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香港是较早引进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亚洲城市。近年来香港体育事业迎来新发展。特区政府实行“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政策方针,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新一届特区政府设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统筹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业。香港运动员在国际赛场屡创佳绩,东京2020奥运会和残奥会分别夺得1金2银3铜和2银3铜。全民体育蓬勃开展,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港运动会吸引广大市民踊跃参与。2019年香港体育及相关活动的增加值达590亿港元,相关就业人数达83,000人。面对新时代发展需要,香港应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制定体育扶持政策,善用现有体育资源,打造现代体育产业集群,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一起,全力办好第15届全国运动会,积极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通过体育盛事充分对外展示城市实力、国家形象和民族风采。
文|香港 高敬德
香港发展体育业具备独特优势
香港享有“一国两制”制度优势,香港体育高度自治。香港基本法保障香港体育业在法律上高度自治,赋予香港特区政府在体育政策制定上的高度自主权,体育管理和体育对外交往上的高度自治权。香港既与内地具有密切和深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又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还享有《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优惠政策,能够在“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下,更好发挥体育业“超级联系人”作用。
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助推体育业发展。香港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为体育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与广阔的市场保障。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体育产业及相关活动的本地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510亿港元增加至2019年的590亿港元,占同期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2.0%上升至2.1%。体育经济雇用的人数亦由78,000人增加至83,000人。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体育业提供重要切入点。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香港体育业发展应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香港的内在需求,找到新的合作增长点。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均提出支持香港体育事业发展,助力香港开拓更广阔的体育市场,开展更广泛的体育交流合作。
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体育业可以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香港可以推进内地参与国际大循环,吸引国际体育组织、人才、产业、资金与技术,融入内地体育产业链与供应链。香港可以藉助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建立国际赛事中心,担当国际赛事聚集地、中转站的角色,为国际赛事在内地举办铺路。
香港作为全球信息和资讯中心,能够吸引国际体育组织总部集聚。香港与世界各国的网络无缝对接,这为信息沟通提供了最基本的渠道。香港是海外企业总部的集中地,大量的海外企业为香港提供了即时的全球资讯以及接触世界各地状况和市场形势的渠道。香港具有引入国际体育组织、海外体育总部落户的优势,可通过打造体育总部集群,助力提升体育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香港体育产业发展具有光明前景
在国家“十四五”目标下,香港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地位作用,联通国内外体育资源,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香港经济重要增长点、未来产业发展重要方向以及区域合作交流重要手段,将香港建设成为中国体育“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
一是推动体育产业成为香港重要经济增长点。体育与文化、旅游、金融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形成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运动用品业、体育金融服务业、体育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育产业体系。
二是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体育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体育产业政策更加完善,形成一整套体育产业发展意见和管理办法,形成国际化、法治化、公平化的跨境体育产业投资、贸易规则新体系,吸引世界一流体育机构或总部落户,令国际体育交流更加广泛,体育城市的品牌国际影响力更加突出。
三是进一步健全体育赛事体系。建立科学的体育赛事战略规划、评估与决策机制,统一实施赛事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以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级、国家级高端赛事为重点,建立与国际接轨、与内地互联的体育赛事发展模式,助力内地体育竞赛表演业复苏。
四是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协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城市体育产业更加密切联通互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合作取得新进展,形成多中心联动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新模式。
从中长期战略目标来看,香港应瞄准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到2032年,香港加快形成与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格局,以高端体育赛事为中心的竞赛表演业更加完善,以国际竞争力强的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体系更加合理,以体育科技创新发展为引领的产业体系更加发达,以产业政策和营商服务为重点的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体育综合竞争力世界领先,成为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城市。二是到2036年,以香港为龙头,依托并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同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三是到2037年,香港回归祖国40周年之际,香港国际体育组织林立、国际体育赛事系列化、体育市场供给充足丰富、体育消费愈加旺盛、体育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强劲,跻身于世界体育产业发达城市行列,达到与世界著名体育城市相媲美的体育业发展水平,成为中国体育“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
香港体育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建议
香港体育要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抓紧实施以下战略重点。
一是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香港应制定体育产业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和公共服务等政策,形成国际化、法治化、公平化的跨境体育产业投资、贸易规则新体系,优化区域协同、跨境协调、城市合作、产业分工和社会治理等机制,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惠和便利。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扶持体育产业,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体育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等。积极搭建体育产业投融资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性开发体育金融产品。政府采购、购买服务等适当向体育企业倾斜,扩大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把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项目交由体育企业承办。将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业项目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优先安排“奥运电竞产业基地”或“奥运电竞科技小镇”产业用地,规划用地面积不少于1平方公里。
二是发挥赛事带动引领作用,建设世界体育赛事中心。积极申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争取世界锦标赛、杯赛、公开赛等国际顶级赛事落户,持续推动“M”品牌系列赛事提档升级,申办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橄榄球、游泳等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影响力大,以及马拉松、马术、帆船、搏击、击剑、攀岩、街舞等在香港发展潜力强的单向体育赛事,构建高端体育赛事体系。不断提升赛事品质和服务水平,确保赛后遗产利用体系基本完备,促进赛事与文创、娱乐、购物、餐饮、住宿、交通、物流、建筑、传媒、广告等上下游行业深度联动,提升赛事市场化配置水平。
三是发展体育总部集群,建设世界体育组织中心。积极引进国际体育组织的总部或分支,使香港形成以单项国际体育组织集聚为特点的“城市会客厅”。举办国际体育论坛会议、体育产业投资洽谈展销会,搭建香港与世界体育合作交流的平台。积极引进知名体育咨询公司、体育经纪公司、体育科研院所、体育科创企业等,建设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国际体育产业技术转移中心,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逐步占领全球体育产业高端价值链。
四是把握体育数字化风口,加快奥运电竞产业发展。创新数字体育消费新业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科技,培育壮大电子竞技、线上赛事、在线健身、居家健身等新业态。重点发展奥运电竞业,加快布局比赛、培训、资格认证、硬件研发生产、智能穿戴设备、软件改造升级、数据分析等产业链,吸引优秀电竞人才,率先进行全球性奥运电子竞技体育娱乐生态大开发,打造世界奥运电竞中心。力争到2032年,香港智能穿戴设备与奥运电竞产业产值约2,000亿港元,占GDP5.0%,新增就业约50,000人。
五是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体育协同发展。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在体育设施、办赛、人才、项目资源等方面优势,以香港为龙头,以澳门、广州、深圳为依托,推进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共同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或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打造多中心联动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新模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制造业转移、体育金融资本合作、体育赛事合作等方面对接,加强中外体育合作交流。
六是推进体育创新融合,发展体育产业生态圈。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开发创新型的“体育+”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引进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园区及体育产业群建设等项目,引进体育产业节庆、体育展会、体育论坛等活动,发展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中介、体育社交、体育康复、体育科技等产业。支持体育初创企业发展,孵化体育上市企业,力争2032年培育10家以上独角兽体育企业。
香港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香港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只要我们善用优势,勇于创新,大胆开拓,一定能把香港建设成为中国体育“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为改善香港经济社会民生,为国家和世界体育业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3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2/28/LixmeHuOmuGLMd1FD2WqeAkroWVjXpOCDqj.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历史上,香港是较早引进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亚洲城市。近年来香港体育事业迎来新发展。特区政府实行“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政策方针,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新一届特区政府设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统筹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业。香港运动员在国际赛场屡创佳绩,东京2020奥运会和残奥会分别夺得1金2银3铜和2银3铜。全民体育蓬勃开展,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港运动会吸引广大市民踊跃参与。2019年香港体育及相关活动的增加值达590亿港元,相关就业人数达83,000人。面对新时代发展需要,香港应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制定体育扶持政策,善用现有体育资源,打造现代体育产业集群,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一起,全力办好第15届全国运动会,积极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通过体育盛事充分对外展示城市实力、国家形象和民族风采。
文|香港 高敬德
香港发展体育业具备独特优势
香港享有“一国两制”制度优势,香港体育高度自治。香港基本法保障香港体育业在法律上高度自治,赋予香港特区政府在体育政策制定上的高度自主权,体育管理和体育对外交往上的高度自治权。香港既与内地具有密切和深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又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还享有《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优惠政策,能够在“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下,更好发挥体育业“超级联系人”作用。
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助推体育业发展。香港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为体育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与广阔的市场保障。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体育产业及相关活动的本地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510亿港元增加至2019年的590亿港元,占同期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2.0%上升至2.1%。体育经济雇用的人数亦由78,000人增加至83,000人。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体育业提供重要切入点。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香港体育业发展应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香港的内在需求,找到新的合作增长点。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均提出支持香港体育事业发展,助力香港开拓更广阔的体育市场,开展更广泛的体育交流合作。
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体育业可以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香港可以推进内地参与国际大循环,吸引国际体育组织、人才、产业、资金与技术,融入内地体育产业链与供应链。香港可以藉助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建立国际赛事中心,担当国际赛事聚集地、中转站的角色,为国际赛事在内地举办铺路。
香港作为全球信息和资讯中心,能够吸引国际体育组织总部集聚。香港与世界各国的网络无缝对接,这为信息沟通提供了最基本的渠道。香港是海外企业总部的集中地,大量的海外企业为香港提供了即时的全球资讯以及接触世界各地状况和市场形势的渠道。香港具有引入国际体育组织、海外体育总部落户的优势,可通过打造体育总部集群,助力提升体育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香港体育产业发展具有光明前景
在国家“十四五”目标下,香港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地位作用,联通国内外体育资源,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香港经济重要增长点、未来产业发展重要方向以及区域合作交流重要手段,将香港建设成为中国体育“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
一是推动体育产业成为香港重要经济增长点。体育与文化、旅游、金融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形成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运动用品业、体育金融服务业、体育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育产业体系。
二是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体育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体育产业政策更加完善,形成一整套体育产业发展意见和管理办法,形成国际化、法治化、公平化的跨境体育产业投资、贸易规则新体系,吸引世界一流体育机构或总部落户,令国际体育交流更加广泛,体育城市的品牌国际影响力更加突出。
三是进一步健全体育赛事体系。建立科学的体育赛事战略规划、评估与决策机制,统一实施赛事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以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级、国家级高端赛事为重点,建立与国际接轨、与内地互联的体育赛事发展模式,助力内地体育竞赛表演业复苏。
四是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协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城市体育产业更加密切联通互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合作取得新进展,形成多中心联动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新模式。
从中长期战略目标来看,香港应瞄准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到2032年,香港加快形成与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格局,以高端体育赛事为中心的竞赛表演业更加完善,以国际竞争力强的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体系更加合理,以体育科技创新发展为引领的产业体系更加发达,以产业政策和营商服务为重点的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体育综合竞争力世界领先,成为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城市。二是到2036年,以香港为龙头,依托并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同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三是到2037年,香港回归祖国40周年之际,香港国际体育组织林立、国际体育赛事系列化、体育市场供给充足丰富、体育消费愈加旺盛、体育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强劲,跻身于世界体育产业发达城市行列,达到与世界著名体育城市相媲美的体育业发展水平,成为中国体育“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
香港体育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建议
香港体育要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抓紧实施以下战略重点。
一是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香港应制定体育产业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和公共服务等政策,形成国际化、法治化、公平化的跨境体育产业投资、贸易规则新体系,优化区域协同、跨境协调、城市合作、产业分工和社会治理等机制,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惠和便利。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扶持体育产业,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体育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等。积极搭建体育产业投融资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性开发体育金融产品。政府采购、购买服务等适当向体育企业倾斜,扩大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把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项目交由体育企业承办。将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业项目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优先安排“奥运电竞产业基地”或“奥运电竞科技小镇”产业用地,规划用地面积不少于1平方公里。
二是发挥赛事带动引领作用,建设世界体育赛事中心。积极申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争取世界锦标赛、杯赛、公开赛等国际顶级赛事落户,持续推动“M”品牌系列赛事提档升级,申办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橄榄球、游泳等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影响力大,以及马拉松、马术、帆船、搏击、击剑、攀岩、街舞等在香港发展潜力强的单向体育赛事,构建高端体育赛事体系。不断提升赛事品质和服务水平,确保赛后遗产利用体系基本完备,促进赛事与文创、娱乐、购物、餐饮、住宿、交通、物流、建筑、传媒、广告等上下游行业深度联动,提升赛事市场化配置水平。
三是发展体育总部集群,建设世界体育组织中心。积极引进国际体育组织的总部或分支,使香港形成以单项国际体育组织集聚为特点的“城市会客厅”。举办国际体育论坛会议、体育产业投资洽谈展销会,搭建香港与世界体育合作交流的平台。积极引进知名体育咨询公司、体育经纪公司、体育科研院所、体育科创企业等,建设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国际体育产业技术转移中心,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逐步占领全球体育产业高端价值链。
四是把握体育数字化风口,加快奥运电竞产业发展。创新数字体育消费新业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科技,培育壮大电子竞技、线上赛事、在线健身、居家健身等新业态。重点发展奥运电竞业,加快布局比赛、培训、资格认证、硬件研发生产、智能穿戴设备、软件改造升级、数据分析等产业链,吸引优秀电竞人才,率先进行全球性奥运电子竞技体育娱乐生态大开发,打造世界奥运电竞中心。力争到2032年,香港智能穿戴设备与奥运电竞产业产值约2,000亿港元,占GDP5.0%,新增就业约50,000人。
五是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体育协同发展。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在体育设施、办赛、人才、项目资源等方面优势,以香港为龙头,以澳门、广州、深圳为依托,推进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共同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或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打造多中心联动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新模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制造业转移、体育金融资本合作、体育赛事合作等方面对接,加强中外体育合作交流。
六是推进体育创新融合,发展体育产业生态圈。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开发创新型的“体育+”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引进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园区及体育产业群建设等项目,引进体育产业节庆、体育展会、体育论坛等活动,发展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中介、体育社交、体育康复、体育科技等产业。支持体育初创企业发展,孵化体育上市企业,力争2032年培育10家以上独角兽体育企业。
香港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香港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只要我们善用优势,勇于创新,大胆开拓,一定能把香港建设成为中国体育“桥头堡”和世界体育中心,为改善香港经济社会民生,为国家和世界体育业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3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2/28/LixmeHuOmuGLMd1FD2WqeAkroWVjXpOCDqj.jpeg