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开创了海峡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平等协商的机制,迈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在海峡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今年是全党、全国人民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适逢汪辜会谈30周年。在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和党中央对台决策部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新形势下,回顾并阐释汪辜会谈的历史经纬和重要意义,对于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理解祖国大陆方面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分歧、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政策主张,对于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两岸对话与谈判,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文|北京 杨亲华
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必然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确立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随之发展起来。为了解决两岸交流交往中衍生的各种实际问题,海峡两岸分别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开展协商谈判。
海协会成立不久,即于1992年1月函邀台湾海基会董事长、副董事或秘书长率员访问大陆,就双方联系与合作事宜交换意见。台湾海基会在覆函中表示,愿意“于双方便利之时机专程拜访”。8月4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再次亲笔具函邀请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会晤,“就当前经济发展及双方会务诸问题交换意见,洽商方案,共利两岸”。8月22日,辜振甫回函表示接受邀请,并提出在新加坡会谈。海协会在9月30日覆函中对此表示欢迎,并建议双方有关人士在北京或大陆其他地方进行预备性磋商。11月,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确立了两会商谈的政治基础,为实现汪辜会谈创造了必要条件。
经两会第三次工作性商谈的准备,1993年4月8日至11日,汪辜会谈预备性磋商在北京举行,就会谈时间、地点、人员、议题等问题达成8项共识,确定汪辜会谈的性质是“民间性的、经济性的、事务性的、功能性的会谈”,定于4月27日至28日举行。对于会谈地点,海协会考虑到辜振甫受台湾当局有关规定的限制不能来大陆的情况,尊重辜振甫的提议,同意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自此拉开序幕。
4月25日下午5时30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抵达新加坡樟宜机场。面对上百名中外记者,汪会长满面春风,应答自如。他表示:这次会谈能够举行,是海峡两岸有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两岸交往中跨出的重要一步。我对这次会谈成功充满信心。
4月26日下午,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抵达新加坡。在机场记者会上,辜振甫面带微笑地向记者表示:我希望通过坦诚交换意见,为两岸关系的互动发展,奠定良好有基础。
4月27日上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强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联系与合作、协商解决两岸交往中具体事宜等问题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第一次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会谈。会谈中,海协会积极主张进行两岸经济合作,提出现阶段应把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放在两岸关系的首要位置,政治上的歧异不应当妨碍经济合作;提出两岸直接“三通”应当摆上议事日程;提出劳务、浦东与三峡建设、能源与资源开发、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和共同筹开民间性经济交流会议等极具前瞻性、建设性的建议。28日上午,汪道涵与辜振甫进行了第二轮会谈。
4月29日上午,协议签署仪式在海皇大厦四楼举行。汪道涵会长与辜振甫董事长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议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等四项协议。
汪辜会谈受到两岸同胞和海外舆论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认同。5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见台湾客人时指出:“汪辜会谈是成功的,是有成果的。它标志著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台湾官方对这次会谈也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跨出了两岸接触的第一步”,是“两岸民间交流迈向制度化的里程碑”。台湾《中国时报》发表社论称会谈“已为两岸协商对话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两岸关系从对峙走向和平统一的一个重大发展关键”。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评则表示: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在实质上结束了明显的对抗状态,屡经艰辛考验后跨出的第一步;而只要跨出最艰难的第一步,再跨出第二步、第三步,就容易多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是迈向长远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汪辜会谈的历史经验弥足珍贵
彰显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协商谈判基础的重要地位。汪辜会谈之所以能够成功举行,取决于双方以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责任,以诚意和善意构建了两会交往与商谈的共同政治基础,这就是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这是汪辜会谈的基石。没有这一共识作为基础,双方是不可能坐在一起的。在1992年11月两会达成的共识中,双方都表明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态度;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台湾海基会表示“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虽然双方对于实现国家统一前的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在看法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个大是大非问题,态度是一致的;双方承诺的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态度,暂时搁置的是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争议,并且愿意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暂不涉及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情况下,平等协商、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汪辜会谈能够产生政治互信,并建立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的基础。当前,两岸同胞强烈希望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关心两岸协商谈判何时能够重开。大陆方面也同台湾同胞一样,由衷希望两岸双方尽早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谈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大陆方面珍视“九二共识”,并坚持要求在此基础上,重开协商与谈判,维护的就是汪辜会谈的既有协商基础和丰富成果,彰显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善意和诚意。赞成一个中国原则,两岸间就可以进行平等谈判;两岸关系就能改善发展,台湾同胞就能受益;否认“九二共识”,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就会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动荡,损害台湾同胞切身利益。

为海峡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平等协商树立了典范。30年前,那种经过长期对峙后大家坐在一起握手言欢的场面,不由让每个在座的两岸人士由衷生发出一种“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觉。两岸中国人之间,一切问题都可以商量。只要想著大家庭的前途和命运,本著对民族、对后世负责的态度,本著相互尊重、实事求是、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完全可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适当方式解决双方的政治对立,把中华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立了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海峡两岸从对峙对立走向对话协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汪辜会谈标志著两岸接触对话的大门从此正式打开,终结了两岸“不接触、不谈判”的历史,开启了两岸由对峙走向对话、由隔绝走向交流的新阶段,使两岸协商谈判成为台湾同胞能够普遍接受的共识。由汪辜会谈建立起来的两岸制度化沟通管道和“联线”“热线”等联系机制,并对一些基本或较重要的问题,如两岸公证文书查证问题、共同打击走私犯罪问题、两岸经济纠纷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均提到议事日程。此后海峡两岸均透过授权中介机构的制度化协商,用双方签署协议的方式,处理两岸交流事务。这种新的模式,较原有的临时性协商,无疑具有转折性意义,从而使两岸关系发展朝著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汪辜会谈的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它为此后两岸更高层次、更广泛领域的接触商谈,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增进了两岸政治互信。汪辜会谈是双方敌对40余年后首次平心静气坐下来会谈,会谈的成功有助于增进两岸的互信,说明双方只要本著“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原则坐下来谈,许多问题都能有望得到妥善解决。
型塑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
成为衡量两岸关系冷暖的晴雨表
汪辜会谈为两岸协商谈判开创了新局面。从1993年8月到1995年1月,两会共举行了7次副秘书长级工作商谈和3次负责人(副会长、副董事长)级会谈,议题大多按照《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的规划进行的。1998年10月,辜振甫率台湾海基会参访团访问上海和北京。在上海,汪道涵与辜振甫再度会晤,就一个中国的内涵、台湾涉外事务、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等问题对话,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这次汪辜会晤达成四项共识,包括两会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话、汪道涵在适当时候访问台湾等。在北京,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见辜振甫夫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钱其琛会见辜振甫一行,一度出现两岸关系的小阳春。
汪辜会谈及其成果,有力地推动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汪辜会谈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举行的。此时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汪辜会谈就两岸双方加强合作、共谋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创造了发展两岸经济交流和民间往来的良好氛围。在汪辜会谈的鼓舞下,台商投资大陆成为一个大趋势,投资地区愈来愈广,投资规模愈来愈大,投资企业由劳动密集走向资本技术密集、由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的转变。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保持蓬勃发展势头,两岸经济联系愈趋密切,人员往来连年大幅增加,强化了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
然而30年的风雨,始终伴随著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在这30年中,两岸对话谈判既有重要进展,也遭遇到重大挫折、障碍。1999年3、6月,两会副秘书长先后在台北、北京就汪道涵会长访台和两会对话安排事宜交换意见,并原则确定汪会长访台与对话事宜后不久,李登辉于同年7月9日公然抛出“两国论”分裂主张,严重破坏了两会接触、交流对话的基础,导致两会商谈、交流和日常联系被迫中断。2000年3月,陈水扁当局上台,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导致两会协商无法恢复。从1999年7月到2008年5月,两会协商中断长达9年之久。2005年1月、12月,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后病逝于台北、上海,均未能续开汪辜会谈而遗憾终身。
2008年5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制度化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以恢复。2008年6月到2015年8月,两会先后举行11次领导人会谈,签署23项协议,达成一系列共识,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促成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建立两岸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交流合作的规范、实现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拓展了两岸合作领域,丰富了两岸交往内涵,为两岸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两岸协商谈判促使政治领域实现一系列重要突破。2014年,建立了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进行两部门负责人互访、建立热线、2015年实现了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将两岸政治互动提升至新高度。
令人扼腕的是,2016年以来,重返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立场,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拒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严重冲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两岸协商谈判再次被迫中断。
从筹开汪辜会谈的过程、其后事务性商谈的曲折与反复、进行两岸政治对话的探索与尝试、两会商谈的被迫中断,构成了30年来两岸商谈起伏跌宕的曲线。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九二共识”是两岸商谈对话的政治基础。两岸商谈对话是两岸关系的“温度计”“晴雨表”。坚持“九二共识”,两会商谈对话就顺利,两岸关系就会向好;反之,两会商谈就会因基础丧失而被迫中断,两岸关系形势也会随之恶化。
两岸协商谈判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对话与谈判始终是改善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两岸协商谈判可以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依据,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对台工作的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扎实推进两岸协商谈判工作。大陆方面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解决两岸政治分歧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也愿意继续推动由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的代表性人士开展民主协商,共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大计。
最近,民进党当局突然改变口风,向大陆喊话称愿意展开对话,但同时又提出要在“平等、尊严、对等、民主”这四个前提下进行对话。这实际上是给两岸重开对话提出一个无理要求,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不必承认,两岸对话协商不必在“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内进行。这种企图改变汪辜会谈和两会商谈基础的做法,实际上给两岸商谈设置严重障碍。如果民进党当局真有诚意跟大陆对话,就必须改弦易辙,认同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停止谋“独”挑衅和勾连外部势力。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两岸对话协商才有可能得以恢复。
(作者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港澳局原副局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3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2/28/36SgqpsOxZe3e7odQ7bQ3QADfGJ0rCNQyJD.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