累后,于2012年开启创业之路。作为广州DRD设计研究院的CTO(首席技术官)和合伙人,黄竞用香港设计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帮助内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内地生活了20多年,香港设计师黄竞亲眼见证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经常协助香港设计师到内地寻找机遇,希望能够帮助香港年轻一代尽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在谈到全国两会时,黄竞表示,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中国发展的风向标。今年的全国两会,黄竞最关注的是在文创板块是否会推出一些更好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对从事文创的青年人的扶持和促进文创产业与其他产业衔接方面的政策。黄竞表示,发展文创产业是国家战略,文创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文创不仅能够让年轻人更了解中国文化,还能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以前我们多是接国外的订单来生产,现在国内有很多优秀的品牌,中国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好,从设计、生产技术到产品质量都在与国际接轨。”黄竞说。
在内地20多年,黄竞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出以后,各个城市的配合度越来越紧密,希望这种紧密度可以不断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定位,如何把各自的优势再放大一点,发挥好每个地区的产业互动是黄竞最期待的。他认为,文创板块是能够帮助香港青年融入内地的一个软性切入点。
在黄竞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业的地方,对于从事文创设计的香港青年来说是一个很大机遇。黄竞认为,香港青年本身在设计的国际视野方面具有优势,这个优势可以推动国家的文创设计。现在香港的市场比较小,内地的市场空间非常大。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语言、生活习惯是比较接近的,而且在粤港澳大湾区做文创产业设计很方便,黄竞举例说,如果有一个很好的想法要落地,首先可以在广州的媒体公司拍宣传片,然后可以在深圳华强北找配件,再到东莞生产样板。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创意、打样、生产的聚焦地,而且成本相对可控。

洪剑伟:期待中华文化传承教育获更多支持
洪剑伟是思麦星(北京)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理事。2015年,随著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洪剑伟十分看好内地科技教育的发展前景,同多位归国留学人员在北京创建思麦星企业,旗下运营著三个科普场馆基地。
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对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的强调,让洪剑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在内地从事教育和文旅行业的香港青年,洪剑伟感受到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入中小学生的课堂,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创旅游相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芒。洪剑伟介绍,他作为带头人,组织研发了多个长城主题的旅游文创产品,在北京和广西两地实施了数十场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既感受到参与游客的热情,也感受到群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文旅产品的迫切需求。
洪剑伟坦言,三年的疫情对于各行业创业者的打击都很大,对教育和文旅产业尤甚。好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诸如金融优惠、房租减免、刺激文旅领域消费等方面的政策,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也让他对在内地创业的决定更加坚定。
洪剑伟告诉记者,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他十分关注在新的一年里,两会在教育和文旅方面的部署和政策,希望能够在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和宣传推广方面有更多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对于未来的创业道路,洪剑伟表示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的时效性,紧跟政府引导的方向,利用好政策红利,把握住新机遇;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目前涉及的青少年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文旅行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通过高质量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2/27/L5crWGwS6GvRctar359QXia0Zh2ZKlBZODM.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